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洛陽博物館的展廳中,有一件小巧精美的青銅玩具靜靜陳列——它是1955年出土于洛陽西晉墓的三輪銅鳩車。這件文物因圓潤體態(tài)與精巧設(shè)計,被觀眾親切地稱為“千歲學(xué)步鴨”。其整體塑造成昂首翹尾的鳩鳥造型,細(xì)長喙部栩栩如生,雙翼化作車輪,尾部下方增設(shè)小輪形成三角支撐,行駛時更顯平穩(wěn);胸前環(huán)鼻可穿系牽引繩,孩童緩步牽拉時,尾端自然摩地如行走姿態(tài),若加速拉扯,尾部則高高翹起,宛如振翅欲飛——這種“一器雙態(tài)”的設(shè)計,較漢代兩輪鳩車(如河南博物院藏東漢銅鳩車)更顯工藝進階,第三輪的增設(shè)顯著提升了穩(wěn)定性,盡顯晉代工匠的巧思。
作為古代“遛娃神器”,三輪銅鳩車胸前環(huán)鼻穿繩的設(shè)計兼具學(xué)步輔助與游戲功能。南陽東漢許阿瞿墓畫像石中,清晰刻畫了幼童牽繩驅(qū)車、伙伴揮枝嬉戲的場景,恰是西晉杜夷《幽求子》“年五歲有鳩車之樂”的鮮活圖解。盡管青銅材質(zhì)多為貴族專屬,但畫像石中平民孩童使用陶鳩車的形象,揭示了這份童趣已跨越階級界限,成為古代兒童共有的記憶。
鳩鳥形象的選擇則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密碼。在古代,“鳩”因諧音“久”而成為生命長久的象征,與頂端雕飾鳩鳥的“鳩杖”共同構(gòu)建了“幼有所育,老有所養(yǎng)”的文化符號?!蹲髠鳌吩曾F鳥比喻育兒倫理:“鳩之養(yǎng)其子,朝從上下,暮從下上,平均如一?!逼洳黄灰械牟赣癖灰暈榧彝惱淼膱D騰。宋代《太平御覽》轉(zhuǎn)引《風(fēng)俗通》稱:“鳩者不噎之鳥,欲老人不噎?!惫湃艘書F鳥咽喉通暢為吉兆,由此延伸出雙重關(guān)懷:朝廷授予老者鳩杖祈愿進食順?biāo)欤浐⑼F車則暗喻護其步履平安,形成貫穿生命始終的守護。這種崇拜可追溯至更古老的文明基因,從河南許昌距今1.5萬年的“微型鳥雕”,到河姆渡文化“雙鳥朝陽”象牙器,昭示著華夏民族對鳥類的原始崇拜。
當(dāng)這件玩具作為葬品進入洛陽晉墓,更折射出古人“視死如生”的生死觀。父母將鳩車置于早夭孩童墓中,祈愿其在彼岸續(xù)享歡愉,恰如《許阿瞿畫像》題刻“年甫五歲,去離世榮”的綿長哀思。而“鳩車竹馬”在詩文中的千年綁定,更成為古代兒童成長的文化符號:西晉張華《博物志》載“小兒五歲曰鳩車之戲,七歲曰竹馬之戲”;明代唐寅筆下有“鳩車竹馬兒童市”;清代孫枝蔚詩中亦有“亦未戲鳩車,亦未乘竹馬”的詠嘆,這些文字印證了這對“童年CP”的固定搭配。這只被稱為古代“遛娃神器”的文物,既象征著古人對生命兩端的溫柔守望,其跨越2000年的萌態(tài),更成為文明傳承中堅韌的注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