記得我小時候,家人出差帶回來一塊薰衣草香皂,那濃郁的味道令人癡迷,從此,我便愛上了那畫在香皂包裝紙上的紫色花朵。那塊香皂也被我裝到袋子里,時不時拿出來聞一下,一直不舍得用。后來,薰衣草的產(chǎn)品越來越多,加上《薰衣草》《一簾幽夢》等電視劇的熱播,人們也漸漸地熟悉了這種紫色的小花,國內很多地方也出現(xiàn)了薰衣草農(nóng)場或是主題公園。但在我心中,去一次薰衣草的故鄉(xiāng),是心之所向。終于,我踏上了前往法國的飛機,來到了著名的薰衣草之鄉(xiāng)——瓦朗索勒(Valensole)。
提起普羅旺斯,人們總是會想起美麗的田園風光,享譽世界的桃紅葡萄酒,以及種種經(jīng)典的法國鄉(xiāng)村美食。普羅旺斯也是世界上最著名的薰衣草產(chǎn)地。據(jù)記載,2000年前古羅馬人來到這里時帶來了薰衣草,他們將薰衣草用于沐浴,也用于熏香衣服。從16世紀起,法國南部地區(qū)就開始大面積種植薰衣草了,到了18世紀,普羅旺斯的薰衣草已經(jīng)名滿天下了。而在普羅旺斯地區(qū),瓦朗索勒的薰衣草最為出名,人們將這里稱為“薰衣草之鄉(xiāng)”。
艷陽高照的周末,我從馬賽出發(fā),一路向北,開車一個半小時左右就到達了瓦朗索勒,這里位于呂貝隆山脈與阿爾卑斯山脈交匯的瓦朗索勒高原,小鎮(zhèn)也因此得名。六七月間的法國南部,太陽好像永遠掛在頭頂,兩座山脈的阻擋以及將近600米的海拔使瓦朗索勒高原更加炎熱、干燥,整個夏天也下不了幾場雨,難怪這里被人們叫作“太陽谷”,就連小鎮(zhèn)的徽章都是在字母“V”(代表小鎮(zhèn)名稱)上面加了個一臉“傲嬌”的太陽。
從D6公路進入小鎮(zhèn),仿佛瞬間闖進了一片紫色的海洋,綿延的丘陵被一行行整齊排列的薰衣草覆蓋,微風吹過,漫山遍野仿若紫色的波浪奔涌而來,從眼前一直延伸到遠方的地平線,最后消失在了朦朧的群山當中。周末的小鎮(zhèn)很安靜,空氣中彌漫著熟悉的花香,這是從小就根植在我記憶中的味道。作為《薰衣草》《又見一簾幽夢》的取景地,這里連綿不斷的薰衣草田讓虛幻與真實在我的面前結合在了一起,自己好像進入了一片童話世界:它們不再是書本上的“多年生唇形科半灌木”,而是這個世界的主人。我仿佛看到了童年的自己,徜徉其中,露出了夢想成真后的笑容。
告別了紫色的海洋,我來到了瓦朗索勒小鎮(zhèn)上。小鎮(zhèn)是圓形的,就像一座劇場,用當?shù)厝说脑捳f,像“燕子窩”一樣依附在山坡上。走進鎮(zhèn)子,第一感覺就是這里非常古老,房子密密麻麻地擠在路邊,許多原本紅色的屋頂都已褪色成淡淡的橘色,就像落日的余暉一般。
瓦朗索勒小鎮(zhèn)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古羅馬時期,到了公元5—6世紀,這里經(jīng)歷了第一次蠻族(哥特人、倫巴第人和薩克遜人)入侵,整個村莊被損毀。到了公元8世紀,人們?yōu)榱硕惚懿薜谌耍˙urgondes)和薩拉森人(Sarrasines),便在這里建了一個要塞,如今小鎮(zhèn)諸多石巷可追溯到公元8—9世紀,這就是瓦朗索勒的雛形。后來,出身貴族的圣馬約爾(公元910—994)這位克呂尼修道院的第四任院長,將家族宅邸和教堂獻給了修道院。從此,克呂尼的修士們以精神領主的身份統(tǒng)治這里近千年,直到法國大革命的浪潮沖垮舊制度。
圣布萊斯大教堂(Saint-Blaise)位于小鎮(zhèn)的最高點,也是小鎮(zhèn)最重要的建筑,它就像一部用石頭寫成的中世紀百科全書,記錄著小鎮(zhèn)的興衰。唯一不變的,是在教堂哥特式的穹頂下,一代又一代的居民在這里祈禱幸福與平安。
如果說圣布萊斯大教堂代表了小鎮(zhèn)居民的精神寄托,那么大噴泉(Grande Fontaine)則代表了小鎮(zhèn)的煙火氣。盡管高原常年干旱,但小鎮(zhèn)依托天然泉眼,構建了精密的供水網(wǎng)絡。1406年開鑿的水井,像一根插入大地的吸管,讓居民在困頓中也能獲得生命之源;1681年,人們將水井改建成圓形噴泉,噴泉中間的石柱上,泉水從四個人面雕像的口中噴出,而瓦倫索勒的太陽標志,就鐫刻在噴泉上。噴泉建成后,這里便成了小鎮(zhèn)的“公共客廳”,孩子們在噴泉旁追逐玩耍,女人們則在這里洗衣服,直到今天,噴泉旁半地下的洗衣房依然存在,只不過早已沒人在這里洗衣服了。1962年,法國文化部將這座噴泉列為歷史文化遺產(chǎn),1994年,圣布萊斯大教堂也獲此殊榮。
沿著公路,我來到了一座名為安吉爾萬(Angelvin,人名)的薰衣草農(nóng)場,這座農(nóng)場建在丘陵之上,薰衣草田也順著丘陵的坡度上下起伏。我一頭扎進農(nóng)場的商店,空調一下子將外面的炎熱隔絕開來。
商店里的陳設非常簡單,素色的桌布上擺滿了薰衣草制品,從香囊到香皂,從護膚品到日用品不一而足。最令我感興趣的無疑是各種樣式的薰衣草香皂,畢竟這是我與薰衣草故事的起點。也許是我的潛意識作祟,與隨處可以買到的薰衣草產(chǎn)品相比,它似乎少了幾分工業(yè)化的甜膩,多了一些薰衣草自帶的清香。其實,我至今也不知道童年時的香皂究竟是來自哪里,也許這就是記憶的奇異之處。
這些商品中最重要的原料當屬薰衣草精油,它是從薰衣草的花、葉中提取的精華。房間的角落里放著一個大大的銅制老式蒸餾器,給這間樸素的小店增添了幾分滄桑,其實,不只是這家農(nóng)場,整個小鎮(zhèn)的薰衣草制品都依然在使用傳統(tǒng)的蒸餾法提取薰衣草精油。工人們將新鮮的薰衣草放入蒸餾器中,通過高溫蒸餾,使植物中的芳香成分揮發(fā)出來,再經(jīng)過冷凝、分離等一系列步驟才能得到精油,大約100公斤的薰衣草只能提煉出1公斤的精油。然后,工人再將這些精油添加到各種薰衣草制品中,讓這濃郁的花香侵染到生活中的每個角落。
下午的農(nóng)場,陽光依舊強烈,雖然對于人來說有些難熬,但對于薰衣草來說卻非常適宜。薰衣草對光照的需求很高,充足的陽光能讓它的葉片更加翠綠,花朵更加鮮艷。在30度左右的氣溫下,薰衣草生長迅速,花朵也更加繁茂,這也是為什么六七月份是法國薰衣草的最佳觀賞期。除了氣候,瓦朗索勒的偏沙質土壤可以快速排水,讓薰衣草的生長環(huán)境保持干爽,免于遭受病蟲的侵害。
看著眼前的花田,我忽然間明白了為何這座小鎮(zhèn)歷史悠久,但卻沒有一絲遲暮之感,反而生機勃勃,原來讓這座千年小鎮(zhèn)煥發(fā)青春的,正是這一叢叢的紫色小花。每年7月的第3個星期日,盛大的薰衣草節(jié)便會在瓦朗索勒拉開帷幕,各種關于薰衣草的活動讓人目不暇接。在節(jié)日慶典上,當?shù)氐拿耖g樂隊會當街演奏,游客和居民們一起載歌載舞,在歡快的氛圍中感受法式田園生活的樂趣。小鎮(zhèn)里,幾乎每家店鋪門外都會有紫色的裝飾,代表這里出售薰衣草制品。從18世紀這里的薰衣草享譽歐洲的時候,小鎮(zhèn)就開始探索一條“薰衣草之路”了。如今,薰衣草農(nóng)場成了觀光的景點,以薰衣草為主,橄欖油、蜂蜜等農(nóng)產(chǎn)品的加工廠也成了小鎮(zhèn)特色旅游的一部分。
我回到酒店,第一件事就是將薰衣草香皂用袋子裝好,希望這濃郁的香氣可以保持得更久一點,再久一點。雖然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來到薰衣草之鄉(xiāng)早已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但那份只屬于記憶中的香氣,卻時時刻刻縈繞在我的生活中。就像《薰衣草》里的那首歌,“記憶是陣陣花香”,至少我不曾忘。
(責編:昭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