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中國人的音樂》是田青先生所著的一本介紹“中國人的音樂”的藝術普及讀物,獲得過第八屆“啄木鳥杯”優(yōu)秀文藝評論著作獎。該書不僅面向音樂專業(yè)人才,還適用于音樂學習愛好者,真正做到了雅俗共賞,實現(xiàn)了音樂書籍的“破圈”,在無形中實現(xiàn)了音樂育人價值。本文將從文化文明傳承、大國觀念展現(xiàn)、深層情感激發(fā)三個方面對其育人價值進行評析。
[關鍵詞] 《中國人的音樂》;育人價值;破圈
[中圖分類號] J605"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文章編號] 1007-2233(2025)07-0181-03
《中國人的音樂》一書由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員田青先生所著,于2022年由中信出版集團出版發(fā)行。本書明為“大題小作”,實為“小題大做”,獲得過第八屆“啄木鳥杯”優(yōu)秀文藝評論著作獎。
作為一本藝術普及讀物,《中國人的音樂》不僅面向音樂專業(yè)人才,同樣適用于音樂學習愛好者,真正做到了雅俗共賞,實現(xiàn)了音樂書籍的“破圈”。本書以獨特的視角和豐富的內容,為我們提供了一個了解中國音樂、感受中國文化、培養(yǎng)審美情趣和人文精神的窗口,在無形中實現(xiàn)了音樂育人價值。本文旨在探討《中國人的音樂》所蘊含的育人價值,并從文化文明傳承、大國觀念展現(xiàn)、深層情感激發(fā)三個方面對其育人價值進行評析。
一、以美育人:音響符號奏響中國文明
音樂潤物有聲,給予人們力量?!吨袊说囊魳贰吠ㄟ^樂器與器樂、民歌與聲樂、新音樂三個部分講述了中國人的音樂,展現(xiàn)了中國音樂百花齊放的繁榮景象以及不斷發(fā)展的勃勃生機。
(一)音發(fā)于器,樂蘊于形
人間有情金石有聲,絲竹管弦奏響天籟?!对娊洝酚性啤疤熘幻?,如塤如篪”,意為上天對民眾的誘導教化,要像塤、篪這樣的樂器一樣和洽。由此可見,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其中一直都有樂器的身影。甚至,如果從音樂文明的發(fā)源來看,1987年在河南省舞陽縣賈湖遺址中出土的賈湖骨笛就奠定了中華文明八千年的歷史文化。
《中國人的音樂》第一章中就將讀者領入了樂器與器樂的大觀園。其中有開啟文明的骨笛、見證禮樂繁盛的編鐘、體現(xiàn)人文精神的古琴、奏響古典韻味的古箏、傳自絲綢之路的琵琶、再現(xiàn)民間傳奇的二胡、呼吸吐納真情的吹管樂、古老的唐宋遺音南音、充滿生命力的笙管樂以及超然物外的佛教和道教音樂。它們有的設計之精妙令全世界嘆為觀止,有的訴說了“廣陵絕響”“高山流水覓知音”的傳奇佳話,有的書寫了“霸王別姬”的音樂史詩,更有的將家國情懷與人生坎坷蘊藏其中……從八千年前到現(xiàn)今,從本土到異域,從世俗到宗教,從個人情操到家國情懷,無一不證明了這些樂器與音樂隨著中華文明從起源開始就鐫刻在了中國人的歷史簿上,經久不衰、欣欣向榮。
(二)情動于中,故形于聲
余音繞梁三日不絕,婉轉歌聲唱出民族風情。音樂是一門聲音的藝術,民歌作為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承載著豐富的歷史信息和民族情感。它不僅是音樂藝術的一種形式,更是文化傳承和交流的橋梁。民歌作為傳統(tǒng)文化的載體,記錄了各民族的歷史、習俗和信仰。它以其獨特的旋律和歌詞,展現(xiàn)了不同地域的風土人情和民族特色。由于生活環(huán)境不同,人們表達感情的方式也不同。這就產生了“花開”的民歌。比如同樣是表達戀愛,同樣是表現(xiàn)“相好”“為朋友”,河曲人表達的是用整個生命去愛,而江南民歌中則帶著一點兒輕佻和“風月”的味道。[1]
《中國人的音樂》第二章從山西河曲民歌、左權民歌、蒙古族長調、新疆木卡姆、侗族大歌、藏族山歌、朝鮮族民謠講到戲曲曲藝,將讀者引入了一條多彩的民族藝術畫廊?!耙簧?,三生萬物”道出了河曲民歌短小卻豐富的特點;“開花起興”是左權開花調的特色;蒙古族長調的綿延悠長類同草原的一望無際;新疆木卡姆集歌、舞、樂為一體;侗族大歌是多聲部民歌,演唱時無伴奏、無指揮;藏族民歌被稱為“離太陽最近的聲音”;朝鮮族民謠旋律優(yōu)美、節(jié)奏鮮明有特色;戲曲曲藝源遠流長,展現(xiàn)出“非遺”風貌。
(三)革新于內,爭艷于外
世界浪潮洶涌,革故鼎新而砥柱中流。20世紀初,中國與世界的文化交流日益增多,音樂亦是如此。有人認為我國古代的雅樂才是值得發(fā)揚的“國樂”而反對向西方學習,有人認為應該“全盤西化”,先使基礎立定后再創(chuàng)作新的“國樂”,但最后的主流思想還是認為應建設“中西結合”的新音樂文化。
《中國人的音樂》第三章新音樂從開啟新興音樂教育的“學堂樂歌”開始,到天作之合田漢、聶耳創(chuàng)作的《義勇軍進行曲》,再到又一天作之合光未然、冼星海的《黃河大合唱》。之后,從賀綠汀與中國第一首享譽世界樂壇的中國鋼琴音樂作品《牧童短笛》,到中西融合的小提琴協(xié)奏曲《梁?!罚郊矣鲬魰缘膯逃?、劉熾創(chuàng)作的《我的祖國》,到中國經典民族歌劇《白毛女》……從傳統(tǒng)到現(xiàn)代,從單一到多元,從堅守傳統(tǒng)到中西合璧,中國人的音樂越來越多樣化,越來越體現(xiàn)時代化。
從器樂到聲樂,從過去到現(xiàn)在,《中國人的音樂》在有限的篇幅內精選了中國音樂文化長河中的瑰寶,向人們講述了中國人的音樂,展示了中國音樂文化的多樣性和豐富性,引導讀者了解音樂的基本構成要素,培養(yǎng)讀者的審美能力和藝術素養(yǎng)。同時,通過對音樂文化故事的講述,使讀者更加深入地理解音樂背后所蘊含的文化內涵,進一步提升其人文素養(yǎng)。此外,本書在最后附上了相關曲目音響的二維碼,有助于讀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作品,從而助力中國經典作品源遠流長。
二、以文化人:千年文脈塑造大國形象
近代學者胡適認為:“凡一種文明的造成,必有兩個因素,一是物質的,包括種種自然界的勢力與質料;一是精神的,包括一個民族的聰明才智、感情和理想。凡文明都是人的心思智力運用之自然界的質與力的作品;沒有一種文明是精神的,也沒有一種文明單是物質的?!保?]文明源于文化,《中國人的音樂》記錄了中國音樂文明,傳承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構建出了海納百川的大國形象。
(一)新詞秀句,文人雅“事”
“文場供秀句,樂府待新詞。天意君領會,人間要好詩?!保?]中國古典詩詞在文學史上一直占據著重要地位,唐宋時,詩詞鼎盛,當時的詩人、詞人對音樂亦有著深刻的理解,詩詞與音樂相輔相成。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明確要求學生在不同階段要背誦一定數(shù)量的優(yōu)秀詩文,體現(xiàn)了對古詩詞學習的重視。中國古詩詞經過文人雅士的編創(chuàng),形成了經典的中國古詩詞藝術歌曲?!度卧~》中大概有兩萬首宋詞,當時基本以“唱”流傳,但到今日僅剩下姜夔《白石道人歌曲》中的17首詞曲。
《中國人的音樂》通過對唯一可考的宋代歌曲集——姜夔《白石道人歌曲》中詞文歌曲的創(chuàng)作背景進行敘述與講解,見微知著地展現(xiàn)了中華詩詞文化,讓讀者在領略音樂文明的同時,能夠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古典詩詞的魅力。同時,帶領讀者走進詩詞藝術世界,讓讀者由視覺到聽覺,更深入地進到文人雅士創(chuàng)作的抽象世界中。還有助于喚起學生的情感共鳴,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感,使他們形成積極向上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且古詩詞融入了中國古代文人的思想、情感和人生智慧,通過學習古詩詞音樂文化,學生可以體悟到古人對人生、自然、社會等的思考和理解。
(二)和而不同,各美其美
“世界之大和合為尚,人間之美福祉共享?!薄昂汀蔽幕粌H是中國文化的核心價值和最高體現(xiàn),也是中國人和中國音樂的最終追求。
《中國人的音樂》中提到了因材質不同、發(fā)源地不同而導致的音色迥異的各種樂器及器樂曲;因不同地區(qū)的民族風俗差異,形成了不同唱法、不同色彩的民歌。而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有兩件關于生命的大事—“紅事”和“白事”。因對“生”與“死”的敬意,衍生出了許多民間音樂,并推動了道教、佛教等宗教音樂的發(fā)展,繼而產生了不同的宗教流派以及九十多種道情歌曲。這些理念不一的藝術形式并沒有因彼此間的不同而起“紛爭”,從而導致發(fā)展受到阻礙,反而形成了百花齊放的盛景,為中國的藝術版圖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藝術具有多樣性,我們應尊重各種音樂文化的產生。中華文化強調“和”并非“同”,特別強調“和而不同”。我們應尊重各種音樂文化,承認藝術的多樣性,做到“一花開引百花香,百花齊放春滿園”。
通過閱讀《中國人的音樂》這本書,讀者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文化的內涵和價值,學會以“和”為貴、以“和”為美、以“和”為真的生活態(tài)度和行為準則,感受“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大國觀。
(三)非遺瑰寶,弦歌不輟
“江山留勝跡,我輩復登臨?!敝袊俏镔|文化遺產的繼承與發(fā)展對推動中華文明發(fā)展有著重大意義。
《中國人的音樂》通過分享古琴、昆曲、新疆木卡姆、蒙古族長調等“人類口頭非物質文化遺產”,對“非遺”保護先行者、作曲家田豐常年默默耕耘在云南少數(shù)民族音樂的傳習傳承事業(yè)進行講述,讓人們意識到了非遺保護的重要性。
書中強調了音樂與非遺之間的緊密聯(lián)系,認為音樂是非遺的重要載體之一,通過音樂可以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同時,呼吁社會各界加強對非遺項目的保護和傳承,通過教育、演出、研究等多種方式讓更多的人了解和喜愛中國傳統(tǒng)音樂文化,為傳統(tǒng)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搭建展示、交流、弘揚的平臺。
“構成中華民族的不僅是血肉,更是文化”。《中國人的音樂》深入挖掘了中國音樂的文化內涵和歷史深度,讓讀者在欣賞音樂的同時,也能夠感受到中國文化的獨特魅力和深厚底蘊。在音樂教育中,文化傳承是一個重要的育人目標。通過學習和傳承中國音樂,學生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國的歷史和文化,同時,《中國人的音樂》也將聲播世界,樂動人心,和合天下,萬福同臻。[4]
三、以書培元:藝術讀物深植精神偉力
“登高使人心曠,臨流使人意遠?!薄吨袊说囊魳贰穲猿秩嗣裰辽希靡魳穾Ыo中國人民最深刻的感懷。
(一)厚植愛國主義情懷
在回望與傳承紅色音樂的過程中,愛國主義旗幟清晰可見。一百多年來,中國人經歷了數(shù)不清的政治紛爭,從宣統(tǒng)元年清政府頒布“廢廟興學令”開始,到“五四運動”提出“打倒孔家店”掀起新文化運動的高潮,中華傳統(tǒng)文化經歷了一次又一次的沖擊。但是,所有中華兒女對中華文化的愛、對中華民族的愛,超越時代,超越政治紛爭,是堅實和永恒的。愛中國文化,愛文化中國,是全球華人的最大公約數(shù)。[5]在音樂的長廊里,出現(xiàn)了許多紅色音樂作品,如《義勇軍進行曲》《黃河大合唱》《我的祖國》《送別》……這些作品中印刻著濃濃的愛國主義情感,潤物無聲,如基因一般流淌在中國人的血脈里。它們無論在任何時間任何空間響起,都會激起人們強烈的精神共鳴。《中國人的音樂》對這些作品的歌詞、旋律、創(chuàng)作者、創(chuàng)作背景等進行了一一介紹,極大地激發(fā)了讀者的愛國主義情懷,使讀者產生強烈的民族自豪感。
(二)鑄牢民族文化自信
在對音樂歷史的連續(xù)性認識下,民族文化自信常青常在。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保護和發(fā)展自身的特色文化顯得尤為重要。《中國人的音樂》通過展示中國音樂的獨特魅力和歷史深度,有助于建立和強化國民對本土文化的自信心?!吨袊说囊魳贰吩谝硬糠志吞岬搅艘粓鲶@艷世界的演出,這場演出將我國的民族樂器(如古琴、二胡)、民族音樂(如侗族大歌、蒙古族長調)帶上了世界舞臺,中國人的音樂由此走出了國門。中國音樂在結合西方音樂形式的同時,保留了我們的傳統(tǒng)音樂文化內核。如《黃河大合唱》雖然運用了西方多聲合唱、輪唱、多樂章形式的寫作方式,但是在第一樂章《黃河船夫曲》中就吸收了民間勞動歌曲尤其是船夫號子的音調素材,《河邊對口曲》則吸收了山西民歌音調;《白毛女》運用了西方歌劇形式,但是內容卻選用的是中國故事并融入了北方秧歌元素;《梁?!冯m運用的是發(fā)源于西方的協(xié)奏曲形式,但是卻將梁山伯與祝英臺的故事融入了曲式結構當中。《中國人的音樂》不僅讓中國讀者了解了本國音樂的歷史進程,也向外國讀者展示了中國音樂和文化的獨特性,極大地增強了中國人民的民族自信。
(三)譜寫當代大國華章
在文藝創(chuàng)造的時代化進程中,中國式現(xiàn)代化與時俱進。中國人在創(chuàng)造音樂的過程中,也融入了中國從古至今的社會發(fā)展。《中國人的音樂》反映出了中國從華夏文明的興起到十四年艱苦抗戰(zhàn)的磨礪再到中華民族崛起奮斗的歷程,告誡中國人民要不忘國恥、振興中華,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不懈奮斗,為新時代中國式現(xiàn)代化譜寫新篇章。在中華文明從歷史走向未來、從傳統(tǒng)走向現(xiàn)代、從多元凝聚為一體的現(xiàn)代轉型背景下,我們要以習近平文化思想為指導,堅持“兩個結合”,發(fā)揮文藝力量,推動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從理論和實踐兩個維度為建設新時代中國式現(xiàn)代化文化新形態(tài)做出應有的貢獻,譜寫中國式現(xiàn)代化華章。
2023年12月,教育部《關于全面實施學校美育浸潤行動的通知》提出: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堅定文化自信,潛移默化地彰顯育人實效?!吨袊说囊魳贰泛芎玫芈鋵嵙舜送ㄖ砸魳坊?,厚植精神偉力;以音樂相交,展現(xiàn)民族自信;以音樂為輔,奏響文明樂章。
結" "語
2014年10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衡量一個時代的文藝成就最終要看作品”[6]。經過深入評析《中國人的音樂》一書所體現(xiàn)的育人價值,我們發(fā)現(xiàn)這部作品是當代中國人了解中國音樂與中國文化的寶貴資源。以本書為媒介,我們可以向中國、向世界介紹屬于中國的音樂文明,做到“風吹稻花香兩岸”。
參考文獻:
[1] 田青.中國人的音樂[M].北京:中信出版集團,2022:134-135.
[2] 胡適.我們對于西洋近代文明的態(tài)度[J].現(xiàn)代評論,1926,4(83).
[3] 章繼光.唐代教坊與詩歌[J].中國韻文學刊,1993(00):34-38.
[4] 田青.中國人的音樂[M].北京:中信出版集團,2022:287.
[5] 田青.中國人的音樂[M].北京:中信出版集團,2022:272.
[6] 習近平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EB/OL].中國共產黨新聞網,http://cpc.people.com.cn/n/2015/1015/c64094-27699249.html.
(責任編輯:莊" 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