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以邱家莊遺址為例,旨在探究不可移動文物預防性保護工作的內容、要點及建議。首先,深入闡釋不可移動文物預防性保護原則,如真實性、完整性、最低限度干預等,介紹相關技術與方法體系,包括環(huán)境監(jiān)測、材料科學應用及GIS運用等。其次,結合邱家莊遺址概況,明確其現(xiàn)有保護工作狀況,如保護范圍、管理機構等。在此基礎上,深入剖析邱家莊遺址預防性保護工作的范圍、內容,依據(jù)批復文件開展圍欄防護工程,劃分四段實施并明確各段保護要點。最后,提出做好邱家莊遺址預防性保護工作的建議,要求地方政府應落實主體責任,調整土地性質、搬遷破壞建筑、解決日常管理問題等,以期為其他類似不可移動文物的預防性保護提供具備可操作性的參考。
關鍵詞:不可移動文物;預防性保護工作;邱家莊遺址;保護原則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5.11.007
0 引言
近年來,預防性保護理念興起并成為國際文博界共識,我國推出的《國家文物事業(yè)發(fā)展“十三五”規(guī)劃》推動保護轉向,2018年底修訂的《國家文物保護專項資金管理辦法》明確設立了“預防性保護”專項,為國內相關研究與實踐提供政策與資金支撐。邱家莊遺址承載膠東古老文化,內涵豐富、出土文物珍貴。但受自然因素如氣候、地質、生物侵蝕,及人為因素如周邊建設、農業(yè)、旅游開發(fā)、盜竊破壞等威脅,其完整性與穩(wěn)定性堪憂①。在此情形下,深入探究邱家莊遺址預防性保護工作極為迫切。文章將全方位剖析其保護工作,從理念到實踐,從技術到管理,探尋有效模式,既保護遺址傳承,又為其他文物保護提供借鑒與助力。
1 不可移動文物預防性保護的相關概述
1.1 預防性保護原則
預防性保護秉持著一系列核心原則,這些原則相輔相成:①整舊如舊原則。要求在修繕文物時,極力利用原有材料、保存原有構件并運用原有工藝,以此最大程度留存歷史信息與文物特性。②真實性原則。聚焦于文物古跡自身材料、工藝、設計、環(huán)境及其所蘊含的豐富歷史、文化、社會信息的真實可靠,不僅要保護這些信息本體,還需守護其來源的真實性,并且與之相關的文化傳統(tǒng)延續(xù)亦為真實性保護的重要組成部分。③完整性原則。強調對文物古跡價值、價值載體以及其所處環(huán)境等所有體現(xiàn)文物價值要素的全方位保護,尊重文物在歷史長河中各個時代所形成的特征與物質遺存。④最低限度干預原則。明確將干預程度限定在保障文物古跡安全的范疇內,通過預防性保護手段減少不必要的干預行為,避免對文物造成過度擾動②。
1.2 相關技術與方法體系
不可移動文物預防性保護依靠多種技術手段與方法體系:①環(huán)境監(jiān)測技術涵蓋對溫濕度、光照、空氣質量、土壤成分等監(jiān)測,能為保護提供數(shù)據(jù)依據(jù)。例如,溫濕度異??芍挛奈锸軗p,通過監(jiān)測可以及時進行調控。②材料科學在文物防護中起著關鍵作用,加固材料、防腐材料、表面防護材料分別能增強文物的穩(wěn)定性、抵御侵蝕、提供物理屏障。③地理信息系統(tǒng)(GIS)能整合遺址地理與文物屬性信息,助力制定精準保護規(guī)劃。
其方法體系包括風險評估、保護規(guī)劃制定與日常維護管理:①風險評估借助科技與專業(yè)知識,分析自然與人為風險,確定風險等級與發(fā)生概率,制定防范措施。②保護規(guī)劃制定綜合考慮多種因素,多學科團隊協(xié)作,明確長期、中期與短期目標、措施、步驟與資源配置。③日常維護管理有定期巡查制度,專業(yè)人員記錄文物狀態(tài);維護檔案、記錄工作詳情;制定應急響應預案以應對突發(fā)情況,明確流程、分工與資源調配,保障文物安全與預防性保護工作的有效開展。
2 邱家莊遺址及其文物保護工作現(xiàn)狀
2.1 邱家莊遺址概述
邱家莊遺址位于山東省煙臺市福山區(qū)門樓街道邱家莊村,原面積4萬余平方米,現(xiàn)臺地南北長約160米、東西寬約90米,屬山前坡積臺地地貌,周邊山水環(huán)繞,其年代距今約6000年,相當于大汶口文化早中期,文化內涵深厚。出土文物有石器、骨器、陶器等,海貝、魚骨等海洋生物殘骸堆積是聚落形態(tài)重要特征(圖1)。
遺址保存狀況的完整性受村莊建設與施工取土破壞,文化層因村民自留地耕種出現(xiàn)穩(wěn)定性問題。自然因素如氣候變遷、地質災害、生物侵蝕,人為因素如周邊建設、農業(yè)活動、旅游開發(fā)、盜竊破壞等,都對遺址構成嚴重威脅,亟待加強保護以留存其珍貴的歷史文化價值。
2.2 邱家莊遺址文物保護工作現(xiàn)狀
①管理機構。目前邱家莊遺址的管理使用單位為門樓街道邱家莊村委,村委在遺址保護工作中承擔著重要的職責。同時,配備了文物巡查看護員,他們負責對文物保護單位進行定期的巡查、看護工作。這些巡查看護員猶如遺址的守護者,通過日常的巡邏檢查,能夠及時發(fā)現(xiàn)遺址可能存在的安全隱患、人為破壞跡象或其他異常情況,并及時上報處理,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遺址的日常安全。
②保護檔案。目前遺址的保護檔案現(xiàn)存放于煙臺市福山區(qū)文物管理所,并且有專人負責管理。保護檔案對于邱家莊遺址的保護工作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它詳細記錄了遺址的歷史沿革、考古發(fā)掘過程、文物出土情況、歷次保護修繕工作的詳細記錄等信息。這些檔案資料不僅是對遺址過去的全面記錄,而且是為未來的保護、研究、規(guī)劃以及決策提供了不可或缺的依據(jù),有助于確保保護工作的科學性、連貫性和可持續(xù)性。
③保護標志。邱家莊遺址現(xiàn)存一塊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標志碑與一塊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標志碑,兩塊標志碑均位于福山區(qū)門樓街道邱家莊村內。省級保護標志碑上書“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邱家莊遺址、山東省人民政府、二○○六年十二月七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標志碑上書“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邱家莊遺址、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二○一九年十月七日公布、山東省人民政府立”(圖2)。
④安全保衛(wèi)情況。在安全保衛(wèi)方面,盡管有文物巡查看護員的日常巡查,但面對日益復雜的安全威脅形勢,仍面臨著一定的壓力。隨著周邊地區(qū)的發(fā)展和人員流動的增加,盜竊破壞的風險也在相應上升。目前的安全保衛(wèi)措施可能在技術手段和人員配備上還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監(jiān)控設備的覆蓋范圍可能不夠全面,安保人員的專業(yè)素養(yǎng)和應急處理能力有待進一步提高等。此外,對于自然災害的預警和防范能力也需要不斷加強,如建立更完善的地震、洪水等自然災害監(jiān)測預警系統(tǒng),制定相應的應急預案并定期進行演練,以確保在面臨突發(fā)災害時能夠迅速響應,最大限度地減少損失,保障遺址的安全③。
3 邱家莊遺址預防性保護工作的內容及規(guī)模
3.1 預防性保護工作的范圍
依據(jù)《國家文物局關于山東省2023年度古遺址、古墓葬類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文物保護項目(不含安防消防防雷)計劃的批復》(文物考函〔2022〕947號),特此針對邱家莊遺址進行圍欄防護的預防性保護工作。此范圍內土地性質為邱家莊村村集體所有的宅基地與農業(yè)用地。通過地理信息系統(tǒng)(GIS)獲取信息可知,東至邱家莊村東側,南至邱家莊村村中水泥路北側,西至邱家莊村西北部生產路東側,北至邱家莊村以北約100米山坡。這一特定范圍的界定,既考慮到遺址周邊面臨的主要威脅來源,又兼顧了當?shù)赝恋乩玫默F(xiàn)狀。宅基地與農業(yè)用地周邊的人類活動較為頻繁,如村民的日常出行、農事勞作等,這些活動可能在不經(jīng)意間對遺址造成損害,如踩踏遺址邊緣區(qū)域、在遺址附近丟棄生活垃圾等(圖3)。
3.2 預防性保護工作內容及規(guī)模
依據(jù)國家文物局批復,邱家莊遺址保護注重與農田和諧,依據(jù)實際情況在鄰田區(qū)設簡潔圍欄,防止遺址被破壞且與景觀保持協(xié)調,地方政府擔責,加強巡查管理,協(xié)調好遺址保護與農民生產的關系。依據(jù)遺址與村落的關系,工程分為五段,B段因地形特殊,為擋土墻或放坡,無圍欄,A、C、D段沿斷崖設圍欄防侵擾,此建設遵循批復且結合實際,促文化遺產保護與地方經(jīng)濟發(fā)展。
具體的預防性保護工作要點如下:
①A段位于邱家莊遺址(東)側現(xiàn)有村路至保護標志碑處。此段設置保護性兼文物宣傳圍欄意義重大。全長約60米的圍欄不僅起到物理隔離的作用,阻止無關人員隨意進入遺址區(qū)域,還可作為文物宣傳的重要載體。圍欄的設計可融入邱家莊遺址的歷史文化元素,如雕刻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出土文物圖案或遺址的歷史變遷故事簡介,使過往村民和游客在不經(jīng)意間便能了解遺址的珍貴價值,增強公眾的文物保護意識。在施工過程中,需充分考慮村路的交通流量和周邊村民的出行便利,合理安排施工時間和圍欄的設置位置,確保不影響正常的生活秩序。同時,要對圍欄基礎進行穩(wěn)固處理,以應對可能的外力沖擊和地質沉降。
②B段從保護性圍欄南側沿現(xiàn)存遺址至斷崖最南側外擴1~3米設置保護性圍欄,全長約60米。這一段的重點在于與周邊地形的銜接和對遺址的有效防護。由于緊鄰遺址本體,在施工時要采用對遺址影響最小的施工技術和設備,避免對遺址文化層造成破壞。圍欄的高度和密度要根據(jù)周邊環(huán)境特點進行設計,既要防止人員攀爬進入遺址,又不能遮擋遺址的整體風貌。此外,要做好圍欄周邊的排水設施建設,防止雨水積聚對遺址和圍欄基礎造成侵蝕。
③C段針對邱家莊遺址南側殘損的斷崖處(約80米)實施搶救性保護。這是整個工程的關鍵部分,因為斷崖處的遺址面臨著水土流失和坍塌風險。首先要對斷崖進行地質勘查,評估其穩(wěn)定性,然后采用合適的加固技術,如土釘墻、錨桿支護等,增強斷崖的穩(wěn)定性。在實施搶救性保護過程中,要注重對遺址原有風貌的保留,盡量使用與遺址材質相近的材料進行修復和加固,遵循“最小干預”原則。同時,建立長期的監(jiān)測系統(tǒng),實時掌握斷崖的變化情況,以便及時調整保護措施。
④D段接C段從斷崖最東側向東至邱家莊村東側生產路(土路)外擴1~3米設置保護性圍欄,全長約50米。此段圍欄的設置要考慮與生產路的銜接,方便村民進行農業(yè)生產活動的同時,防止農業(yè)生產對遺址的破壞。圍欄的樣式要簡潔實用,能夠承受周邊農田作業(yè)可能帶來的碰撞和擠壓。在施工過程中,要與當?shù)卮迕癯浞譁贤ǎ私馑麄兊男枨蠛鸵庖?,確保圍欄的設置既滿足文物保護要求,又不影響村民的正常生產生活。
4 強化開展邱家莊遺址預防性保護工作的建議
4.1 做好土地規(guī)劃,進行用途調整
當前遺址周邊土地多為宅基地與農業(yè)用地,這種混雜的土地用途使得遺址面臨諸多潛在威脅。例如,農業(yè)生產中的深耕、灌溉可能破壞遺址地下文化層結構,宅基地上的建設活動可能侵占遺址范圍或影響遺址風貌。嚴格限制土地使用方式,從根源上減少人為活動對遺址的干擾。這就好比為遺址筑起一道法律的圍墻,使每一寸土地都在文物保護的框架下得到規(guī)范管理,確保遺址的完整性與穩(wěn)定性得到基本保障,為后續(xù)的保護工作奠定堅實基礎④。
4.2 搬遷建構筑物,持續(xù)優(yōu)化環(huán)境
搬遷對遺址造成直接破壞的建構筑物勢在必行。一些緊鄰遺址的建筑物,可能因其基礎建設、日常使用產生的震動、排水等問題,對遺址本體造成損害。適當退讓文物安全距離,能夠有效降低這種風險。同時,調整人行交通線路也極為關鍵。現(xiàn)有的交通線路可能導致大量人員從遺址附近穿行,增加了遺址本體人為踩踏的頻率。通過重新規(guī)劃,引導人流繞過遺址核心區(qū)域,可以顯著減少人為踩踏對遺址表面的破壞,保護遺址的原始風貌。這一系列舉措就如同為遺址打造一個寧靜、安全的保護區(qū),讓遺址能夠在相對穩(wěn)定的環(huán)境中免受外界干擾,使其歷史文化價值得以長久保存。
4.3 加強日常管理,建立長效機制
解決遺址日常管理問題是預防性保護工作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地方政府應建立健全日常巡查制度,安排專業(yè)人員定期對遺址進行全面檢查,及時發(fā)現(xiàn)并處理諸如垃圾傾倒、輕微破壞行為等問題。同時,要加強對周邊居民和游客的文物保護宣傳教育,提高公眾的保護意識,使人們自覺遵守文物保護規(guī)定。此外,還需制定完善的應急預案,應對諸如自然災害、突發(fā)文物破壞事件等緊急情況⑤。通過強化日常管理并建立長效機制,確保遺址保護工作不是一時之功,而是持續(xù)、穩(wěn)定地推進,讓邱家莊遺址在全方位的保護體系下,抵御各種風險,成為傳承歷史文化的永恒見證。
5 結語
綜上,邱家莊遺址作為膠東半島新石器時期的重要遺存,其預防性保護工作意義深遠且任重道遠。通過深入剖析其預防性保護的理念、方法、工作內容,可知邱家莊遺址已構建起較為系統(tǒng)的保護框架。未來,仍需各方協(xié)同發(fā)力,政府持續(xù)強化管理與資源投入,科研機構深入探索創(chuàng)新技術,公眾積極參與并提升保護意識。唯有如此,邱家莊遺址方能在歲月長河中得以妥善守護,其承載的歷史文化信息也將傳承不息,為人類文明的延續(xù)貢獻獨特力量。
注釋
①淳慶,韓宜丹,李可鏡,等.橋梁文物預防性保護技術的研究現(xiàn)狀與展望[J].世界建筑,2024(10):57-64.
②陳紅輝.加強不可移動文物安全保護與管理工作的研究[J].文化月刊,2024(9):57-59.
③葉雪梅.淺談革命紀念館文物預防性保護的重要性[J].文物天地,2024(9):37-39.
④夏智勇.數(shù)字化技術在不可移動文物保護中的應用:以寧德市文物保護為例[J].文物鑒定與鑒賞,2024(16):48-51.
⑤何慧,范小寧,黃蓓.關于預防性文物保護工作的幾點思考:以珍貴文物預防性保護項目為例[J].文物天地,2024(7):2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