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達斡爾族以其悠久的農耕文化著稱,這種文化不僅創(chuàng)造了豐富的物質文明,還孕育了絢麗多彩的精神文化,其中舞蹈藝術尤為突出。舞蹈《田埂漫漫》由齊齊哈爾大學青年教師王靖璐和何琦創(chuàng)作,是“國家藝術基金2023年度東北邊疆民族舞蹈編創(chuàng)人才培訓”項目優(yōu)秀成果。這部達斡爾族女子群舞以日常農耕勞作為素材,通過獨特的肢體語言,生動展現了農民的生活場景、勞動精神和文化信仰。作品以細膩的情感和豐富的表現力,將達斡爾族的農耕文化融入舞蹈之中,展現了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和文化價值。本文通過對《田埂漫漫》的分析,探討了達斡爾族農耕文化的傳承與展現,揭示了舞蹈藝術在文化表達中的重要作用。作品不僅為觀眾呈現了一場視覺盛宴,更成為民族文化傳承與創(chuàng)新的重要載體。
[關鍵詞] 《田埂漫漫》;達斡爾族舞蹈;農耕文化
[中圖分類號] J722.2"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文章編號] 1007-2233(2025)07-0165-04
達斡爾族主要分布在黑龍江省和內蒙古自治區(qū)的嫩江流域,少部分分布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塔城市阿西爾達斡爾鄉(xiāng)等地區(qū)?!斑_斡爾族是遼代契丹人的后裔,12世紀契丹族的一支遠徙黑龍江北岸,繁衍、生息,逐漸形成新的單一民族——達斡爾族的發(fā)展道路。他們定居在村落中,從事農耕、狩獵業(yè)和牲畜養(yǎng)殖業(yè),創(chuàng)造了當時黑龍江流域最為發(fā)達的物質文化?!保?]17世紀中葉,達斡爾族先民從黑龍江北岸南遷至嫩江流域,他們的農業(yè)又得到了迅猛發(fā)展。尤其是從清初開始,清政府加強了嫩江流域的開發(fā)、屯墾,也使達斡爾族的農耕生產越發(fā)成熟。農耕文化對達斡爾族的社會經濟結構、民族文化藝術產生了深遠影響。農業(yè)的發(fā)展不僅提高了達斡爾族的生活水平,還推動了農耕舞蹈文化的發(fā)展。農耕文化與達斡爾族舞蹈的關系緊密相連,舞蹈不僅是農耕文化的表現形式,也是其傳承和發(fā)展的重要載體。他們在長期的農業(yè)生產勞動中創(chuàng)造了獨具特色的民族舞蹈藝術。
一、達斡爾族舞蹈文化生態(tài)
達斡爾族在長期的發(fā)展過程中創(chuàng)造了豐富多彩的狩獵、森林、游牧、農耕文化。舞蹈文化經歷了山林文化生態(tài)、草原文化生態(tài),逐漸發(fā)展演變成為獨具特色的農耕舞蹈文化生態(tài)。“早期達斡爾人長期生活在茂密的林區(qū),且背靠河流和平原,動植物資源豐富,地形種類多樣,這些自然條件促進了當地達斡爾人狩獵、游牧、農業(yè)等多種經濟模式的發(fā)展?!保?]達斡爾族舞蹈貼近自然,貼近生活,有著豐富的藝術感染力與創(chuàng)造力,有著本民族歷史文化的傳承,對舞蹈動作產生了極大的影響。例如,達斡爾族舞蹈以模仿動物和自然現象為主,有鷹舞、鹿舞、狼舞、雪花舞等,展現了達斡爾舞蹈中的山林文化。達斡爾族文化也存在著較為濃厚的圖騰崇拜印記,具有濃厚的原始宗教色彩,這與他們的歷史地理分布、社會背景、歷史根源、宗教信仰緊密相關?!皥D騰崇拜對象主要有鷹、熊、虎等兇猛有力的禽獸;他們對于植物圖騰的崇拜主要表現在對樹的崇拜,彰顯了達斡爾族‘森林文化’的特征?!保?]如體現男性圖騰文化的達斡爾族男子群舞《雄鷹》,舞者們以夸張的姿態(tài)模仿鷹的動作,明明平地起舞,卻讓人感覺雄鷹直飛云天,盤旋高空。
傳統的達斡爾族舞蹈歌與舞融為一體,所謂“有歌必有舞、有舞必有歌”。民間舞蹈有“哈庫麥勒”“魯日格勒”“阿罕伯”“貝勒貝”(或稱“貝勒”)等多種稱謂,其中有以動植物、農耕為主題內容的歌詞外,有模仿禽獸的叫聲、家禽家畜的呼喊聲,還有狩獵、放牧、砍柴、洗衣、跳水、做飯、擇菜、游戲等襯詞來襯托舞姿的表演。“‘魯日格勒’原意與火有關。有‘點燃、燃燒、狂歡、興旺’等原始文化內涵。多在點燃篝火后,歡歌起舞?!保?]另外,“三段式結構”是達斡爾族舞蹈的顯著特征,雖因不同地區(qū)、不同區(qū)域具有各自獨特的地域性特征,但彼此之間仍然保留著相同或相似之處。
達斡爾族舞蹈的創(chuàng)作素材廣泛,源自勞動與生活的方方面面,具有濃郁的生存勞作氣息。舞蹈內容豐富多彩,涵蓋農耕勞作(如提水舞、摘豆角舞)、手工藝(繡花袍)、畜牧(擠奶)、交通(輕騎步、劃船式)以及漁業(yè)(撒收網、曬網)等場景,生動再現了真實的生活畫面,體現了達斡爾族人民對自然和生活的熱愛。其中,采集舞展現了山林間的生活,梳妝舞描繪了婦女日常,青年男女交往的舞蹈則充滿生活情趣。舞蹈中融入的競技元素,源于人類或動物的競技性活動,體現了草原文化的特點。受地理環(huán)境影響,達斡爾族種植大麥、小麥、蕎麥等早熟作物,這種農耕生產方式也深刻影響了舞蹈創(chuàng)作,許多作品通過模仿勞作場景來表達豐收喜悅,成為農耕文化的重要載體。值得一提的是,國家、省市縣級代表性傳承人為達斡爾族舞蹈的傳承與發(fā)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傊?,達斡爾族舞蹈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鮮活演繹了其多元文化生態(tài),是民族文化傳承與發(fā)展的生動再現。
二、達斡爾族舞蹈《田埂漫漫》中的農耕文化
達斡爾族舞蹈《田埂漫漫》完整呈現了從播種、灌溉、除草到收割等一系列農耕勞作的全過程。在鄉(xiāng)村的田埂間,氛圍格外靜謐。日落時分,天色將暮未暮,溫暖的陽光傾灑而下,為這片肥沃的黑土地覆上一層金色的光輝。鄉(xiāng)村婦女們輕聲哼唱著達斡爾族的搖籃曲,年輕姑娘們則在這片土地上進行著播種、灌溉等農事活動。在富饒的黑土地上,人們各自忙碌,不時拍打身上的塵土,擦拭額頭的汗水。隨著時間推移,在陽光雨露的滋養(yǎng)下,農作物茁壯成長。
達斡爾族舞蹈作為農耕文化的重要承載形式,通過對農耕生活中各類動作與場景的藝術模仿,傳遞出農民的勤勞與智慧,表達了他們對美好生活的憧憬以及對大自然的敬畏之心。
(一)舞蹈作品中的農耕文化元素
農耕文化憑借其深厚的文化底蘊與悠久的歷史背景,為舞蹈藝術創(chuàng)作提供了豐沛的素材與靈感源泉,在舞蹈領域具有不可忽視的重要意義。達斡爾族舞蹈《田埂漫漫》,其中蘊含的農耕文化元素十分豐富,諸多動作精準地描繪了達斡爾族人民的生活形態(tài)?!短锕÷防锏摹巴煨渥印薄芭幕覊m”等動作元素,皆源自達斡爾族女子的日常行為,極為生動地還原了達斡爾族女子在進行農耕勞作前整理儀容的場景。又如“提挑水”動作,通過雙手交替模擬打水過程,且以重復、連續(xù)的方式出現,既表現出農耕生活的艱辛與勤勞特質,又體現出勞動中蘊含的節(jié)奏與韻律。在舞蹈中,諸如“撒蕎麥”“摘豆角”“采黃花”等,這些動作全方位地展現了農耕生活的豐富多樣性。這些農耕文化元素,不僅直觀展示了達斡爾族人民的生產生活方式,更好地映射出了他們的文化傳統與民族性格。
《田埂漫漫》并非單純對農耕活動的模仿與再現,而是對農耕文化內涵的深度挖掘與表達。這些農耕文化元素反映了達斡爾族人民農耕生產生活模式,凸顯出他們勤勞、堅韌的性格品質以及對美好生活的熱切向往。
(二)舞蹈作品中的農耕文化傳承意義
達斡爾族舞蹈作為該民族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深切表達了達斡爾族人民的精神風貌與生產生活方式。通過舞蹈作品《田埂漫漫》的精心創(chuàng)作,將達斡爾族農耕文化與達斡爾族人民的勞動場景巧妙融入其中,借助生動的舞蹈畫面,不僅展現了嫩江流域少數民族生活的自然環(huán)境,更傳達出達斡爾族人民勤勞勇敢、熱愛生活、互助和諧的精神品質,對傳承與傳播當地的地域文化與自然之美具有深遠的歷史與文化價值。
在現代社會語境下,達斡爾族舞蹈所承載的農耕文化傳承面臨著一系列嚴峻挑戰(zhàn)?!氨Wo和傳承好農耕文化的人文精神與和諧理念,對于生態(tài)保護、民俗發(fā)揚、鄉(xiāng)村文旅產業(yè)有著獨特價值。”[4]為切實保護與傳承這一珍貴的文化遺產,除了通過《田埂漫漫》這類舞蹈編創(chuàng)形式外,還可采取以下多元舉措:定期組織專業(yè)團隊與民間藝人參與舞蹈表演,展示不同風格與地域特色的達斡爾族舞蹈;在農村地區(qū)建設主題公園或文化村,讓游客能夠觀看表演并參與體驗活動,親身感受農耕文化的獨特魅力;開發(fā)具有地域特色的旅游紀念品等旅游產品,增加經濟收益,為達斡爾族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提供堅實的資金支持。在傳承的基礎上,還需對達斡爾族舞蹈農耕文化進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例如,將農耕舞與現代舞蹈元素有機融合,創(chuàng)作出兼具時代特色與民族風格的新作品;運用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等現代科技手段,為觀眾打造更為沉浸式的觀賞體驗,拓展達斡爾族舞蹈農耕文化的傳播途徑與影響力。
三、達斡爾族舞蹈《田埂漫漫》創(chuàng)作分析
《東北邊疆民族舞蹈編創(chuàng)人才培訓》項目是黑龍江省首次針對東北邊疆民族舞蹈編創(chuàng)人才的專項培訓。在培訓期間,全體學員前往齊齊哈爾市梅里斯達斡爾族區(qū),參加“庫木勒節(jié)”并觀摩開幕式演出,同時參觀民俗館,深入了解達斡爾族的歷史與民俗風情。這些調研活動為學員提供了第一手素材,激發(fā)了兩位學員的創(chuàng)作靈感,最終創(chuàng)作出這部原創(chuàng)舞蹈作品,并由齊齊哈爾大學舞蹈系學生表演完成。
(一)舞蹈作品結構
舞蹈作品《田埂漫漫》采用A—B—C三段式結構,層次分明且富有敘事性。
第一段:在夕陽西下的柔和光影中,天色漸暗,一縷溫暖的陽光灑在廣袤的黑土地上。鄉(xiāng)間的婦女們手拿簸箕,忙碌的身影在土地上交織,展現出一幅寧靜而質樸的鄉(xiāng)村傍晚圖景。
第二段:達斡爾族的姑娘們在這片肥沃的土地上辛勤勞作,她們播撒種子、精心灌溉,動作中蘊含著對土地的熱愛與對豐收的期待,生動地展現了農耕勞作的全過程,充滿了生機與活力,讓人仿佛能夠感受到大地的的呼吸與生命的律動。
第三段:以勞作場景為線索,畫面逐漸過渡到豐收的盛景。金黃的麥浪翻滾,姑娘們的舞姿中洋溢著喜悅與滿足。最終,舞蹈的隊形調度回歸到開頭的集中布局,仿佛土地的輪廓或田埂的線條,首尾呼應,完美收尾,給人以圓滿而深刻的觀感。
(二)舞蹈作品動作設計
《田埂漫漫》中運用了許多符合農耕文化的代表性動作。例如,“滑拖步” 被賦予了農耕文化的獨特意義。它模仿了達斡爾族婦女在田間行走時的自然步態(tài),既展現了她們辛勤勞作的身影,又體現了她們與土地之間的緊密聯系。同時,“滑拖步”的連貫性和流暢性也寓意著農耕生活的持續(xù)性和不間斷性?!芭幕覊m”這一動作不僅映射出婦女們辛勤勞作后的疲憊,更顯露出她們堅韌不屈的精神風貌。她們擦汗的動作仿佛是在用汗水滋養(yǎng)大地,如同春雨般潤物無聲,滋養(yǎng)著萬物生長?!疤崽羲眲幼鞑粌H展現了達斡爾族婦女在農田中灌溉的勞作場景,更表達了她們對土地的熱愛和對豐收的渴望。這個動作通過身體的律動和節(jié)奏的變化,傳達出一種對生命之源——水的敬畏和珍視?!罢菇恰眲幼鞑粌H還原了達斡爾族婦女在田間勞作的真實場景,更體現了她們對農耕生活的熱愛和對細節(jié)的關注。這個動作通過手指的靈巧運動和身體的細微變化,傳達出一種對生活的熱愛和對自然的尊重。
舞蹈的高潮階段,舞者們巧妙地將簸箕倒置,用以模擬田埂的形態(tài)。隨著音樂節(jié)奏的律動,他們時而躍向田埂的一側播種,時而又跳向另一側,動作既俏皮又可愛。緊接著舞者們將簸箕豎立并旋轉起來,婦女們則圍繞著它們轉圈,進行著有序的隊形變換。隨后,水滴聲響起,舞者們以方塊隊形排列,一個或兩個探頭,仿佛在試探即將來臨的雨水。當雨水將至,舞者們手握簸箕,緩緩地將其展開成花苞狀,象征著農作物在雨水的滋潤下,逐漸發(fā)芽、成長。這一系列動作不僅展現了舞者們出色的節(jié)奏感和韻律感,而且更深層次地傳達了她們對美好生活的無限憧憬。
(三)舞蹈作品中典型舞疇分析
舞蹈作為一種以身體為媒介的藝術形式,通過肢體語言抒情表意,承載著豐富的情感與思想?!拔璁犑俏璧竿獠啃螒B(tài)與其表情達意的文化內涵結合后的概念?!保?]它實現了舞蹈形式與內容的有機統一,為深入剖析舞蹈作品提供了獨特的視角。本文結合《舞蹈生態(tài)學》的相關理論,對舞蹈作品《田埂漫漫》中的動作元素進行細致提取,并對其典型舞疇展開深入分析,進而探討影響其形態(tài)形成的諸多因素,以及揭示該作品獨特的藝術魅力與文化價值。
通過對“滑拖步”“提挑水”“摘豆角”三個典型舞疇的詳細分析,可以看出每個舞疇都有其獨特的節(jié)奏、呼吸、步伐和動作流程。它們在舞蹈中通過不同的身體部位和動作細節(jié)表現出各自的特點和風格,共同構成了舞蹈作品豐富多樣的表現形式。這種細致的舞疇分析有助于深入理解舞蹈作品的創(chuàng)作意圖和文化內涵,也為舞蹈教學和表演提供了重要的參考依據。
(四)舞蹈作品音樂創(chuàng)作
達斡爾族舞蹈音樂通常具有節(jié)奏明快、旋律優(yōu)美的特點。音樂不僅與舞蹈動作相協調,還必須與農耕生活的節(jié)奏和韻律相吻合。在農耕活動中,人們需要遵循自然的節(jié)奏進行勞作,這種節(jié)奏在舞蹈音樂中得到了運用,使舞蹈更加具有生活氣息和感染力。
舞蹈音樂由王靖璐和何琦兩位舞蹈作品創(chuàng)作者根據作品選題、構思及框架結構聯袂創(chuàng)作,并邀請專業(yè)人員完成編曲。該作品在音樂創(chuàng)作層面融入了達斡爾族在嫩江流域的音樂精髓與風格。旋律巧妙地圍繞主旋律反復遞進,持續(xù)強化樂曲的核心導向,給予觀眾一種持續(xù)攀升的曲調體驗。通過這種創(chuàng)作手法,舞蹈作品被賦予了鮮明的民族特色和濃郁的地域風情,使之更加多姿多彩,引人入勝。同時又與現代農耕文化的音樂相結合,著重突出達斡爾族與農耕文化,點明主題。音樂選取快節(jié)奏與展現勞作場景緊密相關,涵蓋了從播種——灌溉——勞作的三個核心元素,并融入了雨滴的動態(tài)音樂效果,以更好地體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在描繪豐收的場景時,選用激昂而宏偉的音樂,以表現豐收的壯麗。最終,音樂回歸到達斡爾族的傳統旋律——《搖籃曲》,以此回歸并強調主題。
(五)舞蹈作品的舞美道具和服飾
舞美燈光設計巧妙運用色彩與光影,生動勾勒出充滿生機與詩意的田園畫卷。整體以溫暖的黃色調為主,柔和的黃光精準投射在簸箕道具上,為舞臺鋪上金黃底色,瞬間將觀眾引領至肥沃土地與漫漫田埂之間,營造出質樸而厚重的意境,仿佛能嗅到泥土的芬芳,感受到大地的溫暖與包容。同時,燈光融入藍色與綠色,藍色燈光如潺潺流水,營造出水波蕩漾的效果,展現灌溉時的靈動與生機;綠色燈光如蓬勃綠植,點綴舞臺角落,詮釋播種后的希望與生命勃發(fā)。黃色燈光與藍、綠燈光交織,呈現播種、灌溉、生長與豐收的完整畫卷,讓觀眾仿佛置身于充滿希望與收獲的田野,感受大自然的饋贈與生命的奇跡。這種富有層次感與動態(tài)感的燈光設計,不僅增添了視覺美感,更深化了作品主題內涵。
簸箕不僅是日常生活中的實用工具,同時也成為了舞蹈敘事的關鍵載體,賦予了深刻的象征意義。舞蹈伊始,演員們以梯形隊形排列,將簸箕背面凸起部分朝上,巧妙地象征著廣袤的黑土地,為觀眾勾勒出一幅質樸而厚重的田園畫卷。姑娘們腳下輕盈的滑拖步帶動隊形流動,將簸箕依次呈流水線狀放置于地面,象征著即將耕種的田埂。演員們翻轉簸箕,利用其正面凹陷部分象征翻土后的地壟溝,為后續(xù)的耕種做好準備。在這些精心營造的“田地”中,姑娘們開始進行耕種表演,舞蹈中融入了達斡爾族的傳統元素動作,如“提挑水”“摘豆角”“撒蕎麥”“采黃花”等,這些動作與耕種動作有機結合,生動地展現了達斡爾族人民的農耕生活。
舞者的服飾設計巧妙地融合了達斡爾族的民族特色與農耕文化的內涵。舞蹈選用明亮的橘色作為主色調,仿佛夕陽的余暉灑在達斡爾族女子的身上,色彩鮮艷且充滿活力。這種色彩不僅展現了達斡爾族人民對美的追求,更象征著他們與大自然的緊密聯系,傳達出一種溫暖而質樸的情感,仿佛讓人感受到夕陽下勞作的人們對生活的熱愛與希望。服飾設計融合了傳統元素與現代審美,既保留了民族文化的精髓,又賦予了舞蹈生動的時代感。通過服飾的色彩與造型,觀眾可以直觀地感受到達斡爾族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活理念,以及他們對土地的深厚情感。服飾設計不僅為舞蹈增添了視覺美感,更深化了作品的文化內涵。
舞美、服飾和道具相互呼應,共同勾勒出一幅生動的農耕生活畫卷。橘色服飾如同溫暖陽光,照亮舞臺,增添濃厚民族色彩;簸箕道具巧妙運用,從象征黑土地的隊形到代表田埂的流水狀排布,再到象征翻土的地壟溝。這些精心設計的元素不僅展現了達斡爾族的地域環(huán)境與文化習慣,更讓觀眾深刻感受到農耕文化中的智慧與情感。這部作品如同一首優(yōu)美的田園詩,徐徐展開達斡爾族人民的生活畫卷,讓觀眾在欣賞舞蹈的同時,體會到他們對自然的敬畏、對生活的熱愛以及對文化的傳承。
結" "語
達斡爾族舞蹈生態(tài)豐富多樣,深受其獨特的歷史、地理和文化背景的影響。舞蹈源于民族現實生活,受到客觀生產和生活環(huán)境的塑造,因此并非一成不變,而是在不斷發(fā)展、變異和創(chuàng)新中演進。作為嫩江流域代表性少數民族,達斡爾族的農耕文化歷史悠久,形成了獨特的農耕文化體系。通過舞蹈作品《田埂漫漫》的創(chuàng)作,我們看到了達斡爾族人民勤勞勇敢、熱愛生活、互助和諧的精神風貌,感受到了他們對土地的熱愛與敬畏。這部作品不僅傳承和傳播了達斡爾族的美麗文化,更具有深遠的歷史和文化意義。
本文從舞蹈生態(tài)學視角,深入探討了達斡爾族農耕文化與舞蹈的內在聯系,生動呈現其農耕文化及代表性舞蹈動作。作品《田埂漫漫》立意深遠,影響廣泛,受到社會關注。該作品在第36屆哈爾濱之夏音樂會上及2023年哈爾濱國際音樂文化產業(yè)博覽會上展演宣傳,還參與黑龍江省高雅藝術進校園巡回演出。該作品不僅是舞蹈作品,更是展現達斡爾族生活與文化底蘊的窗口。
參考文獻:
[1] 滿都爾圖.達斡爾族百科詞典[M].呼倫貝爾:內蒙古文化出版社,2007.
[2] 《中國少數民族社會歷史調查資料叢刊》修訂編輯委員會編.達斡爾族社會歷史調查[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226.
[3] 張曉紅.試論達斡爾族舞蹈的起源與發(fā)展[J].理論觀察,2015(05):112.
[4] 劉瑞明,史新星.“第二個結合”與優(yōu)秀農耕文化的傳承[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4,24(05):17.
[5] 資華筠,王寧.舞蹈生態(tài)學[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12:92.
(責任編輯:韓瑩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