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條件的孩子,會怎么長大
上次去吃火鍋,一個五六歲的男孩子拿著一輛玩具車跑來跑去,服務人員端著鍋碗瓢盆穿行,他還是橫沖直撞。
一旁的媽媽看見了,趕緊去制止:“別跑了,這樣很危險!”小孩子不管,繼續(xù)跑。
媽媽一邊追他一邊說:“你給我站住!回來!”小孩子一看媽媽追他更來勁了。媽媽著急了,也擔心孩子安全,說:“再不回來,下午的電影不帶你去了!”孩子一聽,“不行!你不帶我去我一會兒就不去上課!”“那你趕緊回來不亂跑!”“那你要帶我去看電影!我才去上課?!?/p>
媽媽點點頭,孩子終于安靜下來了,開始乖乖吃飯。這個場景熟不熟悉?諸如此類的還有:“你把作業(yè)做完了,干什么都行!”“你先把這個吃了,我就帶你去玩碰碰車!”“不把你的玩具收拾好,今天就沒有睡前故事了?!辈还苁羌议L還是孩子,都越來越會講條件。
很多父母,在孩子頑皮的時候,不自覺地就會跟孩子談條件:你停止或者完成眼前的事情,你就可以獲得某樣獎品或者是去做某件事情的資格。說好聽點是獎勵,說直白點,就是交易。
為什么這些方法會被如此頻繁地運用到與孩子的相處中?因為面對隨時可以把你氣炸的孩子,與耐心的教導相比,這種方法簡單粗暴、立刻生效。但圖省事,往往意味著后患無窮:孩子也就越來越懂“交易之道”,越來越“狡猾”。
站在父母的角度說,適當用一些獎懲方法去引導孩子,無可厚非,但我們需要知道,用多了“交易”不僅有可能失靈,還有更嚴重的后果。
首先,模糊孩子的是非觀。
就拿那個火鍋店的孩子來說,孩子真正不適合在火鍋店里跑去跑來的原因在于:對人對己都不安全、打擾到餐廳就餐的其他人、對服務員造成困擾。但如果媽媽讓孩子安靜下來是用孩子喜歡的“看電影”予以強化,不做進一步的解釋,孩子并不知道他的行為不妥地方在哪里,下一次還會做同樣的事情。更重要的,孩子缺乏站在其他人角度考慮問題的能力,沒能利用這種機會樹立起自己的同理心,反而,他擁有了跟媽媽叫板的權利,下一次,他有可能變本加厲。
其次,讓孩子迅速明白交換的好處。
孩子是非常聰明的,在一個家庭中,他們能夠通過一次次試探,迅速明白每個人的底線在哪里。我們常??梢月牭嚼先吮г梗⒆拥沟厝鰸?,要糖要玩具,老人迫于公共場合“丟人現(xiàn)眼”的感覺,滿足了孩子。孩子通過這種方式成功地“交換”到了他需要的東西。但或許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同樣是這個孩子,他跟著爸爸的時候,卻從不撒潑,顯得很通情達理。抑或是他離開家庭環(huán)境,進入學校之后,能夠循規(guī)蹈矩,做老師同學眼中遵守紀律的學生。
因為,孩子通過他的試探,明白了不同的人面對同樣的行為會有什么樣的反應,他會根據(jù)這種預估去采取自己的行動,這就是孩子的“狡猾”之處。
另外,破壞孩子的內(nèi)部動機。
內(nèi)部動機較強的人,在一件事情上會具有更強的主動性,獲得更多的愉悅感。曾經(jīng)看過一個紀錄片,影片中父母為了促進大寶跟二寶的關系,讓已經(jīng)上初中的大寶跟妹妹玩耍,推出了“每次陪妹妹玩10分鐘就獎勵10分鐘iPad時間”的制度。一開始,大寶積極地陪妹妹,10分鐘,20分鐘,一點點換取玩iPad的時間,然而,時間長了,她開始從心底里覺得陪妹妹只是為了獲得電子產(chǎn)品時間而不得已做的事情。當她對玩電子產(chǎn)品的時間渴求越來越多,而陪妹妹這項任務就讓她越來越反感。其實爸爸媽媽沒有明白一點:陪妹妹是不需要獎勵的,本身就是一種享受,然而,這項制度硬生生把她自發(fā)的想陪妹妹的動機壓下去了。
這一點在學習上也體現(xiàn)得很明顯,當交換或者獎勵被濫用,學習主體會喪失掉學習的享受感。
談條件,不如劃底線
如今的孩子,不再是依靠哄騙就可以應付過去的,對孩子,也不應該有欺騙。如果圖一時的省事,只想立刻實現(xiàn)孩子聽話的效果而用條件糊弄過去,根本的問題依舊沒有解決。
當孩子跟你的意見產(chǎn)生沖突,或者是孩子的行為已經(jīng)妨礙到其他人的時候,與其跟他談條件,不如早早地讓他有更明確的是非觀念和底線。
很多家長會有困惑:為什么我定了很多規(guī)則,孩子就是不執(zhí)行?
曾經(jīng)有一位媽媽咨詢,孩子總是每天忙于挑戰(zhàn)她制定的各種規(guī)則,樂此不疲,她十分苦惱。我問她是不是經(jīng)常定規(guī)則,經(jīng)常被打破?她說,是的。
從某種意義上說,她的孩子十分聰明,能找到規(guī)則的漏洞。家庭的規(guī)則太多,還經(jīng)常變化,這對孩子意味著:規(guī)則也并不是絕對的力量,遵不遵守都無所謂,甚至激起他的挑戰(zhàn)欲,去打破規(guī)則。
所以,面對談條件的孩子,規(guī)則一旦立起來了,就要堅決執(zhí)行,邊立邊破的規(guī)則,收效甚微甚至弊大于利。家長可以邀請孩子一起制定規(guī)則,而且要少而清晰,具有可操作性。
一個朋友給孩子定的大規(guī)則就是:一不能影響自身的安全,二不能妨礙別人的利益。在這兩條大規(guī)則之下,放手讓孩子去探索這個世界。這種簡單清晰的規(guī)則,也許能讓孩子受益一生。
如果我們想培養(yǎng)出具有同理心、懂得尊重他人的孩子,那么毫無疑問,我們從內(nèi)心要對這個世界的萬物有尊重的心。很多做父母的,在公共場合對服務員百般挑剔,覺得自己花錢買了服務,對服務行業(yè)的員工提出各種要求;抑或是隨便浪費食物,不尊重他人的勞動成果。這些,孩子都會一點一滴地學下來。
想讓孩子成為什么樣的人,首先得自己向前跨一步。孩子有著最原始的本能的敏銳,你對他付出什么,他就會回報你什么。條件,不論是獎勵或懲罰,只能解一時之急,而理解、耐心、愛和信賴,才能給孩子提供靈魂上的養(yǎng)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