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首屆中國-歐盟電影節(jié)應運而生,如今已在歐盟總部布魯塞爾舉辦六屆,展映超過五十部中國電影作品,成為中歐文化對話的重要平臺。
十年前正值中歐建交40周年之際,首屆中國-歐盟電影節(jié)應運而生。迄今已在歐盟總部布魯塞爾舉辦六屆,展映超過五十部中國電影作品,成為中歐文化對話的重要平臺。
中國-歐盟電影節(jié)秘書長袁夢倩伴隨電影節(jié)一路走來,讓她觸動最大的是一些年長的歐洲觀眾在觀影后告訴她這是他們第一次觀看中國電影。“他們說,即使語言不同,這些影片里的情感是共通且打動人心的。這種真誠的反饋,讓我感受到我們所做的事是有意義的,是可以一點點拉近不同文化距離的?!痹瑝糍粚Ρ究浾哒f。
她把電影節(jié)比作一個“國際轉換插頭”,即在文化不同、認知體系不同的背景下,電影節(jié)的存在就像一個適配器,幫助彼此“對上電壓”?!拔覀兿Mㄟ^這個平臺,讓更多觀眾‘通電發(fā)光’,真正看見彼此?!痹瑝糍徽f。
搭建文化交流的平臺
每屆中國-歐盟電影節(jié)都會挑選近兩年在中國大陸院線上映的各類優(yōu)秀作品,涵蓋多種類型和主題,讓歐洲觀眾不僅能夠欣賞到中國電影的多元面貌和藝術魅力,還能更深入地了解中國文化的深厚底蘊,理解當代中國的變遷與發(fā)展。
由于東西方的文化差異,組委會在選片時始終秉持一個標準:作品能夠激發(fā)共情。這種共情并不依賴語言,而在于故事中是否承載著人類情感的共通性,比如親情、成長、孤獨、希望和對自然的敬畏。這些人類共同的情感能夠跨越文化的差異,在觀眾心中產生共鳴。
袁夢倩介紹,在以往的展映中,歐洲觀眾對自然關系、個體成長、家庭親情等主題尤其感興趣。“例如我們在去年展映過一部名為《雪豹》的電影,講述的是西藏牧民如何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故事。很多歐洲觀眾在觀影后交流時表示,那種‘與天地相處、與動物對話’的生活狀態(tài)讓他們聯(lián)想到自己童年在鄉(xiāng)村的生活,甚至對環(huán)保與生態(tài)議題產生了新的思考。這正是我們堅持選取情感飽滿、具有全人類共性的影片的原因。盡管存在文化差異,但在情感的層面,我們始終是可以彼此理解的?!痹瑝糍徽f。
在每屆電影節(jié)收到的反饋中,袁夢倩觀察到歐洲觀眾對中國電影的接受度和期待值呈逐年上升趨勢,經歷了“感到新鮮”“開始理解”和“想要更多”三個階段。去年電影節(jié)的閉幕影片《封神》是中國首部國民神話史詩電影,在結束放映后,有不少觀眾專門討論影片中的音樂與服裝設計,表示從中感受到了東方美學的魅力。他們不僅欣賞技術層面的提升,更開始關注中國電影所承載的文化意涵。
“觀眾普遍希望看到更豐富的題材,不只是商業(yè)大片,也想了解真實的中國社會與日常生活。他們很關注傳統(tǒng)文化的表達,比如與春節(jié)、茶道、手工藝、鄉(xiāng)村生活有關的影片特別受歡迎。有些觀眾甚至會提出建議,比如希望我們明年能帶來更多講中國神話的電影—這讓我們非常驚喜,因為這意味著他們在主動‘進入’中國文化?!痹瑝糍徽f。
創(chuàng)新活動促進產業(yè)發(fā)展
為了更好地促進中歐文化藝術交流,組委會還不斷嘗試讓電影節(jié)的形式更靈活,內容更貼近當下的語境。去年他們重點打造了國際傳播單元板塊,在布魯塞爾和巴黎舉辦了兩場“Meet China”特別單元活動,借助紀實影像、動畫、短視頻等多元形式,用更接地氣更真實的方式立體展現(xiàn)中國。
活動中放映了《乘著火車看中國—開放之路》《China Travel的數(shù)字奇遇》《生活在中國:奧利弗·格朗讓》《咱們新疆好地方-天馬行空-伊犁天馬》《行走中國-大象遷徙》《解碼中華文化基因第二季·蒙古馬》等多部影視作品。外國人視角下的中國生活和人與自然的話題深受好評,讓更多歐洲觀眾感受到真實的當代中國。
“很多觀眾覺得這類內容更容易接近,它們不是宏大敘事,而是具體的、當下的中國。這些作品可能講的是一座小鎮(zhèn)的冬天、一位手藝人的堅持、一個城市青年面臨的選擇,但都呈現(xiàn)出了一個立體、有溫度、富有人情味的中國?!痹瑝糍幌虮究浾弑硎?。
除了多元形式的傳播,電影節(jié)也正在逐漸成為一個合作平臺。袁夢倩介紹,有歐洲的后期制作公司,通過在電影節(jié)上看到中國導演的作品后主動提出合作;也有中國青年導演通過展映認識了國際發(fā)行公司,作品因此進入海外市場。有的項目從交流開始,后來發(fā)展成聯(lián)合制作、海外展映;也有一些歐洲高校與組委會合作共同推動中歐青年影像作品的多語種譯制項目。與電影節(jié)共同成長的還有中歐青年電影節(jié),每年面向中國、歐洲國家及全球的青年和中學生征集優(yōu)秀原創(chuàng)影像作品,通過評選、展映和頒獎為每一位青年創(chuàng)作者提供展示才華的舞臺,同時也鼓勵青少年通過影像記錄生活,實現(xiàn)跨越國界的文化對話。自2015年創(chuàng)辦以來,該青年電影節(jié)已成功舉辦十屆,累計征集到六千多部短片作品。
近年來組委會還舉辦了“中歐影人對話”與“中歐高校交流計劃”,邀請導演、制片人、學者和學生圍繞“跨文化敘事”“影像與城市”等話題展開討論,激發(fā)創(chuàng)作火花?!斑@些活動讓電影節(jié)不僅是觀影的平臺,更成為一個跨文化合作的孵化器?!痹瑝糍徽f。
對于電影節(jié)未來的發(fā)展,袁夢倩表示希望能把更多優(yōu)秀的中國電影帶到更多的歐洲城市,吸引更多熱愛中國文化的歐洲觀眾參與觀影和交流,了解他們“怎么看中國”及希望觀看什么類型的作品。同時她也希望把更多優(yōu)秀的歐洲影片帶回中國,讓更多中國觀眾了解歐洲電影的當代表達和藝術探索。通過這種雙向互動和互相滋養(yǎng),讓中歐文化交流走得更遠。
“我特別期待未來能有更多講述中國神話、傳統(tǒng)故事的影片被創(chuàng)作出來。它們不僅是中國的文化寶藏,也是全人類共享的精神財富。電影節(jié)也將成為承載這些故事走向世界的重要平臺,它不是一場短暫的活動,而是一條持續(xù)延伸的文化紐帶,它連接的是人,是理解,是未來?!痹瑝糍粚Ρ究浾哒f。(本文圖片均由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