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客廳的窗景,春日最是喜人,全因窗外恰有一株海棠。我每日醒來,必定會探頭先看一番海棠。
看著清晨的海棠,總會想起夜晚的海棠。
那幅出自南宋畫家馬麟之手的《秉燭夜游圖》,不過是一幅小小的扇面。扇面中,幾株高大挺秀的海棠被置于畫面最前方,畫面左側亦傾逸出一叢?;渖?,或許因為絹本的材質(zhì)與年份,點綴其間的海棠花呈現(xiàn)出粉紫色。粉紫色后,深色枝葉繁茂。
讓我們順著畫面左角的花徑“走進\"畫里吧?;◤絻膳?,燭臺高照。走到那長廊的臺階前,兩三名侍從垂袖而立。長廊的亭閣里,一名著寬袍大袖的雅士就那樣倚坐在闊大的圈椅中,靜靜品賞著庭院里若隱若現(xiàn)的花。
或許,海棠花只是推測。因“秉燭夜游”來自蘇東坡的《海棠》:“東風裊裊泛崇光,香霧空蒙月轉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詩中描述的正是這幅畫的意境。以詩人畫,在宋朝極為盛行。順著詩意繼續(xù)看下去,畫面中還有春日微醺的風,當然還有月一一那畫中人借著高燭在賞花,而我們,則借著畫中朦朧的月光欣賞那美妙的春夜意境—“香霧空蒙”的海棠花叢,氤氬云煙。皓月高懸,長廊寂寂,才有那“月轉廊\"的空境。
實際上,當我第一眼看到這幅《秉燭夜游圖》時,并不確定這就是海棠花。海棠初始結粉白花苞,滿樹花開時,綠葉幾不可見。海棠花期短暫,自花苞鼓鼓至花瓣零落,前后不過個把月。當粉白花瓣薄而隨風飄蕩時,綠葉已叢生。花葉交替之時,也是海棠花的落幕時分,這便是“只恐夜深花睡去”而需\"秉燭夜游”最直接的原因吧。
海棠花期短暫易消逝,常被人用來詠嘆時間易逝。古代的畫家和詩人一樣敏感多情,他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來挽留、記錄這份沾染上些許失落的詩意。
當然,關于《秉燭夜游圖》還有另一種說法,一位評論家說它是\"‘夜齋遲客’,畫一位文人,深夜在等候他的知心好友”,這種說法倒是十分有趣一等一位來賞花夜談的友人,這樣的夜晚,從南宋走到今天,也依然令人向往。
馬麟為南宋畫院待詔,他的父親是南宋四大家之一的馬遠。其實馬家五代皆供職于皇家畫院。在祖父一代,馬家隨宋室南遷到杭州,馬遠與馬麟都生于錢塘、長于錢塘。這樣想,《秉燭夜游圖》中的樓閣、月色似乎離我們更近了些。那明媚蔥籠的海棠花,這個春日,它們還在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