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大像山石窟娘娘殿因遭受暴雨導致其地基基礎沉降、梁柱歪斜、壁畫受損等。文章以災后搶險加固壁畫修復為實例,探討現代壁畫保護的理念、壁畫修復時的分析監(jiān)測手段、壁畫病害機理研究,探討壁畫修復的工藝流程,以及壁畫保護的發(fā)展前景。
關鍵詞:大像山石窟;壁畫維修;壁畫病害;娘娘殿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5.11.006
1 大像山石窟娘娘殿概述
大像山石窟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甘肅省甘谷縣大像山鎮(zhèn)五里鋪村秦嶺西端的大像山上,海拔1516米,山體垂直高度達200米,因山間懸崖有一尊石胎泥塑大佛而聞名,現存15處明清古建,22個石窟。大像山石窟娘娘殿也稱圣母殿,俗稱花兒娘娘殿,位于大像山石窟西端,隸屬于無量殿古建筑群。大像山石窟娘娘殿(下文簡稱“娘娘殿”)始建年代不詳,現存建筑為清同治十年(1871)重建,面闊4.5米,進深4.7米,殿內有彩塑7尊,清代壁畫多幅。塑像為花兒娘娘,即三宵娘娘云霄仙子、瓊宵仙子、碧霄仙子,壁畫面積43平方米,以人物、鳥獸、花卉、建筑為主?,F今,每年的農歷三月二十是當地有名的“花兒會”,百姓會去娘娘殿祈求花兒娘娘保佑自己的孩子平安健康。因三宵娘娘主伺人間生育、護佑兒童健康之職,故各地多有供奉、祭祀。甘谷地區(qū)尤為崇拜,并將三宵娘娘親切地尊稱“花兒娘娘”。
2 娘娘殿壁畫搶險修復背景
娘娘殿內走馬板上有清代駱維祺撰、李維屏書《重建大像山圣母殿并山門記》記載:“大清同治癸亥夏四月因兵燹焚毀……迨庚午春正月,賢侯強公蒞茲土,祈諸軍門,捐資奉金……但圣母寶座,前人創(chuàng)修于南,因地勢狹隘,遂卜吉于西,偕余共議……鳩工于孟夏,而羅成于季秋,從茲圣母之殿宇恢復?!痹撐挠涗浟四锬锏畋粴Ш笾亟ǖ氖录?,從現在來看其西面山體是不穩(wěn)定的斜坡,估計當時娘娘殿地基進行了簡單的夯土處理。
2018年7月10日,甘谷縣遭遇50年來罕見特大暴雨。暴雨致使娘娘殿西面山體下滑、地基沉降、梁柱歪斜、壁畫受損等。災后,甘谷縣、天水市領導組織設計單位緊急進行搶險加固設計,并及時向甘肅省文物局領導匯報古建筑群遭受強降雨災害的情況。經甘肅省領導和專家協商,對山體滑坡、不穩(wěn)定斜坡進行加固設計;對娘娘殿古建筑實施搶險加固設計,落架大修,同時對娘娘殿壁畫實施保護。
3 娘娘殿壁畫修復工藝及流程
基于娘娘殿需落架維修,進而開展揭取壁畫工作,總結往期施工積累的成功經驗,對該項目保護流程進行設計,粗略記錄如下:
3.1 前期調查
現狀調查:主要采集娘娘殿內壁畫圖像,記錄保存現狀以及受損情況。
繪制壁畫病害圖:壁畫病害圖要詳細、準確、直觀、真實反映壁畫修復前的病害狀況,根據詳細的病害圖,計算出各類病害需要修復的面積。
3.2 制定保護方案
在搶修加固過程中應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中國文物古跡保護準則》《文物保護工程管理辦法》及其他相關國家文物保護法等,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的文物工作方針,按照“不改變文物原狀”和“最小介入最大兼容”的原則,由符合資質的單位編寫保護修復方案,根據不同病害的表現特征和嚴重程度,選擇適宜的保護程序分步實施。甘谷縣大像山文物管理所邀請具有壁畫整體揭取復原經驗的李云鶴先生為技術顧問,在借鑒相同類型病害修復成功經驗的基礎上,預先對項目所涉及的病害進行詳細的材料、材質、工藝分析和篩選。
3.3 壁畫修復前期準備工作
3.3.1 環(huán)境調查及監(jiān)測
在壁畫修復前,應對娘娘殿區(qū)域進行內外環(huán)境調查及監(jiān)測,該過程為分析壁畫各類病害與環(huán)境關系做了前期準備。
3.3.2 現場取樣
現場取樣主要是對壁畫顏料、壁畫層材料、地仗層材料等進行現場調查和取樣,以便對其進行實驗分析,得出病害機理與制作材料的關系。
3.3.3 實驗分析
一是地仗土樣成分分析。取娘娘殿壁畫地仗樣品利用XDR物相分析,取石窟周圍兩組生土樣品做對比研究,結果表明娘娘殿壁畫粗泥層和細泥層地仗主要物相組成類似,各物相百分含量也較為接近,主要由石英、鈉長石、方解石以及少量綠泥石、白云母、鈉閃石組成。石窟周圍的兩個土樣物相組成與壁畫地仗基本相同。
二是地仗土樣顆粒分析。取娘娘殿墻體粗泥層地仗樣品兩組,進行顆粒分析實驗,結果表明,一組粗泥層地仗樣品平均粒徑14.7微米,顆粒組成中砂粒約占2%,粉粒約占62.9%,黏粒約占35%,含沙量小,粉粒為優(yōu)勢粒組。另一組樣品平均粒徑約為20.19微米,顆粒組成中砂粒約占2%,粉粒約占67%,黏粒約占31%,含沙量小,粉粒為優(yōu)勢粒組。另取娘娘殿宇附近當地生土樣品兩處,同壁畫樣品顆粒進行分析對比,實驗結果表明當地生土平均粒較大,砂粒含量較多,黏粒含量較壁畫樣品少,推測壁畫在制作中對當地生土進行了篩選。
三是地仗土樣纖維實驗分析。取娘娘殿東山墻和正壁壁畫裂隙殘塊兩處,將土樣稱重后浸泡于水中,攪拌并震蕩,當地仗中的纖維全部漂浮于水面后,倒出水分及纖維,干燥后稱重,計算纖維含量。通過數碼顯微鏡和電子掃描顯微鏡對壁畫地仗中的纖維進行研究。實驗表明粗泥層地仗纖維和新鮮麥草纖維微觀形貌一致,因此,確定粗泥層中有機纖維為農家常用的麥草。
四是病害機理分析。由于娘娘殿壁畫病害較多,現僅對部分病害做簡單分析:
其一顏料層起甲、粉化、脫落病害進行實驗分析。根據以往的研究,總結娘娘殿顏料層的病害主要是由以下原因造成:①膠結材料老化。受環(huán)境條件(溫濕度)影響,膠結材料出現老化,造成黏結力下降,致使顏料層不穩(wěn)定。②鹽害。可溶鹽運移至顏料層后,其結晶、溶解的重復活動致使顏料層結構受到傷害,造成了顏料層病害的產生。③水害。載體中的水分和潮濕環(huán)境,不僅會使有機物分解變質,同時也會促使許多化學反應的發(fā)生。④附著力。部分地仗層制作太過光滑,致使顏料層附著力降低,導致了顏料層起甲病害。⑤摩擦剮蹭。在壁畫長期的保存過程中,不當的除塵行為、人為活動造成的剮蹭等,都是造成病害的重要原因。
其二地仗層空鼓、裂縫、脫落、損傷病害。娘娘殿地仗空鼓、脫落病害產生的原因有多種,其主要成因有:①建筑物地基的毛細吸水以及降水導致的空氣濕度;②地震及人為引發(fā)的微震動;③地仗層內聚力受載體材料疏松影響導致內聚力降低,最終影響地仗層的附著力減弱;④地仗層中的纖維材料的老化、糟朽也影響著地仗層的附著力;⑤載體與地仗層材質的差異影響了其相容性,特別是收縮率的差異,更是地仗層病害產生的主要原因;⑥受氣溫影響,載體與地仗層因材質差異,產生不同的收縮,導致其出現不穩(wěn)定因素;⑦由于壁畫自身結構等原因,出現不均勻沉降、變形等病變。
其三酥堿病害分析。導致壁畫泥層酥堿的主要因素有:①以前壁畫地仗層的制作多用礦化水和泥,本身含易溶鹽較多;②建筑體的裂隙為降水下滲和鹽分溶解遷移提供了通道;③毛細水和水分運移,也是參與泥層酥堿的主要水分來源;④降水導致的空氣中的水汽較大,也可使泥層中的無水鹽類發(fā)生水化作用。
其四污染病害分析,主要有浮塵、早期殿宇香火煙熏、鳥糞污染、泥漬、建筑彩繪顏料的污染。
其五劃痕、題記病害。娘娘殿壁畫劃痕病害主要是由人為原因造成的。如修繕時無意間的器具磕碰,清理壁畫浮塵用具粗糙導致的劃痕,鳥類或小動物的爪痕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題記類病害是早期游人保護意識淡薄的胡亂題寫刻畫行為所致。
3.3.4 現場試驗
按目前施工經驗以及壁畫保護規(guī)范,對以上病害使用擬定的修復材料和試塊實驗調整修復材料的配比,確定修復各類病害所用材料的合理性。在娘娘殿壁畫上選擇不同病害區(qū)域進行試驗,評估后再進行大面積實施,并將試驗結果歸入后期完善的搶險加固方案中,從而制定更為詳細的修復方案。該過程要用到大量實驗數據對比,在此不再贅述,簡單陳述而過。
3.4 壁畫修復工程實施
因娘娘殿壁畫保護項目屬于搶險加固性質,所以很多前期分析研究工作都是在搶險加固過程中同步進行的,因此搶修階段所需的技術及材料,只能借鑒同類型、同保存條件的文物修復成功經驗和研究成果,并結合現場試驗,篩選出適合的修復材料和修復工藝,為娘娘殿壁畫的搶險加固提供科學依據。
3.4.1 對影響整體揭取的壁畫病害進行修復加固
由于娘娘殿古建地基下沉,墻體梁柱歪斜,壁畫撕裂受損,為了減小壁畫層因撕裂造成的脫落等損失,對部分壁畫層做必要的保護,先修復壁畫,再用支撐體護住壁畫層。
先期的壁畫修復主要是對未揭取的壁畫進行必要的修復加固,主要有:①顏料層起甲、粉化、脫落的材料實驗分析與修復工藝;②地仗層酥堿、損傷、裂隙邊緣的損傷病害的修復加固材料與修復工藝;③壁畫表面各種污染病害的修復工藝。
實施過程中的壁畫修復項目有:①被病害文物的價值評估;②環(huán)境監(jiān)測及分析研究;③壁畫制作材料、工藝的分析研究,包括現場無損分析和實驗分析;④制作材料的物相、顆分、含鹽量等。
3.4.2 壁畫揭取
由于娘娘殿災后做了室內加固,壁畫的揭取受殿宇內空間限制和加固支撐體的限制,大幅壁畫不易揭取。為此,壁畫揭取分兩種:第一種是對小面積易揭取的壁畫提前揭取存放;第二種是受空間的限制大面積不易揭取的壁畫,采取古建墻體拆除和壁畫揭取同步進行。具體是拆除墻體兩層土坯后,用制備的固定螺栓、板條分兩側將壁畫和壁板進行固定,使其成為一個整體,依次向下,至每條栓孔時進行固定,直至墻體完全拆除,壁畫揭取完畢。
3.4.3 壁畫揭取后修復加固
一是糾偏正形。待建筑體完全拆除后,再對開裂、錯位、變形的壁畫進行矯正,將其還原到受損前的狀態(tài)。如東山墻裂隙、東山墻與正壁連接處裂隙、正壁中間部位縱向裂隙、正壁裂隙西端下沉錯位、正壁與西山墻連接處裂隙、西山墻中間縱向裂隙、西山墻中間下部錯位等需要糾偏正形。
二是地仗層處理。因壁畫揭取是將粗泥層、細泥層一并揭取,其中很多區(qū)域存在粗細泥層空鼓現象,同時如果粗泥層不進行減薄,將無法保證新砌墻體位置及形狀,所以要進行粗泥層地仗減薄加固處理。具體操作是:①利用鋸、鏟等工具將粗泥層地仗剔除,順序是由上而下。遇到穩(wěn)固板條時,進行臨時加固后再將其取下,地仗減薄后再將板條安裝回位。②利用0.5%的聚醋酸乙烯乳液對壁畫地仗進行噴涂加固兩三次。③再使用膠麻泥將長35~40厘米的麻束粘貼在壁畫地仗層上。
3.4.4 壁畫回貼
待娘娘殿建筑落架維修后期,古建墻體完工時再將壁畫進行回貼。具體方法如下:①用0.5%的聚醋酸乙烯酯乳液將壁畫地仗潮潤,然后在地仗層上抹一層草泥,同時將土坯靠緊壁畫進行壘砌,使壁畫與土坯成為一體。壘砌土坯的高度(層數)視工作時段空氣相對濕度和墻體干燥時間而定,一般每天壘砌高度不超過50厘米。待墻體干燥至85%以上時再進行下一輪的壘砌。②壘砌至麻泥層高度時,將麻泥打濕并壓砌到土坯縫隙內,以增強壁畫與墻體的連接強度。③壘砌至固定板條高度時,將板條取下,繼續(xù)壘砌。
3.4.5 進行壁畫表面的修復與整理
一是干燥脫鹽處理。待壁畫回貼12小時后,將壁板取下,觀察壁畫表面狀態(tài),防止墻體內水分析出導致壁畫與壁板間產生微生物病害。同時利用該機會將壁板表面受潮的防護紙張進行更換,達到降低地仗層內含鹽量。更換紙張的時間由開始的4小時逐步延長,直至完全干燥。具體更換時間視吸水紙張的含水率而定。即紙張含水率越高更換時間越短,反之則延長更換時間。
二是壁畫表面修復。待壁畫完全干燥后,再對壁畫表面存在的病害進行修復,如裂隙、地仗損傷等病害。裂隙病害修復工藝如下:①異物清理,使用工具將裂隙內的脫落地仗或異物清理干凈,以防影響病害部位修復或降低結合的強度。②除塵,用軟毛筆或洗耳球對病害部位進行深度除塵,避免異物污染周邊壁畫表面。③加固補強,用注射器將配制好的加固補強材料滴滲到病害部位,注射滴滲次數視地仗堅固程度而定。④修復填補,注射加固補強后,再使用與各層地仗相同材質的材料進行修補填充。修補面與周邊壁畫地仗高度相同,表面也要與壁畫地仗表面相同。⑤著色,因為裂隙大多是娘娘殿建筑體受災后所致,所以要進行著色處理,使其恢復到受災前的狀態(tài)。當然著色工作要依據后期分析研究結論進行,包括顏料的材質、粒度、顏料層厚度等。
3.4.6 地仗層損傷病害修復
地仗層損傷病害所用材料及工藝與上述裂隙病害修復相同,在此不再累述。但表面顏料層的處理要視病害產生的時段而定。因此次受災而產生的則進行補色處理,災前的舊病害不進行處理。
3.4.7 建立壁畫修復檔案
壁畫保護修復檔案是在壁畫修復處理過程中所做的文字記錄和影像記錄。建立壁畫保護檔案就是要將整個壁畫保護過程以及在保護過程中所發(fā)現的各種文物信息等內容準確、詳細地記錄下來,為進一步的科學研究提供資料。壁畫修復檔案建設應貫穿整個保護修復過程,內容包括現狀調查資料、病害研究技術資料、保護修復和工藝篩選技術資料、修復方案資料、保護修復日志、壁畫病害繪圖資料、壁畫保護前后和修復中的各類影像資料、工程竣工驗收資料,以及其他保護修復、試驗、監(jiān)測以及施工質量控制文件、保護修復監(jiān)理等相關資料。
3.4.8 保護修復后的監(jiān)測
壁畫修復后,需對建筑物內外環(huán)境以及各類壁畫病害部位進行長期監(jiān)測。
4 總結
通過對娘娘殿壁畫修復工藝流程的簡單記錄,我們可以得出以下觀點:①壁畫為不可移動文物,經常因復雜的環(huán)境因素作用而產生的病害,面臨嚴重損壞的危險,加上壁畫本身的脆弱性,給保護修復帶來了極大的困難。壁畫的修復保護工作應建立在科學、規(guī)范的操作基礎上,不斷提升修復技藝。近年來研究人員加強了對不同地域、不同病害的針對性修復材料的性能和現場實驗研究,以使保護材料與工藝滿足最大兼容和最小干預的要求。該過程運用先進電子設備對古代壁畫材料進行分析研究,對壁畫存在的環(huán)境進行監(jiān)測,修復工藝需要大量的實驗數據做支撐,需要總結以往的研究經驗,通過實驗分析調整修復材料,還原古代壁畫匠人的制作水平,此過程難度大、實驗數據多。②對各類壁畫病害的成因分析需要建立在當地殿宇環(huán)境的基礎上進行,要對殿宇日常管理進行全面了解,制定保護方案。③壁畫病害中水害對壁畫的影響巨大,在壁畫的日常管理中應當加強對古建筑地基的保護,并改善古建筑周邊排水,加強古建筑內部水分的監(jiān)測。④殿宇管理人員對壁畫保護意識需要提升,如日常管理時對壁畫的浮塵清理工作要注意用具,對殿宇內貓及鳥類的清理,也是最為重要的一項日常保護工作。⑤由于古代壁畫的脆弱性和不可再生性,現有的攝影照片和錄像資料作為檔案記錄,很難持久保持壁畫的信息,近數十年來,壁畫數字化技術得到了快速發(fā)展,如“數字敦煌”等項目,人們通過觀影室或手機便可全方位高清觀看壁畫,給人們帶來新的體驗。我國保存有大量的石窟寺、墓葬和殿堂壁畫,數字化技術的發(fā)展使文物展示的效果更加生動、真實、全面,文物的多方面信息也可以更好地集中再現。作為文物保護工作者,我們應該關注并研究此項新的技術,以期對壁畫進行數字化保護,以便將來滿足各個領域的需求。
參考文獻
[1]王旭東,蘇伯民,汪萬福,等.中國古代壁畫保護規(guī)范研究[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3.
[2]李亞太.大像山志[M].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98.
[3]王來全,王元.渭水梵宇:大像山[M].北京:文物出版社,2023.
[4]汪萬福,李波,樊再軒,等.甘肅武山水簾洞石窟群壁畫保存現狀及保護對策[J].敦煌研究,2010(6):17-22,128-129.
[5]楊蕊.洛陽苗灣清末民初祠堂壁畫的揭取修復[M]//周天游.再獲秋實第二屆曲江壁畫論壇論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2015:78-88.
[6]邵安定.文物保護檔案[J].中國文物科學研究院,2009(4):5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