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來越多的商品名中出現(xiàn)了“文字刺客”——生僻字,掀起了一場全民參與的漢字解密游戲。比如,某品牌運動鞋的2025年新品中,有一款男子籃球鞋用的是超( )科技中底,宣傳語稱其“超發(fā)”,主打“輕彈科技”。不過,“ ”字本身和輕彈一點關(guān)系也沒有,其字本義為“雷聲”,引申為非常大的聲響。
另一品牌的2025夏季新款“速6.0跑步鞋”,( )字就是生僻字。其實2020年某品牌就將1 6 0 X系列鞋子所采用的全掌緩震推進系統(tǒng)命名為“ 速科技”,主打緩震,兼?zhèn)渲闻c回彈性能。而《說文解字》中,“ ”表示“馬逸足也,從馬從”,簡單說就是疾馳的駿馬,和跑鞋這一品類還是比較契合的。
雖然各運動品牌的生僻字不同,但大多晦澀難懂。不止運動鞋,其他商品名上也時有生僻字出現(xiàn)。例如,某咖啡品牌“炭( )”、某面館品牌“十八汆( )”等。其實“ ”是古體“冰”字,暗喻冷萃工藝?!百唷?,指一種烹調(diào)方法。
為什么要用生僻字來命名?這些生僻字究竟是商家設(shè)下的“文化陷阱”,還是暗藏玄機的知識彩蛋?不同人看法不一。
有人覺得,不常見的東西更容易顯得“高級”?!?”“ ”“ ”等字都給人一種陌生感,人們在看到時會產(chǎn)生驚奇的感覺。而被看到,是購買的第一步。這類生僻字既能滿足年輕人在社交場合展示學(xué)識的心理需求,又能為品牌增添一抹文化色彩。也有人認(rèn)為,生僻字會讓人感覺牽強和故弄玄虛,從而影響購買意愿。
更有甚者,一些商家在追求創(chuàng)意與吸睛時,失去了底線從而導(dǎo)致翻車,比如,前段時間有商家在奶茶封口膜上印不雅生僻字。可見,文化營銷猶如一把雙刃劍,運用得當(dāng),能夠為品牌注入發(fā)展動力;而一旦用錯,也會得不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