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zhàn)爭時期(簡稱“抗戰(zhàn)時期\"),通過歷史教育構建中華民族認同的研究是一個涉及歷史、文化、政治、社會等多個維度的復雜議題,有助于加強各民族之間的相互理解和團結,促進國家的整體凝聚力和社會穩(wěn)定。當前,學界已有研究從抗戰(zhàn)時期歷史教育的整體性出發(fā),關注其對民族認同感的塑造與強化作用,主要集中在抗戰(zhàn)時期民主主義思潮、歷史教育的發(fā)展與變革、整體考察中華民族認同的形成與發(fā)展等方面。
一、抗戰(zhàn)爆發(fā)與時人對中華民族認同的認識
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民族危機不斷加深,民族主義思潮隨之日益高漲。在此時代背景下,近代中國學者和知識分子逐漸認識到構建中華民族認同的重要性,而這是一個復雜而深刻的過程。
(一)民族危機之下的中華民族認同
抗戰(zhàn)期間,我國面臨內外交困的巨大危機。外部主要包括武器裝備精良的日軍的大肆進攻,對中國社會各個領域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侵略和破壞。東北三省的淪陷使中國喪失了對大片領土的控制權。內部危機主要源于國、共兩黨第二次合作破裂,國內階級矛盾尖銳、政治局勢險惡。這一時期,中華民族遭遇內外挑戰(zhàn),民族危機空前加深。中華民族的覺醒與抗爭精神不斷被激發(fā),人民的民族意識不斷增強,中華民族認同觀念廣為傳播,為抗日戰(zhàn)爭乃至整個民族復興的道路奠定了基礎。
從九一八事變到全面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日益加深的民族危機與民眾空前高漲的抗日情緒,要求全國各民族人民團結一致、同仇敵汽并投身抵抗日寇的斗爭中。因此,在時代的迫切呼喚與人民的強烈訴求之下,“中華民族\"這一詞匯及其蘊含的概念,不僅體現(xiàn)了全民族團結一心、共融一體的堅強內核,也彰顯了激發(fā)民眾抵御外侮、捍衛(wèi)家國的精神動員力。它跨越地域、族群的界限,發(fā)展成為一種廣泛共識,為社會各界普遍接受和認同。
(二)各方對構建中華民族認同的重視
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中華民族認同意識得到廣泛傳播,其對民族存亡的巨大影響力為政界、學界、教育界等社會各方所重視。
自1927年南京國民政府成立以來,國民黨持續(xù)強化“三民主義\"的灌輸,民族主義是其強調的重要內容,并提出了具體的反帝斗爭要求,力圖實現(xiàn)國家統(tǒng)一與民族統(tǒng)一,培養(yǎng)民眾的民族認同感。日本發(fā)動的侵華戰(zhàn)爭,成為中華民族與國家認同意識形成的觸發(fā)點。而中華民族認同這一概念在抗戰(zhàn)期間盛行,為適應抗戰(zhàn)時局的迫切要求,國民政府在精神層面動員民族的宗旨為以堅強“三民主義”之信念,啟發(fā)民族意識、國家觀念,增進民力、充實國力,安內攘外、復興民族。[2]
面對日本實施的奴化政策、重組教育制度、操縱大眾媒介制造虛假輿論,掩蓋其侵略罪行以培養(yǎng)忠良順民的行為,部分民眾表現(xiàn)出民族歸屬感削弱傾向。這亟須政黨實施有力的政治動員來增強其民族認同感,以鼓舞民族團結,增強民眾的抗戰(zhàn)決心。
不僅如此,中國知識分子和政治精英也格外重視中華民族認同的構建,并為此作出了突出貢獻?!爸腥A民族”一詞的概念是在帝國主義勢力猖獗、民族危亡的背景下提出的。梁啟超提出了中華民族概念,形成中華民族由國內各民族混合而成的“大民族\"觀念:“吾中國言民族者,當于小民族主義之外,更提倡大民族主義。小民族主義者何?漢族對于國內他族是也。大民族主義者何?合國內本部屬部之諸族以對于國外之諸族是也?!?知識分子和政治精英在民族危機日益加深的時代背景下清醒地感知到,推翻帝國主義的侵略壓迫建立在推動民族認同的構建和凝聚民族向心力的基礎上。
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日軍大肆入侵中國領土,在中國境內實施野蠻轟炸與破壞,意圖毀滅中華民族的精神與意志,學校、文化教育機關和歷史紀念館等教育場所更是其攻擊的重要目標。日本侵略者采取轟炸學校、摧毀文化教育機關、屠殺或逮捕知識分子、在占領區(qū)實行奴化教育等泯滅人性的手段,企圖從精神上摧毀中國的教育,為其培養(yǎng)奴隸和順民開辟土壤。在這一嚴峻時刻,教育界的民族主義和愛國主義精神的倡導者認識到構建中華民族認同對挽救民族危亡的重要作用,倡導培育民族意識與民族精神。王造時、錢穆等教育家在政治壓力和侵略威脅之下迅速覺醒并開展行動,以文字為武器,以報刊、教科書為思想陣地,用歌曲、戲劇、電影、漫畫等各種形式揭露帝國主義的野蠻侵略,宣傳民族思想、凝聚民族力量、提升民族認同,致力于構建民族團結、一致對外的民族國家。
二、歷史教育對構建中華民族認同的推動作用
抗日戰(zhàn)爭期間,歷史教育著重講述中華民族的光輝歷程,強調民族英雄的關鍵作用,揭露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行徑,如實記載了近代中國遭受的國恥,同時也向國人發(fā)出團結抗日的號召。歷史教育引導民眾樹立民族自信心,弘揚民族主義,強化民族認同意識,承擔救亡圖存的重任。
(一)課程標準與中華民族認同之強化
“三民主義\"要求歷史教育培育國民的民族認同感??箲?zhàn)時期頒布的歷史課程標準將中華民族演變、國家統(tǒng)一作為歷史教育強化中華民族認同的重點內容,教育部于1932年、1936年、1940年三次對歷史課程標準作出不同程度的修訂,推動了中華民族認同構建的進程。
一方面體現(xiàn)在課程目標上。課程目標要求學生整體學習與研究中國歷史,不僅需要通曉中華民族的歷史發(fā)展淵源,還要了解帝國主義強權侵略中國的經過與原因。因此,歷史教育通過敘述中華民族的演進、講述光榮燦爛的歷史文明、揭露帝國主義侵略及其原因,喚醒民族自信心,激發(fā)國民的民族歸屬感,以促進構建中華民族認同。另一方面體現(xiàn)在課程內容上。為適應抗戰(zhàn)需要、動員民眾抗戰(zhàn)、培養(yǎng)國民意識和民族認同,歷史課程標準在時間分配與教材大綱方面均以學習本國史為主,以了解世界各國有益經驗為輔,作出相應調整。與1929年的歷史課程標準相比,1932年的標準取消了外國史課程標準,將中學歷史課程標準分為初級中學歷史課程標準和高級中學歷史課程標準兩個部分,外國史的內容包含在高級中學歷史課程標準之中。從1932年、1936年、1940年初、高級中學歷史課程標準來看,在授課時間分配、教材內容等方面,本國史課程學習時間逐漸增多且明顯多于外國史??箲?zhàn)時期的歷史課程標準強調加強本國史內容的學習,通過增加本國史授課時間、加重教材大綱中本國史章節(jié)比重,督促學生了解中華民族的演變,增強其民族自信心,激發(fā)民族精神,樹立民族認同意識,達到救亡圖存的現(xiàn)實需要。
(二)歷史教科書與中華民族意識之樹立
修正歷史教科書存在的種種沉疴已成為當時教育界為更好發(fā)揮歷史教育救世功能的首要任務。教育界人士要求修訂中學歷史教科書,明確中學歷史教學的使命,適應抗戰(zhàn)救國的需要,歷史教科書的編纂思想也圍繞民族復興意識,深刻愛國抗戰(zhàn)的時代烙印,培育了青年學生的中華民族認同觀念。
其一,編纂理念圍繞培養(yǎng)民族認同感開展。在全面抗戰(zhàn)大背景下,歷史學科在培養(yǎng)民族意識、動員民眾抗戰(zhàn)的方面優(yōu)勢盡顯。全面抗戰(zhàn)爆發(fā)后,金陵大學歷史系認識到歷史知識與史學觀念對構建民族認同意識的重要性,特地收錄并編輯該系教員短篇專著,編輯《史學論叢》,旨在“民族存亡,文化為基,愛國愛家,讀史為本\"[4]。歷史學科具有豐富的歷史素材,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基因和血脈的文物史跡不計其數(shù),激勵民族精神的史事世代流傳,讓學生了解獨立自主的中華民族遭受西方列強殘酷入侵、割地賠款加重人民負擔、中國主權不斷淪喪的慘痛事實,可以培養(yǎng)他們的民族責任感,培養(yǎng)其民族認同感。
其二,歷史教科書中蘊含著旨在激發(fā)和培育民族的自信心的編纂理念。歷史教科書記載了中華民族的燦爛文明和歷史偉業(yè),培養(yǎng)學生的民族自信,發(fā)揚傳統(tǒng)文化;評價歷史人物,詳于忠者而略于奸者;介紹曾領先世界的科學技術,如四大發(fā)明、麻沸散及候風地動儀等。通過了解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舍生取義的忠臣良將、燦若繁星的古代科技,學生可產生民族自豪感,激發(fā)愛國熱情。
其三,歷史教材的編纂理念在促進學生樹立牢固的中華民族身份認同感基礎上,激勵其積極投身民族復興的偉大實踐。謀教育普及與提升國民文化程度,要求我們吸收世界各民族的優(yōu)秀文化與先進技術。歷史教科書應注重敘述世界文明的演化和各國社會政治、文化、經濟變遷,使學生正確認識世界,正視近代西方科學技術的發(fā)展與進步,從而鼓勵學生學習西方先進經驗,培養(yǎng)國際視野,為挽救民族危亡探尋發(fā)展道路。
其四,歷史教科書注重對中華民族整體性的敘述。針對日本“滅人之國,必先去其史\"的惡劣手段,中國民族主義知識分子在編撰歷史教科書時著重敘述中華民族的整體性,從不同角度書寫其對民族認同的認識,以探求挽救民族危機、喚醒民眾的民族意識、培養(yǎng)其民族認同感的正確道路。
中學歷史課程標準皆要求敘述“中華民族之演進\"“歷史上之光榮\"“略論文化之演進及其對于世界之貢獻”,以此鼓舞學生“養(yǎng)成繼往開來之志操與自強不息之精神”,“以啟發(fā)學生對于抗戰(zhàn)建國責任之自覺”5;要求敘述中華民族的演變,闡明我國數(shù)千年來的光輝歷史,凸顯我國先民的偉大事跡,強調我國古代文明對世界文明的貢獻,以此重塑國民自信心與自豪感,加強民族團結與民族凝聚力。
(三)社會歷史教育中的中華民族認同構建
抗戰(zhàn)時期,歷史教育作為宣傳抗日救國、培養(yǎng)民族認同意識的重要途徑,其實現(xiàn)形式不僅依靠學校歷史教育,還包括社會歷史教育。史地教育委員會是國民政府教育部負責歷史、地理學科研究和規(guī)劃的學術機構,于1940年4月正式成立,主要負責“發(fā)展史地教學、科研”“成立中國史學會\"“推動社會史地教育\"\"增進國族認同\"四個方面工作,不僅關注學校系統(tǒng),還將目光轉向社會大眾,推動史地學科順應抗戰(zhàn)建國局勢,從精神上培養(yǎng)民眾投身“民族爭存\"事業(yè)的勠力同心和頑強拼搏精神。
在史地教育委員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錢穆發(fā)表致辭,強調要培養(yǎng)承擔建設國家、復興民族責任的人才,“先要造就他們成為一個真正的中國人”,衷心愛護中國,了解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精神與文化。錢穆先生明確指出,培養(yǎng)時代人才的首要條件是了解中華民族,樹立民族精神與民族認同,以此培養(yǎng)愛國情懷。史地教育委員會通過共同的民族記憶和民族問題,以傳授史地知識為手段,培養(yǎng)民族自信心,推動構建民族認同,引導民眾參與抗日救亡運動。
“由《史地教育委員會三年來工作總報告》可知,史地教育委員會組織的學術活動大多傾向于史學方面,地理方面相對較少。\"[7史地教育委員會對于推進中華民族認同構建的具體工作實踐主要包括:加大對一般讀物的審查與管理,主持編纂一般史地讀物,以供民眾閱讀;編排歷史話劇、歌劇與攝制影片等藝術作品;面向社會民眾,舉辦各類歷史講座。史地教育委員會委員黎東方曾以“歷史上之中國與世界”為題展開講演,強調維護民族團結,增強中華民族認同。
三、歷史教育對培育中華民族認同的重要價值
歷史教育強調培養(yǎng)民族精神,這是時人構建中華民族認同的重要途徑。歷史教育對奠定具有現(xiàn)代意義的中華民族觀念、塑造以中華民族為主體的民族意識具有深遠意義。
(一)奠定具有現(xiàn)代意義的中華民族觀念
抗戰(zhàn)以來,社會各階層逐漸認識到歷史教育在挽救國家危亡中發(fā)揮的重要作用。歷史教育在傳授歷史知識的同時,也承擔著為民眾塑造民族認同和民族精神的任務。歷史教育通過制定歷史課程標準和歷史教科書、開展社會歷史教育等途徑,普及中華民族的共同歷史、文化傳統(tǒng)和國家觀念,尤為關注培養(yǎng)青年學子對中華民族的歸屬感和責任感。1940年高級歷史課程標準明確要求,歷史教育應著重敘述中華民族之演進、各民族之依存關系。歷史教育通過敘述中國社會的發(fā)展過程和中華文明歷史發(fā)展進程,使民眾了解中國先民對世界發(fā)展的貢獻,激發(fā)其民族自豪感,培養(yǎng)其民族認同感;通過記敘民族英雄的英勇事跡,宣揚名人先哲的智慧結晶,提升其民族自信心,激發(fā)民族氣節(jié);通過真實記載的帝國主義侵略史與中國革命史,啟迪民眾民族意識,喚醒愛國主義精神,積蓄抗戰(zhàn)力量。
歷史教育通過史實敘述,將中國悠久的歷史脈絡整合為一個連貫的整體,強調各民族在歷史長河中的交流、融合與共同奮斗,形成了對“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認識。歷史教育有助于構建超越單一族群界限的共同歷史記憶,為具有現(xiàn)代意義的中華民族觀念的形成奠定了基礎。因此,若想培養(yǎng)民族平等、團結、反對壓迫與歧視的民族認同情懷,必先使民眾掌握本民族的歷史與文化。
(二)形塑以中華民族為主體的國族意識
中華民族是中國各民族千百年不斷交流融合形成的民族共同體,中華民族認同是基于對這一共同身份的認同而凝聚成的集體意識。歷史教育在傳授歷史知識的同時,強調中華民族內部各民族共同的歷史認知、共享的文化價值觀,塑造以中華民族為主體的國族意識,凸顯國家統(tǒng)一和民族團結的重要性,突出抗戰(zhàn)時期民眾對民族復興的共同追求。
培養(yǎng)民族意識是培養(yǎng)中華民族認同感的關鍵??箲?zhàn)時期,歷史教育具有普及歷史知識、繼承優(yōu)良傳統(tǒng)、發(fā)揚民族文化、構建集體記憶的獨特功能,是培養(yǎng)民眾國族意識、維護中華民族整體觀念的重要途徑。歷史教育從增強國族意識的角度出發(fā),分析中國歷史的文明演進歷程,引導學生了解中華民族的形成過程,了解各民族在長期歷史演進中交流融合、團結一致抵御列強侵略暴行的艱難歷程,使民眾認識到中華文明是由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共同熔鑄的,深刻理解中華民族多元一體觀念,強化民族意識教育,培養(yǎng)民族認同感,動員群眾挽救民族危機,投身抗日救亡運動。
程炎泉曾指出,增強民族意識、振奮民族精神、團結中國各族人民、共同抵御外敵是抗戰(zhàn)時期的重要目標,而“教師們的最好的工具,就是歷史教育\"8]。在愛國主義精神的鼓舞下,通過歷史教育對民族精神的培養(yǎng),中國各民族與海外華僑團結一致,發(fā)揮了民族意識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作用,以各種方式參與抗戰(zhàn)救援,共御外侮,讓民族意識、民族認同深植于中國民眾心中。
四、結語
歷史教育敘述了中華民族的演變,揭露了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罪狀,真實記載了中國近代屈辱史,向國人發(fā)出團結抗日的號召,對于構建中華民族認同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正如繆鳳林所言:“愛國雪恥之思,精進自強之念,皆以歷史為原動力,欲提倡民族主義,必先昌明史學?!盵9]
歷史教科書是樹立中華民族意識的重要載體,從不同角度書寫了對民族認同的認識,編纂理念以培養(yǎng)愛國主義精神、鼓舞民眾抗戰(zhàn)為主,內容編寫承擔了喚醒國族意識的時代重任。歷史教科書著重敘述了中華民族數(shù)千年來的光輝歷史,凸顯了我國先民的偉大事跡,以培養(yǎng)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此外,教育部根據(jù)現(xiàn)實對史地教育的需要,決定設置史地教育委員會。史地教育委員會提出眾多培育民族認同訴求,在其領導下,歷史教育根據(jù)社會環(huán)境的需要,通過編撰歷史教科書與科普讀物、編排歷史話劇與電影等藝術作品、舉辦各類歷史講座,促進民眾掌握歷史知識,關注國家安危,推動了構建中華民族認同的進程。在民族危難之時,歷史教育除了講解歷史知識,還肩負著救國重任,在實踐中樹立了民眾的民族自信心,培養(yǎng)其愛國主義精神,宣傳抗戰(zhàn)意識,弘揚民族主義,維護并促進了民族團結。
參考文獻
[1]何一民,黃沛驪.抗戰(zhàn)時期國家與中華民族認同之構建及影響——以西南少數(shù)民族為例[J].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3):14-22.
[2]中華民國史檔案資料匯編:第五輯第二編[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1:2.
[3]梁啟超.梁啟超全集:第2冊[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1069.
[4]王兆輝,魏兵,王???抗戰(zhàn)時期的金陵大學與《史學論叢》J]江南論壇,2019(12):59-61.
[5]課程教材研究所.20世紀中國中小學課程標準·教學大綱匯編:歷史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77.
[6]崔澤楓.教育部史地教育委員會述論(1940—1943)[J].近代史學刊,2021(2):21-37,327-328.
[7]戴磊.史地教育委員會與抗戰(zhàn)時期的史學[J].史學理論與史學史學刊,2020(1):214-230.
[8程炎泉.論著:民族復興與歷史教育[J].大夏周報,1936(7):135-138.
[9]繆鳳林.中國通史要略M.北京:東方出版社,20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