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處所謂之“大”,乃當下流行之詞:大單元、大概念、大情境、大任務等。作為小學線語文教師,自不能理清、闡明其核心要義,甚感困惑。
五代時的《還金述》中說:“妙言至徑,大道至簡。\"老子《道德經(jīng)》中也說:“方物之始,大道至簡,衍化至繁。\"陳先云先生在第五屆小學青年教師語文教學展示與觀摩活動中曾指出:“語文教學本沒有那么復雜,有時是上課老師自己想多了,想復雜了。\"基于此,筆者認為“大\"熱之后,一線教師可以嘗試著從“簡”。如何做到“簡\"呢?筆者以為可以從四個“回歸\"做起。
一、回歸“讀”,以經(jīng)典浸潤文化自信
在閱讀教學中,“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通過朗讀、默讀、誦讀等形式,學生能夠體悟到語言的魅力,以及文字背后的情感與思想。讀不僅是積累語言的過程,更是傳承文化的途徑。如,在《靜夜思》“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的反復吟誦中,學生不僅能感受詩歌的韻律與意境,更能體悟游子思鄉(xiāng)的永恒主題。再如,在《七律·長征》的集體朗讀中,學生通過鏗鏘的節(jié)奏與恢宏的意象,能夠感悟革命精神,增強對家國情懷內(nèi)涵的認同。
二、回歸“練”,以實踐夯實語言文字運用
無論是口頭表達還是書面表達,語言文字運用能力都是語文素養(yǎng)的重要體現(xiàn)。教師應引導學生在語言實踐活動中掌握語言文字運用的規(guī)律,實現(xiàn)從“準確表意\"到“流暢表達\"的進階。在此過程中,教師應特別珍視學生的個性化創(chuàng)造,鼓勵其在語言文字的運用中注入獨特的生活體驗與思想情感。如四年級上冊《走月亮》課后的小練筆:“讀讀課文第6自然段,說說‘我’的所見所想。你還記得月下的某個情景嗎?仿照著寫一寫。\"在教學中,教師可引導學生聚焦“溪水抱著月亮\"等擬人化描寫,感悟平凡景物中的溫情,并讓學生借助句式支架如“月光 _,像__\"仿寫,從基礎景物描寫(“月光灑在窗臺上,像撒了一地碎銀”)到融入情感聯(lián)想(“樹葉沙沙作響,像是月亮在講悄悄話\"),讓同伴以“我仿佛看到 _\"互動點評,提升學生的語言遷移能力。
三、回歸“思”,以問題激發(fā)思維活力
語文教學不僅僅是讓學生學習語言,更要注重對學生的思維進行訓練。教師要善于通過問題引導、情境創(chuàng)設等方式,培養(yǎng)他們的邏輯思維、批判性思維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設計開放性問題,引導學生深入文本,進行多角度、多層次的思考。通過“思\"的訓練,學生能夠逐步形成自己的思維體系及能力,提升思維的深度與廣度。如,在五年級上冊《將相和》教學中,教師可拓展思辨性任務:“假設葡相如未主動避讓廉頗,故事結局將會如何?“結合《史記》原文與歷史背景,教師可組織學生分組辯論。通過角色代入與歷史推演,學生不僅能分析人物性格的復雜性,還能學會辨證地看待問題。
四、回歸“品”,以審美喚醒創(chuàng)造潛能
語文教學還應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通過品味語言文字的美,學生能夠感受到文學作品的獨特魅力,進而產(chǎn)生審美創(chuàng)造力。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字詞的選擇、句式的變化、修辭的運用等方面,細細品味文章的美。如六年級上冊《草原》一文,以“羊群一會兒上了小丘,一會兒又下來,走在哪里都像給無邊的綠毯繡上了白色的大花\"等語句勾勒出了草原美麗的畫卷,教師可引導學生圈畫比喻句與動態(tài)描寫的句子,讓學生體會\"綠毯\"“大花\"的視覺美感。再如六年級上冊《月光曲》中的“月光照進窗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銀紗,顯得格外清幽”,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配樂朗讀與繪畫創(chuàng)作,將文字之美轉(zhuǎn)化為藝術表達。
語文教學應是簡單而樸素的。在“大\"熱的背景下,一線教師無須困于\"大\"概念中,而應深研教材,以\"讀\"筑基、以“練\"固本、以\"思\"啟智、以\"品\"育美,讓語文課堂回歸質(zhì)樸與本真,真正實現(xiàn)“簡而不淺,豐而不雜\"的教學境界。
(作者單位:江蘇南京市北京東路小學分校紅太陽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