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風裹挾著熱浪席卷大地,蟋蟀悄然躲進庭院墻角,老鷹振翅飛向更高遠的天空,這便是小暑,一個帶著灼熱呼吸卻猶抱琵琶半遮面的節(jié)氣?!对铝钇呤蚣狻芬浴盁釟猹q小”為其命名,恰似在盛夏的門檻上輕輕叩響,提醒人們:真正的酷暑尚在醞釀,而生活的智慧早已在千年煙火中沉淀成詩。
小暑為小熱,雖不是一年中最炎熱的時節(jié),但緊接著就是一年中最熱的節(jié)氣大暑,民間有“小暑大暑,上蒸下煮”之說。中國多地自小暑起進入雷暴最多的時節(jié),常伴隨著大風、暴雨,有時還有冰雹。小暑開始進入伏天,所謂“熱在三伏”,三伏天通常出現(xiàn)在小暑與處暑之間,是一年中氣溫最高且又潮濕、悶熱的時段。小暑這個時節(jié)雖然陽光猛烈、高溫潮濕多雨,但對于農作物來講,雨熱同期有利于成長。
小暑“食新”的習俗里藏著最樸素的感恩哲學。新麥炒面在北方農家的碗中泛起金黃,江南的新米飯則蒸騰著“汗滴禾下土”的馨香,就連耕牛也能分得一碗麥仁湯,臨沂民謠唱著“舐牛喝了不淌汗”的體貼。小暑最傳統(tǒng)的飲食莫過于餃子。小暑節(jié)氣意味著華夏大地即將進入“伏天”,伏日人們食欲不振,往往比常日消瘦,而餃子在傳統(tǒng)習俗中是開胃解饞的食物,因此各地有了入伏要吃餃子的說法。
藥食同源的養(yǎng)生之道在小暑達到精妙平衡。蘇州主婦將糯米灌入蓮藕蒸煮,淋上蜂蜜的瞬間,杜甫筆下“公子調冰水,佳人雪藕絲”的雅趣便有了市井版本;徐州人篤信“伏羊一碗湯,不用神醫(yī)開藥方”,以熱制熱的辯證法在羊肉湯鍋里翻滾。
現(xiàn)代生活為古老習俗注入新意。北京胡同里,冰鎮(zhèn)酸梅湯代替了宋代賜冰的宮廷禮儀;上海弄堂中,阿姨們把傳統(tǒng)炒面升級為藜麥沙拉;嶺南茶樓里,菊花普洱演繹著“三花三葉”茶飲的當代變奏。這些創(chuàng)新并非對傳統(tǒng)的背叛,而是如《夢溪筆談》所言:“古法新意,各臻其妙”的傳承智慧。
不管歲月如何,中國人始終延續(xù)著對節(jié)氣的溫情守望。小暑的熱浪里,既有“人曬衣裳龍曬袍”的古老歌謠,也有“空調WiFi西瓜”的現(xiàn)代戲謔,但內核始終未變——那是對自然的敬畏,對生活的熱愛,在每一個蟬鳴悠長的夏日生生不息。
(編輯·謝奇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