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醨鹛
遠(yuǎn)眺公元773年的春天,顏真卿任刺史,我的本家張志和駕舟往謁。時值暮春,滿眼是輕靈的白鷺在西塞山前自由地飛著,肥美的鱖魚在桃花水里歡快地游著,還有那些身著“青箬笠,綠蓑衣”的漁翁正冒著斜風(fēng)細(xì)雨在樂然垂釣,他深受感染,不由心曠神怡。轉(zhuǎn)眼一千兩百多年過去了,公元2024年的初夏,我在潯湖的一畔,眼前也有白鷺在飛,水里也有鱖魚在游,岸邊兩三個野釣的鄉(xiāng)村少年簡單的短袖著裝。不過,我來這里想看的不是白鷺,是一種叫小鹛虧的水鳥;我想看的也不是魚,倒是偏愛少年們時不時地提拎上來的螃皺或麥穗魚。他們皺起眉頭,顯然對收獲的這些小魚滿是嫌棄。
以前,有魴皸、麥穗魚影子的地方,若你正好渴了,雙手掬起一捧水就可仰脖安心喝下。因?yàn)?,它們對生存水域的水質(zhì)條件要求極高,比如pH值或水中氨氮含量的穩(wěn)定性。一些喜歡釣魚的人,對它們卻唯恐避之不及。后來,這類魚的數(shù)量在蘇南大大小小的池塘里少之又少,以至于偶爾在餐桌上吃到一盤油炸螃鲅時,會有種驚喜感。
如果螃皺和麥穗魚又能隨處可見,那么,想必我們的水 又回到了過去的好樣子。
有鳥有魚愿意生活的地方,一定是個好地方?!傲b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我一直想抽點(diǎn)時間,去有舊林、有故淵之處走走。此刻,從坊前的一個不知名的村落,到寨橋的靈臺村,呼吸了幾口新鮮空氣,肺似乎放松了許多。尤其是這種小鹛、螃鲅和鄉(xiāng)村少年的美妙組合,讓我覺著是來領(lǐng)回大自然的從前的。耳邊,陶淵明在唱:“翼翼歸鳥,晨去于林。遠(yuǎn)之八表,近憩云岑。和風(fēng)不洽,翻翮求心。顧儔相鳴,景庇清陰?!闭婧?!
十多天前,聽說湖畔有一群可愛的小醨鶋,我就迫不及待地想出發(fā)了。小鷂鸝是我國最常見的水鳥之一,它們分布廣泛,在中國東部大部分開闊水面都能見到,但在我生活了幾十年的土地上,這種鳥的名字我還是第一次聽說,我甚至都不認(rèn)識那兩個字。
午后,當(dāng)我環(huán)顧白茫茫的湖面,時有幾只白鷺在盤旋,也有些白魚躍出水面,我卻看不見小鹛的身影。幸好同行者一向是厲兵秣馬的性格,給我遞過來一個望遠(yuǎn)鏡。隨著鏡頭的細(xì)挪慢移,終于找到了兩個黑點(diǎn),再經(jīng)過調(diào)焦手輪,我大概看清了它們的樣子。什么感覺呢?就是嘴根有個白斑的“尖嘴小鴨子”,卻又給人鴛鴦那種“瓣鰈鰈的溫暖。
一個村里人見我舉了只望遠(yuǎn)鏡在看他從小生活的地方,就熱情地迎上來打招呼:“在找什么呢?”我說:“在找小鷂?!彼嬖V我,小鷂一般都在清早和傍晚時集聚出現(xiàn),它們出來尋找食物。憑我的直覺,但凡一種事物的學(xué)名寫起來很生僻的話,會有其他別名。我問他:“小鷂鸝應(yīng)該還有其他叫法吧?”他微笑著說:“我們從小喊它油鴨?!币宦犓f也叫油鴨,我就忍不住想起香噴噴的烤麻鴨、紅燒麻鴨、醬麻鴨來。于是我試探性地問了一句:“你們會打了吃吧?”他果斷地?fù)u搖頭說:
“那不行,那不行的,這是保護(hù)動物。倒是有些外來者,用豬油拌了秕糠浮在水面誘捕它們,網(wǎng)住了就拿回去吃了。我們不會的,從小生活在一起的?!钡珡乃燥@狡黠的眼神,我大概可以猜出他們也曾打過這種油鴨解饞。事實(shí)上南方人和北方人都吃油鴨,北方人把燒制好的油鴨叫作“板鴨”,而南方喊作“板鴨”的是由老鴨子做的食材。
小醨虧安心棲居下來的地方,一般是湖泊、池塘、沼澤等,它們營巢于蘆葦、香蒲叢生之地。那里的水會比較清澈,有充足的食物,隔湖生長著它們愛吃的魚類、蝦、蝌蚪、甲殼類、軟體動物,隔湖也生長著它們偶爾吃的水草等浮游植物。食物富足之余,那里定還生活著一群善良的人,小醨鹛不會因此擔(dān)驚受怕。
小醨鹛體型小而矮扁,外形短圓。它有很多名字,比如油鴨、刁鴨、油葫蘆、水葫蘆,還有個不怎么好聽,也有點(diǎn)莫名其妙的名字叫“王八鴨子”。可能緣于它們游水時脖子前伸,腳從身后露出,姿勢與甲魚游動時非常相似。小躃虧遠(yuǎn)望有點(diǎn)像野鴨,但是小醨不是鴨子,它們也不是近親。它們屬于醨目躃科,而鴨子屬于雁形目。它的嘴巴比野鴨更細(xì)長且尖,適合捕捉小型的水生生物。它有一對特別的腳,腳趾不像鴨子那樣整體以蹼相連,而是各自分瓣,形成獨(dú)特的“蹼趾”。它潛水的本領(lǐng)很大,潛水深度可達(dá)30米深,在水中憋氣超過一分半鐘。這是野鴨遠(yuǎn)遠(yuǎn)無法做到的。
油鴨這種叫法的來處,可能關(guān)鍵在于“油”。早期,大多數(shù)人把“鷂鹛”寫作“鹛鵜”。南北朝的戴皓寫有《度關(guān)山》,其中有“馬銜苜蓿葉。劍瑩醨鵜膏”,說的是從鹛鹛體內(nèi)提煉脂膏涂抹于劍,可達(dá)防銹保養(yǎng)之效。這一點(diǎn),李賀的《春坊正字劍子歌》有“蛟胎皮老蒺藜刺,醨鵜淬花白尾”和蘇軾的《謝曹子方惠新茶》有“囊簡久藏科斗字,劍鋒新瑩鹛鵜膏”等都可以佐證。另外,衛(wèi)象寫有《古詞》:“鵲血雕弓濕未干,鹛鵜新淬劍光寒。遼東老將鬢成雪,猶向旄頭夜夜看?!敝v的是老將軍外出打獵,他剛剛射下空中的鳥鵲,雕弓上鮮紅的鵲血還未來得及擦干,一回到家,又用鹛鹛熬油,將新劍蘸入油中淬火,取出一看,只見寒光閃閃,寶劍格外鋒利。這位當(dāng)年馳騁疆場的遼東老將如今鬢角如雪,他每到晚上仍要仰首尋覓閃爍在北方天空名為旄頭的那顆星宿,以觀察北方邊疆上有沒有外族胡人來犯。
當(dāng)再次遠(yuǎn)眺那些古來征戰(zhàn)中的刀光劍影,鹛又多了一份悲壯。
還得說一下的是,小鹛不是指躃鹛小的時候。因?yàn)樗捏w型小,成年后的小躃鸝還是叫小醨鹛。正如熊貓小的時候也叫熊貓,與“小熊貓”完全不是一回事。小醨鹛們其實(shí)不喜歡飛行,除了偶爾轉(zhuǎn)移水域和春秋季的遷徙活動之外,它們很少飛。它們找到一個合適的水域,就可以住一夏天。
其實(shí),我有十多年沒見過這種鳥了,只是想逗它玩一會兒,看看它的小眼睛、小嘴巴,看看它生氣時的小模樣。小鹛鸝是留鳥,在它們出生的地方,我還能一一遇見它們,內(nèi)心真的有幾分感動。
田鼠
奶奶挎了只籃子,鎖好大門,她要出去一趟,或是菜地,或是娘家。她敞開臥室的窗戶,并把臥室通堂屋的房門也打開著。燕子很默契地知曉奶奶的用意,它倆叼來捕獲的各類蟲子,從窗戶斜身進(jìn)去,繞到堂屋的房梁下,三四張嫩黃的小嘴齊刷刷地張開了,嘰嘰喳喳等候著哺育。隨后,燕子又返身飛了出去。這是春天常見的一幕,不光是我的奶奶,南方奶奶們都會這樣做。蘇軾《次韻定慧欽長老見寄八首之一》有:“鉤簾歸乳燕,穴紙出癡蠅。為鼠常留飯,憐蛾不點(diǎn)燈?!碧K軾這詩是把愛撒向了人間每一個角落,讀了令人感動,但樸素的鄉(xiāng)人們僅把這份愛給了燕子,對待蒼蠅的方式是一張碩大的拍子,若說給老鼠留點(diǎn)剩飯吃吃,聽起來就好笑了。我小時候敢殺蛇、事魚,對老鼠是深惡痛絕。它經(jīng)常在半夜打擾我的美夢,如果被我上了,基本上逃不過笞帚的一頓毒打。我甚至還氣恨恨地從爐子上拎掉水壺,將鐵鉗塞進(jìn)爐中在煤球里燙紅,再夾上老鼠聽它嘰里呱啦地慘叫,然后扔掉方可解恨。有時候想想,那個年齡這事干得真有點(diǎn)心狠手辣,這三十年來,我連剸魚都不敢下手,別說用那種方式去對付老鼠,膽子是越來越小了。我早變成了一個對某個獵人說“憑君莫射南來雁,恐有家書寄遠(yuǎn)人”的嘮叨之人,還被獵人翻了白眼。
我身邊的人,怕是找不到一個會喜歡老鼠的。鼴鼠是黑白電視機(jī)里的童話,松鼠是小樹林里的童話,它們都是可以做朋友的。田鼠肥碩粗短,看起來似乎沒老鼠那么籧遏,時常出現(xiàn)在鄉(xiāng)間的土堆、樹根、巖石處,比老鼠出沒的下水道、垃圾堆來得干凈?;蛟S我對平原上的“田”感情深厚,與田相關(guān)的禾花雀、稻花魚什么的,聽起來就十分美。其實(shí)不是這樣的。你看《詩經(jīng)·國風(fēng)·魏風(fēng)·碩鼠》,雖說是一首農(nóng)民反對重租重稅剝削的詩,但他們也被這種田鼠氣得咬牙切齒的,“大田鼠呀大田鼠,不許吃我種的黍!\"“大田鼠啊大田鼠,不許吃我種的麥!”“大田鼠啊大田鼠,不許吃我種的苗!\"他們大聲呵斥著這些家伙,因?yàn)樗鼈兇笏恋卦闼€沒有收獲歸倉的莊稼糧食,比家里的老鼠還貪婪。他們對家里的老鼠是怎么對付的呢?家鼠住在《詩經(jīng)·國風(fēng)·豳風(fēng)·七月》里:“穹室熏鼠,塞向墐戶”。已經(jīng)農(nóng)歷十月了,莊稼已經(jīng)囤在家里的糧倉里,他們得堵塞鼠洞熏老鼠,把它們趕出屋去。此外,《詩經(jīng)》里還有第三種老鼠,叫相鼠?!对娊?jīng)·國風(fēng)·酈風(fēng)·相鼠》是一首諷刺詩,相鼠“有皮、有齒、有體”,而一些人卻“無儀、無止、無禮”。有人解讀“相鼠”是“看那老鼠”,似乎與人不相對應(yīng),讀起來也不通順。相鼠應(yīng)該是一種似乎懂禮儀的鼠,明人陳弟曰:“似鼠頗大,能人立。見人則立,舉其前兩足,若拱揖然?!庇袥]有大概看到這種鼠的樣子?像不像松鼠呢?其實(shí),據(jù)考證,相鼠是松鼠科的一種黃鼠,因骨骼、牙齒的結(jié)構(gòu),加上毛色,看起來比較優(yōu)雅,就特別能在《詩經(jīng)·相鼠》里與人對應(yīng)起來。它們喜歡吃農(nóng)作物及牧草的植物嫩莖,也吃一些昆蟲、蛙類,并不像田鼠那樣以農(nóng)作物為主食,當(dāng)然,遇見瓜果、蔬菜,它們也會嘗嘗的。
讀張岱《夜航船·四靈部》記有“變化”一條:“《月令》:三月,田鼠化為駕,八月駕化為田鼠。二物交化,即今所謂鶴鶉也。二月鷹化為鳩,八月鳩化為鷹,亦交化也?!边@個讀起來有點(diǎn)說聊齋的感覺,若說二月老鷹變成了布谷鳥,八月布谷鳥變回老鷹,還有可能眼神出了點(diǎn)差錯。說三月田鼠變成了鵪鶉,八月鶉又變回田鼠,來去就大了。畢竟一個是走獸,一個是飛禽?!抖Y記·月令》說的是天人關(guān)系。比如初春正月,自然界“東風(fēng)解凍,蟄蟲始振,魚上冰,獺祭魚,鴻雁來”的萬物復(fù)蘇;比如這個月的祭祀規(guī)則,祭牲不用母畜,“禁止伐木,毋覆窠,毋殺孩蟲、胎夭、飛鳥,毋毋卵”,如此才能不改變天道、不破壞地理、不亂人的綱紀(jì)。清明時節(jié),田間草叢茂盛起來,天氣暖和了,去年秋天儲藏的糧食被吃光了,田鼠也開始頻繁活動了。田鼠與鶴鶉外形有點(diǎn)像,兩者隱約其間穿梭確也難辨。
話又說回來了,麻雀叫家雀,一喊親切了許多,老鼠也叫家鼠,卻只有令人討厭的份。我們那兒大多數(shù)人怕蛇,可從來不打家蛇。雖然它冷不防地在某個角落出現(xiàn)時,我們會嚇一跳。祖輩們告訴我們,家蛇不能打,那是祖先在護(hù)佑我們。實(shí)在怕它們時,也會用個竹竿什么的,輕輕把它們“請”出屋去。實(shí)際上,家蛇還真是看家護(hù)院的,我親眼見過幾次,它們把家鼠吞咽下去的過程。我們那兒的家蛇一般是菜花蛇,也有火赤鏈蛇,它們對人無害,卻很兇猛。它們生活在農(nóng)宅周圍,所以一般見不到毒蛇闖入家中。
我還是不喜歡老鼠。當(dāng)然,貓也沒以前好看了。奶奶的貓會三天兩頭咬住一只老鼠,驕傲地?cái)[到她眼前,而后似乎看懂了她表情中的贊許,又叼起它去一個角落慢慢享用。而今我見到的貓,穿了裙子戴了發(fā)夾,被一個早已做了奶奶的婦人抱著,邊撫摸邊說:“乖,媽媽給你買好吃的?!必堖€能抓老鼠嗎?總讓我覺得離《艾利之書》開頭的一幕不那么遙遠(yuǎn)了:一個男人在烤一只貓,一只老鼠從墻洞又出現(xiàn)了。他對它說:“你餓嗎?你得過來才能吃到,別裝著不感興趣,你會喜歡的,是貓肉?!焙芸欤鲜蟮鹱吡怂讣饽笾呢埲?。
我老在想,好吃懶做的老鼠為什么不去田野看看呢。雖然并不見得受農(nóng)人待見,但至少那里的空間廣闊,自由自在的。不過出去了,可能就變成田鼠了。做田鼠有什么不好呢?我讀到的第一首辛波斯卡的詩叫《在眾生中》:“大自然的更衣室里/有許多服裝/蜘蛛,海鷗,田鼠之裝/每一件都完全合身/竭盡其責(zé)/直到被穿破”,世間萬物,以田鼠為身也是這位迷人的波蘭女人愿意的選擇之一,她對田鼠多少有點(diǎn)偏愛的。近來又讀到趙蘭振的散文《我的小田鼠》中的一段,表露了他對田鼠滿懷憐憫之心:“每個田鼠窩里都有倉庫,倉庫里儲存有滿騰騰的金黃豆粒,是田鼠在整個莊稼季節(jié)為寒冷的冬天而苦心經(jīng)營的。田鼠當(dāng)然想不到正是這些嚴(yán)冬里的希望招致了滅頂之災(zāi)?!彼宰鎏锸笥钟惺裁春媚兀坑袘z愛它們的人,也有虎視它們的人。廣東人吃的老鼠不是家鼠,而是田鼠,在家躲躲藏藏還能活上一年半載,去田野逛逛,說不定就進(jìn)了人的嘴巴。
鹿
20世紀(jì)80年代,坐在黑白電視機(jī)前看上海美術(shù)電影制片廠出品的《九色鹿》,因?yàn)殡娨暀C(jī)的功能所限,九色鹿也只有黑白兩種顏色。那只鹿的體型有點(diǎn)像梅花鹿,美麗又善良,它呵護(hù)著兔子、松鼠、小鳥、螞蟻、蜜蜂等眾生,完全是女神的化身。很多年后,我去敦煌莫高窟,不知是時節(jié)已臨寒冬還是其他原因,沒能進(jìn)入莫高窟的257窟,也沒能從北魏的文化中尋找兒時斑駁的記憶。我心中有一絲絲遺憾,像敲童年的門時吃了個閉門羹。
梅花鹿的個頭也不算小了,印象中膽子卻很小,據(jù)說比老鼠的膽子還小。小時候?qū)W成語,一旦驚慌激動了,可以用“心頭撞鹿”來形容。這個成語本身有點(diǎn)兒像童話,有只可愛的小梅花鹿在心里亂蹦亂跳,挺好玩的。后來成語學(xué)多了,就能看到趙高可以在秦二世及左右大臣面前“指鹿為馬”時,那只鹿不會是小梅花鹿,頤指氣使的趙高應(yīng)該會選個頭壯碩的鹿,可能是麋鹿,可能是馬鹿,起碼得有點(diǎn)兒像馬吧,要不也太囂張了。再后來學(xué)到成語“覆鹿尋蕉”,實(shí)際上就是《列子》里“蕉鹿夢”的典故。復(fù)述這個故事篇幅有點(diǎn)長,反正就是“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那層意思。故事里春秋時那個鄭國的樵夫,遇見了一頭驚慌失措的馬鹿,他舉起斧頭迎面劈去,把這頭肥壯的馬鹿砍死了。
樵夫與鹿似乎常有巧遇。張岱的《夜航船》里記了一個傳說《鹿女》,那個樵夫較為溫情:“梁時,甄山側(cè)樵者見鹿生一女,因收養(yǎng)之。及長,令為女道士,號鹿娘?!睆堘愤@人活得有趣,八歲那年隨祖父到杭州,遇到了騎著祖父所贈大角鹿在錢塘江游玩的陳眉公,陳眉公指著屏風(fēng)上的《李白騎鯨圖》出了上聯(lián)“太白騎鯨,采石江邊撈夜月”和他對對子,張岱立馬調(diào)侃對句“眉公跨鹿,錢塘縣里打秋風(fēng)”??赡芎贾蒡T馬騎牛騎驢的都有,還有騎鹿的人啊。以前神仙會騎鹿,姜子牙騎麋鹿,南極仙翁騎白鹿,壽星騎白唇鹿,燃燈道人騎梅花鹿。按理說,梅花鹿的身板經(jīng)不起騎,那頭當(dāng)年杭州城的長角鹿據(jù)說是赤鹿,也就是馬鹿。
北方的馬鹿很多,我去過北方的好多地方,卻好像沒見過馬鹿。比馬鹿塊頭更大的是駝鹿,我也沒見過,說是身軀高大得像駱駝,四條長腿也與駱駝相似,肩部特別高聳,且又像駱駝背部的駝峰,因此得名。我去北方的時候,馬鹿和駝鹿都躲在密林深處。
在我四十五歲的時候,遇見了一種鹿,它究竟是什么鹿呢?“泉水捧著鹿的嘴唇/青草抱住了山崗”一多美好的詩句啊,我的心一下子柔軟了。于是,我記住了一個詩人的名字:張子選。一個詩人能夠?qū)懴铝盍硪粋€詩人羨慕的詩句,他已經(jīng)獲得了世間的幸福和祝福。
我從那縷泉水的畫面繼續(xù)遠(yuǎn)跳,就看見了西周那群邊呦呦叫邊吃著野草的鹿兒們。這些鹿,都是在森林、原野自由奔跑的乖巧的野鹿,我卻無法遇見。
在離家不遠(yuǎn)的野生動物園,我曾帶著兩三歲的孩子見過長頸鹿,七八米高,想和它聊天都不方便。我抱著孩子,孩子舉起買來的構(gòu)樹枝葉喂它,它才低一下頭。所以,我覺得長頸鹿和我有距離,它的故鄉(xiāng)畢竟在非洲。
馴鹿一開始并不是人工馴養(yǎng)的,北美有野生馴鹿,北歐的拉普人馴養(yǎng)過馴鹿。從野生到馴養(yǎng),歐亞大陸上的馴鹿一度成了人類主要的食物之一。人類的祖先視鹿為圣潔,所以,馴鹿變成圣誕老人拉車去給孩子們送禮物的童話。我和孩子只在童話里見過馴鹿。
我在蘇北大豐的自然保護(hù)區(qū)見過大群的麋鹿。臉像馬,角像鹿,蹄像牛,尾像驢,它有個簡單的別名叫“四不像”。它還有個字眼復(fù)雜的別名“塵”。塵尾是塵的尾巴做的拂塵?!妒勒f新語》寫王長史病危時,躺在燈下,轉(zhuǎn)動塵尾看著,萬般嘆息。他死后,劉尹親臨葬禮,把犀牛角做柄的塵尾放在他棺中。歐陽修寫“抱琴不暇撫,揮塵無由停”,古人們似乎對麋鹿尾巴有點(diǎn)偏愛。在麋鹿自然保護(hù)區(qū),我倒是真沒有興致多去觀察它們的尾巴,反而有某些人員神秘地探問,要不要新鮮的鹿茸?
看到茸,我會想起毛茸茸這個詞語,會想起春天。而那年冬天,在我常去的一家餐館,有幾個朋友經(jīng)常會點(diǎn)上一盤用錫箔紙烤過的“梅花鹿小腿”。說食材是來自離餐館不遠(yuǎn)的農(nóng)場,那兒養(yǎng)殖了很多梅花鹿,非常新鮮。看他們啃得津津有味,我也幾次想解饞,一想起文靜的梅花鹿,始終打消了念頭。直至有次朋友們再三鼓動我嘗嘗,我連只“鹿腿”都不敢吃,酒后壯膽卻拎起一根就啃了起來,又嫩又香,他們哄然大笑。很久以后,我才知道被捉弄了,他們明知道我從不吃羊肉,偏偏那天上了一盤烤羊腿,讓我這個不吃羊肉的人,陰差陽錯地當(dāng)鹿肉吃了。
后來我去一個學(xué)校參加讀書活動,給孩子們帶了新出版的一本寫動物的散文集《大地公民》,孩子們翻來翻去,從五六十篇文章的題目中沒找到“鹿”,好幾個孩子問我:“你為什么不寫寫鹿呢?”我被問住了,是的,我為什么沒想到寫寫鹿呢?我猜,他們不是想讓我去寫長頸鹿、去寫馴鹿、去寫麋鹿,他們大概是想我去寫寫乖小可愛的梅花鹿吧。因?yàn)?,各種鹿中,梅花鹿有明顯的淚窩,惹人心疼。直至此刻,想起那只被當(dāng)作鹿腿吃的羊腿,卻還像鹿腿一樣,梗在我的喉嚨口。
在源遠(yuǎn)流長的中國飲食文化里,我是一群巨人中的矮子,膽子很小,時常會“心頭撞鹿”。
“泉水捧著鹿的嘴唇……”不管詩人眼中見到的是什么鹿,我就當(dāng)詩句里是好看的梅花鹿。如果讓我遇見,我也能寫出美好的詩句。哎,寫了二十幾年詩了,好像詩句中沒出現(xiàn)過鹿。
鯊魚
早些年讀《小雅·魚麗》時覺得奇怪,主人的好酒頗多,菜肴也鮮美,一看菜品雖說豐富,卻基本上都是魚:“魚麗于,、鯊……魚麗于,魴、魚麗于,、鯉。”很多魚被魚籠捕捉到了,有黃顙魚(昂刺魚)、鯊魚、鳊魚、黑魚、鯰魚、鯉魚,這份水族單上的魚的樣子我都很熟悉,除了一條鯊魚,與這些淡水魚混在一起,有點(diǎn)格格不入??傆X得大伙兒喝著美酒,夾著各種魚,猛然一條鯊魚從遠(yuǎn)海蹦來,“砰”的一下,把那五盤魚給顛翻了。
之后翻資料,這里的鯊魚是沙,又名鯊魚、吹沙魚。是生活在南方溪水溝澗中僅有三四厘米長的小魚,腹鰭能吸附于物體,口廣鰓大,經(jīng)常張著大嘴吐沙,所以又叫“吹沙魚”,簡稱“沙魚”,就被寫成“鯊”了。李時珍在《本草綱目》里說得很直接:“此非海中沙魚,乃南方溪澗中小魚也。居沙溝中,吹沙而游,咂沙而食?!备鶕?jù)李時珍關(guān)于這種魚的部分描述“頭尾一般大,頭狀似鱒唇,細(xì)鱗,黃白色,有黑斑點(diǎn)紋,背有刺甚硬,其尾不歧”,我覺得這種魚特別像釣魚佬極其厭惡的麥穗魚,肚子圓鼓鼓的,吃的方面不挑,感官尤其靈敏,一旦察覺到釣魚佬投到水里的餌料,就馬上游過去吃了。我小的時候隨手一甩,一會兒工夫可以釣上很多條,但我們把這種魚稱為“貓魚”,家里的貓倒是天天有口福的。多年以后,我會去菜市的水產(chǎn)區(qū),花三五十元買上一些,回來洗凈后沾上面糊,往油鍋里一炸,真是又脆又香,難怪這“鯊”能夠在《小雅·魚麗》占了一個席位。
在沒有見過大海之前,我對大海的認(rèn)識僅是為數(shù)不多的海鮮。而且,我出生的地方離長江很近,離太湖不遠(yuǎn),老家也幾乎被大大小小的溝河渠溪編織著,所以水鄉(xiāng)的魚蝦蟹貝足夠滋養(yǎng)我兒時的生活。海鮮這個詞,古人叫作“海錯”,意為種類繁多的海洋生物。
曾經(jīng)有一個人,畫畫很有天賦,膽子也大,親見的、聽來的、臆想的都敢畫,在康熙三十七年畫完一本《海錯圖》后,從歷史上消失了。這本關(guān)于海洋生物的圖譜直到雍正四年才重現(xiàn)江湖,被一個叫蘇培盛的太監(jiān)帶回宮中。乾隆、嘉慶、宣統(tǒng)等清一代皇帝都翻閱過,甚至成了乾隆皇帝的枕邊書。那個畫畫的名叫聶璜。他畫了很多鯊魚類,有青頭鯊、劍鯊、黃昏鯊、犁頭鯊、鋸鯊、梅花鯊、潛龍鯊、白鯊、貓鯊、鼠鯊、虎鯊等,盡管有些并不是鯊魚,比如潛龍鯊實(shí)則是一種鱘魚,最有可能的是中華鱘。他還畫過一種“井魚”,其描述:頭頂上有一口噴水的井。想必是鯨魚了。
鯨與鯊,長得都像海洋里的大紡錘,鯨與鯊又完全不同。
鯨類中有一種海豚,因?yàn)樽彀吞焐鷰в邢蛏系幕《龋雌饋砜偸强蓯鄣匚⑿χ?,仿佛在它眼里世間上只剩下美好。而鯊魚則有點(diǎn)咬牙切齒,看起來想把那些美好通通粉碎掉。這些只是外形,說造物主天生給的也好,說漫長的進(jìn)化所致也可以。鯨與鯊本質(zhì)的區(qū)別,一個是哺乳動物,一個只是魚類。鯊魚不是胎生,也不是卵生,是卵胎生,其受精卵不像卵生動物那樣排出體外,靠外界環(huán)境來孵化,而是留在母體之內(nèi),待發(fā)育成小動物后再產(chǎn)出。最簡單的說法是,哺乳動物都給幼崽喂奶,而鯊魚不給幼崽哺乳。
人類與海豚同屬動物界脊索動物目的哺乳綱,我們曾經(jīng)是遙遠(yuǎn)的親人。小海豚就和我們?nèi)祟愐粯樱瑥男〕詪寢尩哪涕L大。我想象著最為古老的歲月里,我們祖先的祖先的祖先,喝完同一個媽媽的奶,開始了各自漫長的旅程。
我喜歡寫海豚,不想寫鯊魚,之所以寫鯊魚,是因?yàn)檫@個各種亂七八糟短視頻泛濫的時代。一群熱衷于美食的人,將鯊魚捕撈上岸,割去魚鰭后再荒唐地把它們“放生”大海,鯊魚失去魚鰭的平衡是無法生存的。更為驚心的是,一個女主播用瀕危的大白鯊做燒烤食材,撒好調(diào)味粉后抓起來一陣撕咬,她夸張的嘴巴是那么丑陋,她的牙齒連想把美好通通粉碎的鯊魚都粉碎了。因?yàn)檫@些,我來了解一下鯊:性兇猛,捕食其他魚類,肉可食,肝可制魚肝油,鰭干制成名貴食品魚翅。哦,原來我也是享用過魚肝油和魚翅的人啊。魚肝油嘗不出味道,柔順絲滑的金湯魚翅還真是味道極佳的東西??吹絼⑷粲拮珜懙摹蹲弥兄尽分杏涊d過明代皇帝正月的飲食:“先帝最炙蛤蜊、炒鮮蝦、田雞腿及筍雞脯,又海參、魚、鯊魚筋、肥雞、豬蹄筋共燴一處,名曰“三事”,恒喜用焉?!毕胍幌履菭Z出來會是什么味道啊,魚翅僅是一道料而已。
鯊,又名鮫?!渡胶=?jīng)·海內(nèi)南經(jīng)》記載:“伯慮國、離耳國、雕題國、北朐國皆在郁水南。”郭璞注解時說了,雕題是面額與四肢繪有文身的鮫人,雕題國據(jù)說在海南島北部。任昉在《述異記》寫過,南海很遠(yuǎn)的大洋底下,棲居了像魚一樣的人。這些鮫人潛居在茫茫大海之下,日夜紡織著世上罕見的美麗絹綃。鮫人會從海里上岸,出水寄居人家,賣絹多日,離去時鮫人向屋主人要一個盤子,對盤而泣,眼淚即時凝結(jié)成珍珠。鮫人把滿盤的珍珠贈予屋主人后離去。這個故事真是神奇。中國古代神話中魚尾人身的善于紡織的鮫人似乎與西方童話中的美人魚相似些,都有女性的氣息。人魚是人還是魚呢?肯定不是三百年前聶璜在《海錯圖》畫的“人魚”,其后背長鰭的禿頂老男人外形完全顛覆了西方童話中“美人魚”在我心目中的形象:“其長如人,肉黑發(fā)黃,手足、眉目、口鼻皆具,陰陽亦與男女同。惟背有翅,紅色,后有短尾及胼指,與人稍異耳。”這是我見過的最丑的人魚。
西晉人張華(232—300)編撰《博物志》時將鮫人歸為“異人”類:“南海外有鮫人,水居如魚,不廢績織,其眼能泣珠?!钡綎|晉人干寶(?一336年)編撰《搜神記》時,只是略改兩字,幾乎抄錄了張華書中的描述,“南海之外,有鮫人,水居如魚,不廢績織,其眼泣,則能出珠。”于是,鮫人的“珠有淚”被李商隱寫進(jìn)了《錦瑟》。唐代有些奇怪,好多詩人對鮫人、鮫淚感興趣。杜甫、章孝標(biāo)、劉禹錫、溫庭筠,特別是李頎寫有《鮫人歌》,更是完整地寫了鮫人的故事,語言流暢,很有畫面感。
我對那些遙遠(yuǎn)的傳說只是有一點(diǎn)點(diǎn)興趣,但大海里的鯊魚一生都在換牙齒,這使我這個恒牙落盡的人,欽羨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