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個國際調解院落戶香港
5月30日,《關于建立國際調解院的公約》簽署儀式在舉行。來自亞洲、非洲、拉丁美洲和歐洲的近60個國家以及聯合國等20個國際組織的高級別代表共同見證這一歷史時刻。國際調解院將與荷蘭海牙的聯合國國際法院、常設仲裁法院并列為全球三大國際爭議解決機構。
填補全球治理赤字。當前,世界多重矛盾風險盤根錯節(jié),和平赤字、發(fā)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加重。司法與仲裁體系陷入信任困境:海牙國際法院因安理會機制削弱而效力受限;WTO上訴機構自2019年起因美國阻撓法官任命陷入癱瘓;國際投資仲裁被批缺乏透明度及西方中心主義傾向。對抗性機制的天然缺陷,如傳統(tǒng)訴訟與仲裁周期長(平均3~5年)、成本高昂(跨國商事糾紛平均費用超百萬美元),且零和博弈模式易破壞國家間長期合作關系。
在國際爭議解決的三種主要形式即訴訟、仲裁、調解中,調解具有成本低、程序靈活、非對抗性的優(yōu)勢。調解院核心精神源于中國“以和為貴”的傳統(tǒng)法律文化,其去霸權化設計明確禁止單邊制裁,打破英美法系壟斷局面。正如外交部發(fā)言人毛寧所言:“調解院是維護《聯合國憲章》宗旨原則的重要機制,回應了各國求和平、促穩(wěn)定的共同關切。”
落戶多重優(yōu)勢。中央選擇作為國際調解院總部,體現了對“一國兩制”下國際地位與法治能力的堅定支持與高度肯定:法治基礎堅實。在“一國兩制”下實行普通法制度,司法獨立、法治水平國際領先,擁有運行國際調解院的核心能力。國際接受度高。的法律服務能力、法治聲譽,加上其作為中西文化樞紐和相對中立的國際都市地位,使其成為國際爭端方最易接受的調解地點。人才與支持兼具。優(yōu)質的法學教育、法律服務業(yè)、人才儲備及特區(qū)政府的承接意愿,配合中央全力支持,為調解院運轉提供強大支撐。國家戰(zhàn)略的精準托舉。在中國國家戰(zhàn)略中的一大角色是亞太區(qū)國際法律及解決爭議服務中心,通過政策賦能整合大灣區(qū)法治資源,能推動從爭議解決地向規(guī)則制定者躍升。
聯合國國際貿易法委員會秘書長布萊特表示,調解作為一種更“友好”和“雙贏”的方式,較訴訟和仲裁更具彈性。國際調解院的建立將推動調解成為解決爭端的可靠手段,為國家間與跨國企業(yè)間爭議爭端解決積累更多成功實踐,促進各地區(qū)可持續(xù)發(fā)展與國際貿易發(fā)展。
中國沖擊 實際上增加了美國就業(yè)
越來越多證據表明,從中國進口商品并未明顯導致美國總體就業(yè)遭受凈流失。美國全國經濟研究所最近的研究表明,來自進口的競爭使美國的崗位發(fā)生轉移而非被消除。例如,美國中西部和南部的制造業(yè)重地就業(yè)率下降,但服務業(yè)崗位在西海岸和東北部等沿海地區(qū)及高科技中心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從2000年到2007年,“中國沖擊”推動美國的總就業(yè)率小幅上升,便宜的進口商品降低了企業(yè)和消費者的成本,進而刺激其他行業(yè)的需求和就業(yè)增長。受對華貿易影響的美國地區(qū)的就業(yè)平均凈增長 1.27% ,當地工資水平也出現增長。即使在一些受進口競爭影響最嚴重的美國社區(qū),一旦將新的服務工作崗位計算在內,“中國沖擊”對當地整體的就業(yè)就產生了積極影響。
研究發(fā)現,從中國進口的貨物每增加1個百分點,美國的消費者價格就會下降約 1.9% 。美國中低收入家庭尤其受益于這種“沃爾瑪效應”。使用從中國進口的零部件或材料的美國制造商受益于更低的成本投入,從而在全球更具競爭力。對“中國沖擊”開展的大部分研究,都要考慮其對美國生產者或消費者產生的這些積極效應,而不是通過加征關稅讓時光倒流。(摘編自《華爾街日報》。作者為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芝加哥大學經濟學教授詹姆斯·赫克曼)
中國一東盟自貿區(qū)3.0版談判全面完成
5月20日,中國一東盟經貿部長特別會議宣布全面完成中國一東盟自貿區(qū)3.0版談判。3.0版將打造包容、現代、全面、互利的自貿協(xié)定。3.0版包含數字經濟、綠色經濟、供應鏈互聯互通、標準技術法規(guī)與合格評定程序、海關程序與貿易便利化、衛(wèi)生與植物衛(wèi)生措施、競爭和消費者保護、中小微企業(yè)、經濟技術合作等新增章節(jié),有利于雙方在新形勢下推進更寬領域、更深層次的區(qū)域經濟一體化,將有力促進雙方產供鏈深度融合,具有重要開創(chuàng)性意義。3.0版還將有力促進中國一東盟命運共同體建設。中國與東盟作為兩大發(fā)展中經濟體,通過自貿區(qū)3.0版建設共同擴大相互開放,全面擴展新興領域和新質生產力合作,將為推動構建中國一東盟超大市場提供重要制度性保障,為推動中國一東盟命運共同體建設,促進雙方共同繁榮與發(fā)展提供持久動力。
中企助力,埃及沙漠變農田
“運河糖業(yè)”農業(yè)項目正在將埃及明亞省的5萬公頃沙漠地區(qū)改造成一個巨大的甜菜種植園區(qū),其目標是為一家年產約90萬噸白糖的超級工廠提供原料。埃及每年白糖產量約為280萬噸,需求約330萬噸,該工廠將幫助埃及減少對進口白糖的依賴。
“運河糖業(yè)”項目是埃及政府開墾沙漠、以新增耕地計劃對接中國“一帶一路”倡議的舉措之一,得到中國的技術支持和阿拉伯聯合首長國的投資支持?!斑\河糖業(yè)”項目需構建強大的灌溉系統(tǒng),以保障種植園區(qū)灌溉,中國中曼石油天然氣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正在當地建設一個由約350口水井組成的網絡。經過多年的技術攻堅,地質方面的挑戰(zhàn)已被克服。鉆一口井所需的時間已從一個月縮短至14天左右。目前已有50多口水井投入使用,為大片甜菜、首蓿、大麥種植園提供灌溉?!斑\河糖業(yè)”項目已成為國際合作在干旱地區(qū)促進可持續(xù)發(fā)展和糧食安全的一個典范。(摘編自巴西《論壇》雜志)
中國制造 改變全球產業(yè)競爭格局
今年是“中國制造2025”的收官之年,中國已在電動汽車、太陽能電池板、車用動力電池、無人機等多個領域進入全球發(fā)展領先領域。盡管美國對中國實施了限制,但在電動汽車必不可少的功率半導體、半導體存儲器以及圖像傳感器等領域,中國都取得了長足進步。國際半導體設備與材料組織預測,中國的半導體自給率已從2014年的 14% 上升至2023年的 23% ,預計到2027年將接近 27% 。
這只是全球產業(yè)競爭格局發(fā)生重大變化的一個縮影。比如,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一直大力提振造船業(yè),這一過程不僅涉及鋼鐵行業(yè),還涉及海運和港口行業(yè),現在中國已成為船舶工業(yè)第一大國,對造船業(yè)的忽視加劇了包括美國鋼鐵公司在內的美
美國經濟與中國脫鉤不現實
美國“經濟與中國脫鉤”策略忽視了一個最基本的現實:中國的經濟崛起深植于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架構中。今天,盡管美國已促使一些跨國企業(yè)遷移其在中國的制造業(yè)業(yè)務,但許多西方金融機構(包括大型資產管理公司和私募股權公司)仍然對眾多中國企業(yè)進行了大量投資,拆解這種金融層面的相互交織并非易事。
中國不僅是一個制造大國,它還是全球供應鏈關鍵環(huán)節(jié)的主導力量,以及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的快速競爭者。
例如,在電子產品的生產方面,中國在13種關鍵原材料中有5種處于領先地位,同時在供應鏈中游環(huán)節(jié)的主導地位更為顯著,中國主導著世界上近 90% 的稀土元素精煉,約 60% 的鋰、 68% 的鈷和 90% 的天然石墨精煉,成為幾乎所有行業(yè)的全球加工材料的主要供應商。西方公司在越南、印度尼西亞和印度等國家尋找替代品,但這些國家仍然缺乏基礎設施、勞動力市場靈活性和政治穩(wěn)定性。此外,許多中國企業(yè)自身也在向東南亞擴張,多元化的界限正變得模糊。鑒于中國強大的垂直整合能力以及能夠提供價格具有競爭力的投入品,美國和其他西方國家的企業(yè)仍將依賴于中國的供應鏈。(摘編自《日經亞洲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