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琵琶是中國傳統(tǒng)彈撥樂器之一,有“彈撥樂器首座”之稱,距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在《訴——讀唐詩〈琵琶行〉有感》中,當代作曲家吳厚元用音樂形式再現(xiàn)了唐代詩人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所展現(xiàn)的豐富情感和深刻意境。本文將先分析詩作與樂曲的創(chuàng)作背景,再分析樂曲本身,探討曲目的演奏技術及其音樂風格,最后試著分析樂曲與詩的情感共鳴。
[關鍵詞] 訴——讀唐詩《琵琶行》有感;音樂解讀;樂曲分析
[中圖分類號] J632.33"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文章編號] 1007-2233(2025)07-0083-03
一、詩作的創(chuàng)作背景
(一)時代背景
唐代音樂是中國音樂史上的一個高峰。唐代最高統(tǒng)治者對音樂的熱愛與提倡,對音樂文化的發(fā)展具有領導和支配作用,從而在舉國上下形成了喜愛音樂的氛圍。貴族文人宴席中必有歌舞相伴,社會對歌舞音樂需求的膨脹使得唐代宮廷設立了大樂署、鼓吹署、教坊與梨園等機構,用來管理、培養(yǎng)樂師和樂工,主持各種音樂活動?!扒印背霈F(xiàn)后,成為這一時期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敖w詩”的興盛使詩樂得到飛速發(fā)展,成為唐代音樂發(fā)展的重要標志?!霸姌贰痹谔拼_到高峰,“樂”在唐詩的廣泛傳播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曲項琵琶與五弦琵琶是當時最重要的樂器,不僅在唐代大曲伴奏中作為領奏樂器,還可用于獨奏。
(二)作者背景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詩人、文學家、政治家。772年,白居易出生在河南新鄭的一個官宦家庭,后家道中落。白居易幼年因戰(zhàn)亂隨家人遷居至陜西渭南,后又遷至洛陽。800年,白居易參加科舉考試,中進士之后開啟仕途。805年,白居易被貶為江州司馬。816年,白居易在潯陽江頭送客時,偶遇流落江湖的琵琶女,借琵琶女的遭遇抒發(fā)了自己對人生無常和世態(tài)炎涼的感慨。
二、樂曲的創(chuàng)作背景
吳厚元先生于1946年11月出生于湖北武漢,1999年8月24日因病去世,是我國著名作曲家、民族音樂教育家和指揮家。他早年從事琵琶演奏工作,后專攻作曲,并于1983年創(chuàng)作了琵琶曲《訴——讀唐詩〈琵琶行〉有感》(以下簡稱《訴》)。他的作品跨越文化和時空的界限,使更多國際聽眾體會到中國傳統(tǒng)詩詞的意境。
《訴》的創(chuàng)作靈感直接來源于《琵琶行》,是吳厚元先生對白居易《琵琶行》的一次深刻解讀與再創(chuàng)作。它通過音樂的形式再現(xiàn)了詩中的情感和意境。吳厚元先生在樂曲中運用了大量中國傳統(tǒng)音樂元素,也借鑒了西方現(xiàn)代音樂技法,使作品在保持民族特色的同時具有現(xiàn)代感和創(chuàng)新性。
三、樂曲本身
樂曲采用單樂章多段體曲式結構,篇幅較長,大致可分為五部分。[1]
(一)第一部分引子為1—15小節(jié)
引子要求較自由地吟誦。第9—12小節(jié)以及第14—15小節(jié)速度為散板,無固定節(jié)奏與拍子,演奏者可以根據情感與意境自由發(fā)揮,但要注意譜面上標注的力度記號。同時,將散板用于引子與主題段的過渡,為后續(xù)音樂做氛圍鋪墊,引導聽眾進入原詩歌的意境,從而更好地感悟理解樂曲的主題部分。其中,不和諧的劃奏與琶音的結合,充分運用琵琶的特性音色進行擬聲,營造出潯陽江頭夜晚,冷風吹著楓葉和蘆花,秋風瑟瑟的凄涼悲壯感,同時襯托出“慘將別”的憂愁思緒。最后幾個泛音營造出“秋月高懸”“舉酒欲飲無管弦”的寂靜與悲涼,為接下來樂曲的主題段描寫琵琶女的悲慘經歷埋下了伏筆。
(二)第二部分A段為16—83小節(jié)
A段總體為D雅樂羽調式,段落較長,可分為五小段。
第一小段為第16—33小節(jié)。第一小段為整首作品的主題音樂,速度為抒情的中慢板,在戲曲唱腔音樂的基礎上將傳統(tǒng)音調進行豐富,使其更具表現(xiàn)力。曲調優(yōu)美婉轉,對應白居易詩中所寫的“忽聞水上琵琶聲”,在吸引聽眾注意力的同時,也照應詩中的“主人忘歸客不發(fā)”“輕攏慢捻抹復挑”。與引子的凄涼悲壯對比,這部分顯得更加飄忽自如、柔美悠長。同時,在樂曲中加入“升fa”音與“si”音,在傳統(tǒng)五聲調式的基礎上加入七聲調式,使樂曲在節(jié)奏不變的情況下,曲風更加具有緊張感,同時更好地表現(xiàn)出了琵琶女憂郁的情感。練習時要注意勾弦音色與拉弦的準確性,演奏時可適量添加揉弦,使音色更豐富、情感表達更細膩。[2]
第二小段為第32—48小節(jié)。第二小段起到連接上下兩小段的作用,速度由自由轉變?yōu)槁饾u快再漸慢。遮分的技法表現(xiàn)出了情緒的起起伏伏,同時為下一小段的主題再現(xiàn)做了緊張刺激的情緒鋪墊。演奏時不可太過松散,要較為緊湊,泛音部分也應該由急到慢,但起速不宜過快,以防快慢不明顯,從而導致情緒表達不到位。遮分要盡量保持音色統(tǒng)一。
第三小段為第49—65小節(jié)。第三小段主要變化再現(xiàn)了第一小段,將原本的C大調升高四度再次進行演奏,突出了主題部分。速度恢復至原速后,需比第一小段略快,好似在凄楚悲切的聲音中隱含著哀思。再現(xiàn)段通過音樂抒發(fā)了琵琶女心中無法說盡的苦楚和“平生不得志”的悲憤。再現(xiàn)段為后續(xù)琵琶女的愁怨奠定了基礎。演奏再現(xiàn)段時,要比第一小段積極且要注意動作干凈,防止產生雜音。[3]
第四小段為第66—71小節(jié)。第四小段同第二小段一樣為連接段,采用了大幅度吟、揉、推、拉的技巧,以此來模仿哭腔,描繪出了“弦弦掩抑聲聲思”的場景,表現(xiàn)出了如泣如訴的樂曲氛圍,為之后琵琶女的故事做了鋪墊。中間夾雜著的掃弦體現(xiàn)出琵琶女不肯被現(xiàn)實束縛,又為自己不能做出反抗而感到惋惜的心情。練習時,需注意拉弦要一下到位,以免音高不穩(wěn)定;反復推拉時,幅度要逐漸減小,從而達到模仿哭腔的效果;裝飾音要干凈,同時注意指法的排列,要方便彈奏。
第五小段為第72—83小節(jié)。第五小段為第一小段的重復,要求原速、流動的。這段表明琵琶女已經無可奈何,只能坦然接受現(xiàn)實。練習時,要用節(jié)拍器輔助練習,以免出現(xiàn)搶拍的現(xiàn)象,同時,可適當添加揉弦,使樂曲更豐富。
(三)第三部分B段為84—234小節(jié)
B段總體調式以清樂七聲調式為主,從調式上與第二部分形成鮮明對比,可以分為四小段進行分析。
第一小段為第84—107小節(jié)。速度為原速,情感為沉吟的。第84—99小節(jié)主要展現(xiàn)了白居易在聽到琵琶女彈奏時的感嘆,打音的音色仿佛是白居易在嘆息,中間節(jié)奏較快的四十六音符與兩組泛音仿佛是白居易與琵琶女對話后發(fā)出的一聲又一聲哀嘆。第100—107小節(jié)為其再現(xiàn)段,與前幾句不同的是,結尾不再運用泛音,而是改為一組上行前十六音符“mi sol la”,像白居易在對琵琶女提出身世的疑問,為第二小段遮分提供了情緒基礎。練習時,要注意附點節(jié)奏出現(xiàn)的位置,以及拉弦的準確性。同時,要使用節(jié)拍器進行輔助練習。
第二小段為第108—124小節(jié)。開頭一長句緊湊的遮分好似琵琶女在回答上一小段白居易對自己身世所提出的疑問,“十三學得琵琶成,名屬教坊第一部”“今年歡笑復明年,秋月春風等閑度”。后面緊挨著的掃弦部分似是談論起“弟走從軍阿姨死,老大嫁作商人婦”與“商人重利輕別離”“去來江口守空船”等悲慘命運,表達出琵琶女對自身身世的不甘與憤慨。結尾的漸慢像是暴雨前的平靜,也預示著快板部分的進入。演奏時,要注意強弱,可以適當添加揉弦以免旋律過于平淡。
第三小段為第125—222小節(jié)。樂曲在這一小段正式進入快板,情感方面要求激情、果斷的,這一小段運用了戲曲中武場的表現(xiàn)形式,要求演奏者能讀懂戲曲語言,在節(jié)奏方面十分嚴謹。一上來的“sff”宣告已經進入快板,情緒熱烈奔放,與詩中“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四弦一聲如裂帛”相呼應,音樂風格逐漸緊張,也暗示著白居易內心情緒的轉變。緊跟著的“mp”與前者形成對比,二者結合起來極具張力。接著移低四度又進行了一次再現(xiàn),對旋律進行了延伸,使快板更加豐富。由于樂曲情緒比較激動,可能會出現(xiàn)越彈越快的情況。練習時,要跟著節(jié)拍器的速度由慢到快進行練習,在保證每個音都完全彈清楚之后再提高節(jié)拍器的速度。演奏時,要注意快速彈挑時音色與強度應均勻,留意右手顆粒度,同時警惕左手拉弦音準,使左右手可以在速度較快的情況下協(xié)調配合。接下來的“分、彈”力度從“mp”到“sff”,一弦與四弦輪流彈奏,形成“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的既視感。緊接著,快字更是將“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描繪得淋漓盡致。隨后又進行了一次再現(xiàn),加大了快板情感宣泄的力度。演奏時,一定要形成明顯的強弱對比,同樣要注意快速拉弦時的音準問題。
第四小段為第223—234小節(jié)。這一小段起了承上啟下作用,通過改變節(jié)奏以及力度,在小節(jié)之間營造出問答對話的感覺。最后,四二拍的幾個密集的四十六節(jié)奏將樂曲再次推向高潮。快速練習時,四弦音要摁實以防雜音出現(xiàn)。
(四)第四部分C段為第235—252小節(jié)
C段總體調式回歸到第一部分的D雅樂羽七聲調式。這部分連接快板與尾聲,使音樂變得更為穩(wěn)定,給了作品一個較為完整的結束感,可分兩小段進行分析。
第一小段為第235—243小節(jié)。速度要求突慢、較自由的,與引子部分的自由節(jié)奏形成呼應。雖然兩部分有著相似的自由節(jié)奏,但演奏方式與想要表達的情感完全不同。一種給人以秋夜的寂寥感,另一種給人以訴說后的悲楚感。夾雜在掃弦中的三連音好似在模仿琵琶女大哭時的抽泣,又好似觸及心弦的撞擊。幾個不和諧的裝飾音與拉弦把琵琶女的悲苦描繪得淋漓盡致,將琵琶女心如刀絞的情感與聽眾的心緊緊相連。練習時,由于速度較自由,要深刻感受其中的意境,處理起來速度起伏不可過大。
第二小段為第244—252小節(jié)。速度要求慢板,情緒要求悲憤的。幾個掃輪將情緒拉到低潮,仿佛是琵琶女在宣泄自己的不甘,感嘆悲慘的境遇。最后的泛音與引子部分的泛音相得益彰,將畫面重新拉回到潯陽江頭,通過秋風蕭瑟、江水寒月、友人離別的場景營造了寂靜凄涼的氛圍。演奏時,要注意掃四根弦時力度應均勻,還要注意細微的強弱變化。
(五)第五部分尾聲為第253—259小節(jié)
第五部分是本曲的尾聲,要求原速、沉吟的。帶、綽、打技法相結合,以此來模仿古琴的音色,使觀眾沉浸在樂曲所構造出的意境中。音樂所引發(fā)的對話不僅是白居易與琵琶女之間的交流,更是聽眾與吳厚元先生以及演奏者之間的交流。最后漸弱的“ppp”泛音使全曲逐漸安靜下來,使聽眾沉浸在其中并引發(fā)聽眾思考。演奏時,要注意特殊音色的質量。
四、試析樂曲與詩中的情感共鳴
琵琶女原本出身于京城名門,在十三歲時跟隨名師學成琵琶,琴技位列教坊樂團的第一梯隊,曾經名動京城,每次演出時的妝成多到遭同行嫉妒。她年輕美貌,擁有高超琴藝,享受著京城眾多富家子弟的追捧,過著“鈿頭銀篦擊節(jié)碎,血色羅裙翻酒污”“今年歡笑復明年,秋月春風等閑度”的奢靡生活。然而好景不長,由于家中變故,昔日里瀟灑的樂姬只能淪落至江州當歌姬,委身于“重利輕別離”的商賈。無論是失去家人的悲痛,還是前后物質上的差距對比,抑或是精神上的折磨,都使琵琶女的內心產生了極大的落差。
白居易出身于書香門第,自幼聰明好學,20歲時就考中進士,入了仕途。之后,他被任命為翰林學士,進入朝廷中樞,參與國家大事的抉擇。806年,他擔任左拾遺,負責諫議,其間多次上書言事,直言不諱,得到了皇帝的賞識。但815年,他因直言進諫得罪了權貴,被貶至江州擔任江州司馬,從此遠離親人,無依無靠。對于白居易來說,一代驕子突然被貶為“弼馬溫”,命運急轉直下。[4]
在命運的推動下,兩個“失意”的人在潯陽江頭相遇了,“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在這樣的情緒推動下,白居易有感而發(fā)寫下了傳世佳作《琵琶行》,通過描述琵琶女的遭遇來映射自身的遭遇,再從二人的遭遇上升到普遍的人生遭遇上,揭示了封建社會制度下人間的艱難困苦。二者的命運皆是時代的縮影,《琵琶行》中真摯的情感共鳴打動了讀者,這也是其中所包含的深層次內涵。
與琵琶女和白居易一樣,吳先生在創(chuàng)作作品的過程中也不是一帆風順的。與琵琶女和白居易不同的是,吳先生打破時代規(guī)則,憑借著對音樂始終如一的熱愛,創(chuàng)作了《紅梅隨想曲》《訴》等民樂界佳作。《訴》中的每一次掃弦不僅是琵琶女和白居易對命運不公的哭訴,更是吳先生在借著《琵琶行》與世俗不公進行抗爭。在樂曲彈奏的過程中,吳先生、演奏者與聽眾的每一次呼吸,都是對琵琶女與白居易命運的悲嘆與惋惜。[5]
結" "語
唐憲宗元和十年(815年),白居易被貶為江州司馬,在潯陽江頭為友人餞行,偶遇了琵琶女,聽其演奏完后觸景生情,寫下了《琵琶行》這篇佳作。1983年,吳厚元先生讀完白居易的《琵琶行》后,有感而發(fā)創(chuàng)作了《訴》。如今,我們因聽了《訴》有感而發(fā),進一步探索其中深意。從封建社會到改革開放后的今天,從琵琶女的郁郁不得志到白居易的懷才不遇,再到吳厚元先生的生不逢時,正是有了《琵琶行》與《訴》這些優(yōu)秀作品的誕生,才使生長在陽光下的我們能穿梭千百年,與當時的人們產生跨越時代的共鳴,這也算是一場跨越時空的與琵琶女的對話。
參考文獻:
[1] 魏冉冉.樂與詩的對話[D].陜西師范大學,2019.
[2] 樊薇.琵琶名曲《訴——讀唐詩lt;琵琶行gt;有感》[J].樂器,2003(09):38-41.
[3] 劉心宇.琵琶曲《訴——讀唐詩lt;琵琶行gt;有感》演奏技法與詩詞的關聯(lián)探析[J].絲綢之路,2021(02):68-71.
[4] 付秀奎.細解《琵琶行》中三個層次的感傷[J].長江小說鑒賞,2024(15):112-115.
[5] 楊婧.琵琶曲《訴——讀唐詩〈琵琶行〉有感》的詩、樂、情[J].藝術研究(哈爾濱師范大學藝術學報),2021(01):44-46.
(責任編輯:劉露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