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一新,原名過學岑,1919 年 7 月出生于江蘇省無錫縣八士橋鎮(zhèn)。她的一生與中國革命的烽火歲月緊密交織,書寫了濃墨重彩的篇章。
1938 年 11 月,中共黨組織派遣青年教師錢國華(化名陳平)來到八士橋鎮(zhèn)孫港小學。他以教師身份為掩護開展工作。彼時,“忠義救國軍”十支隊三大隊盤踞于此,加之遭受日軍與偽軍的雙重壓迫,當?shù)匕傩丈钕菘嚯y的深淵。錢國華到任后,召開群眾大會,在會上慷慨陳詞。他歷數(shù)自近代以來中國人民數(shù)百年來遭受的屈辱、日軍慘無人道的“三光政策”,以及國民黨的不抵抗行徑,大力宣傳共產黨團結抗日的主張。在他的引領下,1939 年 3 月 5 日,過學岑(蔣一新)、過蓉秀、過瑞襄、過婉芬、高毓琴等 5 人加入中國共產黨。此后,八士橋鎮(zhèn)的黨組織力量迅速壯大,婦救會、青救會、農救會紛紛成立。蔣一新積極投身抗日活動,開辦婦女識字班、張貼標語、散發(fā)傳單,從此踏上了革命征程。
過學岑后來調任溧陽縣指前標區(qū)委書記。報到時,縣委書記儲非白考慮到指前標區(qū)敵、偽、匪、頑勢力錯綜復雜,黃金山敵偽據(jù)點距離水西村僅七八里地,情況極為復雜,便建議她更改姓氏以利于開展工作。由于過學岑的母親姓薛,曾用過“薛旭人”一名,所以她打算改為“薛一新”,但因工作人員筆誤寫成了“蔣一新”,這個名字便從此伴隨她一生。
1939 年 7 月,革命形勢發(fā)生變化。為確保蔣一新的安全,組織安排她前往梅村一帶。她先是到無錫縣后宅鎮(zhèn)從事黨的秘密工作,積極發(fā)展黨員,建立黨組織。隨后,她被派往梅村小學,肩負起團結教師抵制敵偽奴化教育、發(fā)展進步力量以組建抗日教育骨干隊伍的重任。1940 年初,梅村小學黨支部成立,蔣一新?lián)螘?,積極吸納符合條件的教師入黨。在此期間,經蔣一新介紹,周瓊、李懷球等 4 位老師加入了共產黨。
身為教師,蔣一新教授四年級語文以及低、中、高3 個班級的音樂。她巧妙地利用教師身份,向學生揭露日軍侵華罪行,介紹敵后抗日部隊的情況。教唱抗日歌曲,組織兒童團。
1939 至 1940 年,江南抗日義勇軍兩次東進。梅村小學的老師安排兒童團成員承擔聯(lián)絡接待工作,一批熱血青少年受此影響奔赴抗日最前線。學校教師還參與婦女協(xié)會,動員婦女做軍鞋、送親人參軍。老革命家譚震林贊譽梅村小學師生對東進工作作用重大,稱其堪稱東進抗日的搖籃。1940 年 6 月,蔣一新離開梅村小學,先后在梅南區(qū)、梅北區(qū)任職,領導群眾開展減租減息運動。
1941 年 7 月,敵偽在無錫“清鄉(xiāng)”,蔣一新因不是本地干部難以隱蔽,被調至太湖縣、溧陽縣繼續(xù)革命。
1943 年 7 月,經十六旅旅長王必成和政委江渭清批準,她與五十一團政委李彬山結為革命伉儷,攜手為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yè)奉獻了一生。
新中國成立后,蔣一新任上海外國語學院政治部副主任兼黨委組織部部長和監(jiān)委副書記。1983 年離休,終年96歲。
(責任編輯 李根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