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生豬養(yǎng)殖業(yè)規(guī)?;l(fā)展,大腸埃希菌病的發(fā)病率和死亡率也隨之提升,威脅仔豬健康和經濟效益,高密度養(yǎng)殖和抗生素濫用加劇了防控難度,盡管當前已有高效檢測技術,但診斷需綜合多方面信息,綜合防治策略強調疫苗接種、環(huán)境改善和飼養(yǎng)管理優(yōu)化,并結合實際發(fā)病情況制定個性化方案是關鍵,深入研究診斷與防治技術對養(yǎng)豬業(yè)穩(wěn)定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通過本研究可以為大腸埃希菌病的診斷與防治提供科學、實用的依據。
1豬大腸埃希菌病的病原學及在沂南縣 的流行情況
豬大腸埃希菌病的主要菌株是大腸埃希菌(Escherichiacoli),特定血清型如K88、K99、987P等與仔豬腹瀉相關菌株攜帶黏附因子基因,使其附著于腸道,引發(fā)炎癥和功能障礙。該病菌屬革蘭氏陰性菌,無苞芽,兩頭鈍圓,大部分有鞭毛,是豬腹瀉的常見致病菌株[1]。大腸埃希菌對常用抗生素的耐藥性增強,源于耐藥基因的傳播,增加了治療難度,了解耐藥譜對于合理使用抗生素和選擇治療方案至關重要。
大腸埃希菌病的病原學及在沂南縣的流行情況。在沂南縣,豬大腸埃希菌病流行嚴重。高密度飼養(yǎng)和季節(jié)性氣候變化顯著影響了病原菌傳播,發(fā)病率約 35% ,濕熱季節(jié)感染率高達 50% 。不規(guī)范的飼養(yǎng)管理和生物安全措施的不足進一步加劇了病情傳播,約 40% 的豬場存在生物安全漏洞。沂南縣有超過2000個豬場,年出欄生豬超100萬頭。在生豬養(yǎng)殖過程中,大腸埃希菌病嚴重威脅著養(yǎng)殖戶的經濟效益[2]。
2大腸埃希菌病的診斷技術
2.1臨床癥狀與病理學診斷
在診斷大腸埃希菌病時,臨床癥狀和病理學檢查是初步判斷的關鍵。首先,黃痢,也稱早發(fā)性大腸埃希菌病,仔豬在出生后幾天至幾周容易發(fā)病。早期臨床癥狀主要表現為腹瀉,患病仔豬排出的糞便呈噴射狀,并帶有氣泡和腥臭味。隨著病情加重,腹瀉癥狀愈發(fā)嚴重,最終會出現脫水和腸管膨脹的情況。到了后期,腸道內會積聚大量黃色液體,肝臟、腎臟等器官出現病變,嚴重者最終可能導致死亡。發(fā)病率高達 30% ,死亡率為 20%~50% 3]。其次,白?。ㄓ址Q晚發(fā)性大腸埃希菌?。┒嘁娪跀嗄毯笾?\\~3月齡的仔豬,癥狀較輕但病程較長,糞便呈灰白色,病豬癥狀表現為持續(xù)消瘦且生長發(fā)育受阻,發(fā)病率約為 10%~20% 。最后,豬水腫病主要發(fā)生在4\\~6周齡的仔豬,發(fā)病時會出現眼瞼、腹部和四肢水腫并伴隨腹瀉,病豬行動困難最終因呼吸困難和循環(huán)衰竭死亡,發(fā)病率約為 5%~10% 。
臨床癥狀的觀察是初步診斷的基礎但必須結合病理學檢查從而可以進一步確診,病理解剖通常包括肝臟、腎臟和腸道等器官的檢查,通過臨床癥狀與病理學檢查的綜合判斷可以為大腸埃希菌病的診斷提供可靠依據,為進一步的實驗室診斷和治療方案制定奠定基礎。
2.2實驗室診斷方法
實驗室診斷是確定大腸埃希菌病感染的關鍵。主要方法包括:細菌分離培養(yǎng)、血清學檢測和分子生物學技術[4首先,細菌分離培養(yǎng)是不可或缺的方法,通過培養(yǎng)臨床樣本純化病原菌以及生化特征和抗原鑒定確定為是大腸埃希菌,盡管耗時較長但成功率達 85% 以上,能提供完整的病原信息和耐藥性。其次,血清學檢測如凝集試驗和ELISA,主要方法是檢測豬體內大腸埃希菌抗原或抗體水平判斷感染情況,這些方法適用于大規(guī)模流行病學調查,操作簡單且檢測速度快,敏感性和特異性均超過 90% 。最后,分子生物學技術(如PCR)在大腸埃希菌病診斷中扮演重要角色,通過設計特異性引物PCR能快速擴增目標DNA片段,檢測特定基因(如黏附因子和腸毒素基因)靈敏度和特異性均超過 95% ,隨著高通量基因測序能確定病原菌基因型,分析耐藥基因和毒力因子變異,為治療和防控提供精細策略,有效的提高診斷準確率。
3大腸埃希菌病的防治措施
3.1預防措施
為了有效控制和預防大腸埃希菌病可以采用以下關鍵措施。
第一,通過源頭控制減少病原傳播。首先是定期對生豬進行健康檢查,每季度都需要進行全面的健康檢查,尤其是關注腸道健康。其次是血清學檢測和分子生物學篩查,每半年對種豬進行大腸埃希菌病的血清學檢測和PCR篩查及時發(fā)現和清除病原,降低病原在豬場的傳播風險。最后是引進健康仔豬,從信譽良好、無大腸埃希菌病疫情的豬場引進仔豬可以有效地減少病原的產生,引進前需對生豬進行隔離觀察2周以上時間。
第二,通過良好的飼養(yǎng)管理降低感染率。首先,保持豬舍清潔干燥,每日清掃豬舍并定期進行全面消毒,確保豬圈通風良好,避免高濕度和高密度飼養(yǎng)條件,清潔干燥環(huán)境可將感染率降低至 20%~30% 其次,提供營養(yǎng)均衡的飼料,根據仔豬不同生長階段提供科學配比的飼料避免腸道菌群失調,定期調整飼料配方確保營養(yǎng)充足。最后,嚴格衛(wèi)生操作規(guī)程,在人工哺乳過程中嚴格遵守衛(wèi)生操作規(guī)程,每次哺乳前后都需進行設備消毒[5]。
第三,通過生物安全措施減少病原傳播。首先,制定并執(zhí)行嚴格的消毒程序,定期對豬舍、設備、工作人員和車輛進行消毒,消毒劑可選擇過氧乙酸、二氧化氯等廣譜消毒劑。其次,確保工作人員的個人衛(wèi)生,工作人員進入豬舍前需更換防護服,勤洗手避免將病原帶入豬舍,建立專門的消毒通道和洗手設施。最后,妥善處理病死豬,病死豬需按規(guī)定程序進行焚燒或深埋等無害化處理,避免病原擴散。
第四,通過疫苗免疫提高抵抗力。首先,選擇合適的疫苗,針對仔豬黃痢、白痢和豬水腫病等不同類型的臨床表現,選擇含有K88、K99、987P等抗原的疫苗進行免疫接種。其次,調整免疫程序,根據仔豬的生長階段調整免疫程序確保在關鍵期提供保護,例如在仔豬出生后1周內進行第一次免疫接種,斷奶后進行第二次加強免疫,疫苗接種可將感染率降低至 50% 。
第五,通過替代手段管控耐藥性風險。由于大腸埃希菌耐藥性不斷升高,傳統抗生素療法已經陷入困境,所以開發(fā)并推行抗生素替代手段成為控制本病的關鍵方向,益生菌與合生元的使用可以改變腸道微生態(tài),抑制致病菌生長,有研究顯示乳酸菌,枯草芽孢桿菌等對仔豬腸道健康有明顯促進效果,植物提取物諸如黃芪多糖,丁香酚,牛至油等在動物實驗里表現出抗菌抗炎效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取代抗生素使用,酶制劑以及有機酸類添加劑能夠改進飼料轉化率,提升腸道屏障功能,進而減小病原入侵的可能性。加強對抗生素使用的監(jiān)督以及抗藥性檢測,建立區(qū)域性抗藥監(jiān)測體系,這對于精準用藥和控制耐藥傳播有著重要意義,推行無抗養(yǎng)殖技術是未來的發(fā)展趨勢,這樣做既能削減耐藥菌株的蔓延,又能契合綠色養(yǎng)殖與公共衛(wèi)生的要求,在沂南縣張元生養(yǎng)豬場豬場做試點的時候,執(zhí)行這些舉措之后,大腸埃希菌病的發(fā)病率顯著下降,抗生素的使用量縮減了大約 30% ,養(yǎng)殖效益卻穩(wěn)定提升。
3.2治療措施
在大腸埃希菌病的治療方面采取病原學導向的藥物治療策略是關鍵。第一,通過確定病原菌特性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案。通過分子生物學技術如PCR和基因測序快速鑒定大腸埃希菌的特定基因,對病原學特性進行確定,針對耐藥菌株的合理用藥可以有效地提升大腸埃希菌病治愈率。其次,依據藥敏試驗結果選擇抗生素,依據藥敏試驗結果選擇病原菌敏感的抗生素,避免使用已知的耐藥藥物,防止耐藥性進一步增強。
第二,通過個體化治療方案針對不同癥狀進行治療。首先,治療黃痢可以選擇治療腸毒素相關性腹瀉的藥物,如抗生素與黏膜保護劑聯合使用,比如可以將慶大霉素(Gentamicin)和甲硝唑(Metronidazole)按每日每公斤體重分別使用3\\~5mg和10\\~15mg進行口服或注射,黏膜保護劑如蒙脫石散在使用過程中,可以按每日每公斤體重0.5~1g通過口服方式讓病豬攝入,用藥應持續(xù)5~7d從而減少毒素對腸道的損傷并促進腸道黏膜的修復。其次,治療白痢需要注意其病程較長、可能伴有繼發(fā)性感染的特點,因此在治療時需采用藥物包括阿莫西林(Amoxicillin)和恩諾沙星(Enrofloxacin)等廣譜性抗生素藥物,按每日每公斤體重分別使用 mg通過口服或注射的方式進行治療,還需要口服補液鹽(ORS)等以補充電解質,按每日每公斤體重 50~100mL 溶液供給,營養(yǎng)支持可以按每日每公斤體重1\\~2g口服營養(yǎng)膏,以改善仔豬的營養(yǎng)狀況并增強其抵抗力。最后,治療豬水腫病需要控制其水腫和改善循環(huán)的方法可以使用利尿劑和調整血容量的藥物,如利尿劑可使用呋塞米(Furosemide),按每日每公斤體重注射1~2mg ,同時對癥處理腹瀉和營養(yǎng)不良的情況可以補充電解質和營養(yǎng),如上文提到的口服補液鹽和營養(yǎng)膏,持續(xù)用藥3\\~5d并觀察其癥狀改善情況以調整治療方案。
第三,通過飼養(yǎng)管理調整減少病原傳播并促進康復。首先,隔離患病仔豬,為其提供清潔、干燥的環(huán)境從而減少病原菌的傳播。其次,確保水分和電解質的補充,確保病豬可以補充充足的水分和電解質以防止其脫水,每日檢查飲水器以確保正常供水。最后,提供易消化飼料,提供易消化的飼料以支持腸道功能的恢復,必要時使用腸內營養(yǎng)(如腸道營養(yǎng)劑)以維持營養(yǎng)狀況,促進腸道菌群的恢復。
結語
本文通過對豬大腸埃希菌病的診斷和防治措施進行分析,發(fā)現該病作為生豬養(yǎng)殖中的常見疾病對仔豬健康影響嚴重,是一種生豬養(yǎng)殖中常見常發(fā)的病,因此需要采用科學合理的診斷技術和防治措施,才能有效降低該病的發(fā)病率和死亡率,以保障生豬養(yǎng)殖業(yè)的健康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呂玉蘭.豬大腸桿菌病的診斷與防治[J].今日畜牧獸醫(yī),2024,40(01) :116-118.
[2]蘭肖萍,黃丹揚.豬大腸桿菌病流行特點和防治措施[J].新農民,2024,(17):123-125.
[3]張麗.豬大腸桿菌病的診斷與防治措施[J].中國動物保健,2019,21(09):40-41.
[4]楊通達.豬大腸桿菌病的診斷與綜合防治探討[J].中獸醫(yī)學雜志,2024,(04):19-21.
[5]徐春梅,馬新明.特牛源大腸桿菌病的臨床癥狀、診斷和防治措施[J].特種經濟動植物,2024,27(01):75-76.
收稿時間:2025-03-31
作者簡介:朱斌(1984—),男,漢族,本科,助理獸醫(yī)師。研究方向:畜牧獸醫(y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