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都說經(jīng)典名著是文學寶藏,這里除了無價的精神財富,也包含世俗意義上的經(jīng)濟價值,通俗地說就是值很多錢。比如,《紅樓夢》的印數(shù)不計其數(shù),根本不知道印了多少冊,如果按版稅算,那是要以億元計的。按照《伯爾尼公約》,作家去世后50年內,作品的版稅歸其指定的繼承人;50年后成為公版書,即進入公共領域,可以不計酬使用。我們現(xiàn)在出版的許多經(jīng)典名著,如《簡·愛》《呼嘯山莊》等,如果用英文出版,不用給作家付酬;出英文以外的譯本,只給譯者支付翻譯稿酬。
那么作家去世后50年內的稿酬給誰呢,即版稅由誰來繼承呢?版稅的歸屬跟書有關,似乎是一件斯文的事,其實也未必,因為牽涉到的是錢,而世上的事,跟錢有關便會生出無數(shù)故事。
“偵探小說女王\"阿加莎·克里斯蒂對自己的版權財富早有精心安排。她專門成立了一家著作權管理公司,管理其名下80部小說(包括短篇作品)19個劇本和40部電視劇的版權事宜。公司先由她唯一的女兒羅莎琳德掌管,后來又傳給羅莎琳德唯一的兒子馬修。她心細,甚至將繼承權歸到特定的人名下,比如《窗簾》歸羅莎琳德,《捕鼠器》版稅歸馬修,《睡夢兇殺》歸后任丈夫,豐厚的版稅全歸家族所有,分文不給外人。
相比之下,有的作家就比較瀟灑。倫敦市中心有一家大奧蒙德街兒童醫(yī)院,醫(yī)院建于1852年,首任院長韋斯特醫(yī)生為籌建這家英國最早的兒童醫(yī)院,可謂耗盡心血。當時經(jīng)費不足,他想起了密友狄更斯,就把這件事和盤托出。狄更斯素來同情倫敦流浪兒,聽說要給孩子們籌建醫(yī)院,立馬慷慨解囊,成為第一批捐款人之一,從此這家醫(yī)院跟文學結下了緣。
1929年,醫(yī)院忽然接到一份意外的饋贈,數(shù)額究竟是多少,一時還算不過來,全醫(yī)院的人都震驚了。
當時倫敦劇院最受歡迎的保留劇目是《彼得·潘》,劇中那個不愿長大的小飛俠,為倫敦市民所津津樂道,蕭伯納說這個劇目是“兒童的大餐,成年人的戲”。《彼得·潘》的作者是詹姆斯·巴里,該劇從1904年開始上演,每場演出都座無虛席,巴里作為版權所有者,自然也賺得盆滿缽滿。1929年,巴里69歲,身體不太好,他開始考慮《彼得·潘》的版稅繼承者。
巴里結過一次婚,那是他心中的痛。女方叫瑪麗·安塞爾,是劇組里的女演員。他癡情得要命,可她跟別人好上了,要離婚。當時離婚可不光彩,朋友們知道巴里愛面子,紛紛跟倫敦的各家報紙打招呼,不要刊載巴里離婚的事,大報都配合,只有幾家八卦小報刊登了消息。晚年的巴里孤身一人,但身價年年攀升,于是他想把《彼得·潘》的版稅捐出去,捐給誰呢?捐給了幸運的大奧蒙德街兒童醫(yī)院,醫(yī)院也沒辜負他的期望,如今已成為英國最好的兒童醫(yī)院之一。這筆捐款一直持續(xù)到1987年,這一年是巴里去世50周年。
(源自《西鄰照影》,方可薦稿)責編:曾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