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裝素裹的冬日,北京的街頭巷尾,總少不了一抹鮮艷的紅。這抹紅大有講究。自明代起,老北京人便把荊條削成竹簽狀,將精選的山里紅五顆一串,穿作“五福臨門”的吉數(shù),裹上琥珀色的糖漿,熱乎乎的糖漿遇冷即凝成“琉璃脆殼”,既鎖住果香又不黏牙,一串誘人的冰糖葫蘆便問世啦!這般獨到的制作技藝,已被列入北京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
小時候的我,十分迷戀這種冬日美食。一放學(xué),我便飛一般沖出校門,一溜煙跑到李爺爺攤邊?!斑€是一串冰糖葫蘆吧?瞧瞧你,多著急!”還沒等我開口,李爺爺就笑吟吟地把冰糖葫蘆遞到我手里。脆脆的糖衣入口即化,加上微酸的山楂,酸酸甜甜,好像一口咬盡了整個冬日的美好。
我抬頭細看,那人竟是李爺爺!看到外國夫婦滿臉贊賞地吃著冰糖葫蘆,我驚喜地發(fā)現(xiàn)李爺爺攤前多了一些新品種:酸奶楓糖流心冰糖葫蘆、“冰墩墩”造型冰糖葫蘆、忙果慕斯冰糖葫蘆…
時光飛逝,轉(zhuǎn)眼我已步入初中,也搬離了曾經(jīng)居住的那條小巷。周末,正漫步于什剎海邊的我,在人群的喧鬧中又捕捉到那一抹熟悉的紅—冰糖葫蘆!我擠到人群中間,只見一對金發(fā)外國夫婦,正對著制作冰糖葫蘆的老爺爺比畫。“這是我們北京的特色—冰糖葫蘆嘞!”老爺爺?shù)穆曇衾飵е炙嚾颂赜械尿湴粒骸澳蓜e小看這糖衣,得用銅鍋熬到連珠小泡出現(xiàn),甩糖時要手腕翻花,才能做出這金絲透亮的‘玻璃脆',換了別的果子可掛不住這般薄脆的糖袍子!”他邊說邊將冰糖葫蘆遞給那對外國夫婦。紅果在陽光下流轉(zhuǎn)著琥珀色光澤,一如舊時廟會上孩童們舉著冰糖葫蘆的畫面,在廠甸、地壇的飛雪中搖曳成百年風(fēng)景。
看到我流連的目光,李爺爺笑著解釋:“這些年添了些新花樣,可根子還是咱老北京的手藝。”他擦拭著祖?zhèn)鞯你~鍋,鍋底還留著經(jīng)年累月熬糖形成的琥珀色云紋?!霸缒觊g,冰糖葫蘆是‘冬令三絕’之首,冬至后山楂糖分最足,老饕們專挑裹著‘糖霜’的凍山楂做芯子,咬開冰殼,滿口生津,那才叫地道的老北京滋味!”我連忙買了一串忙果味的冰糖葫蘆,一口咬下。忙果慕斯的軟糯與糖衣的薄脆真是絕配,童年熟悉的味道中夾雜著熱帶水果的馨香,別有一番滋味。
暮色中,李爺爺?shù)你~鍋騰起裊裊白霧,與銀錠橋畔的晚霞交融成一幅美麗的畫面。我細細品味著手中的冰糖葫蘆,忽然明白這串紅果為何能穿越八百多年時光一它既守著“冰糖忌猛火,蘸糖講懸絲”的古訓(xùn),又敢把南國新風(fēng)味塞進北國的糖衣。傳統(tǒng)的制作技藝由于不斷創(chuàng)新發(fā)展,歷久彌新,這不就是為未來留下了一顆帶有北京文化的種子嗎?恍惚間,這抹紅色仿佛浸透了護國寺的鐘聲、煙袋斜街的吆喝,最終凝結(jié)成我們臉上的笑容。這串晶瑩的紅果里,珍藏著老北京的魂,也孕育著新北京的芽。
北京市第一七一中學(xué)指導(dǎo)老師常霞
推薦語
習(xí)作從大家都熟悉的傳統(tǒng)小吃冰糖葫蘆入手,巧妙地將其制作手藝與文化傳承聯(lián)系起來,表達了傳承與創(chuàng)新的關(guān)系,主題鮮明且富有深度。敘述過程中,細節(jié)描寫生動,用詞精準(zhǔn),如對冰糖葫蘆制作過程和早年間冰糖葫蘆的描寫,令人感受到手藝人的精湛技藝和冰糖葫蘆所承載的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