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風(fēng)涌進凍土,河流浩蕩漫卷;食芽覆鋪大地,芬香幸福煙火。
讀完的散文集《一碗鄉(xiāng)愁》,不禁為作者用點滴心血的書寫淚濕沾襟。作者在字里行間不琢、不雕、不矯飾、不刻意,既不使力過猛,亦不嘩眾取寵,而是將所顯現(xiàn)的,在每一次體驗美食時,詮釋了對生活的感悟,對家庭及親情的感懷,對時光消逝的喟嘆與記憶伴隨的現(xiàn)世溫暖。
家是味蕾跳動的華夢
毫無疑問,作者是一個生活的美食家,是一個在泥土浸泡與生活洗禮中的美食家。他自小在家庭美食的熏陶中長大,直至后來成家立業(yè),無時無刻不與美食打交道。作者感恩生活,也從不吝惜犒勞自己的味蕾。從他尋找美食,和妻子在家自制美食,再到與至親鄰里和天南地北的朋友分享美食,可以說,鮮章平作為天生的美食家,從不辜負與美食的每一次碰撞。
鮮章平的祖籍是美食的故鄉(xiāng)一一,與生俱來刻在骨子里的制作美食的基因,在兵團這塊土地上,在屯墾戍邊勞作的生活中,發(fā)揮了尤為重要的作用。
從北方刮來的朔風(fēng),凜冽而又無情。在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在不毛之地上開荒,一處處簡陋的地窩子,一座座泥坯房的煙囪里,裊裊升起的是生命澎湃的堅韌歡歌,是一家老少放下坎土曼與鐮刀,洗去塵土與星月的一桌桌樸素飯食。
在那個物資與食物極其匱乏的年代,填飽肚子尤為重要。但是,鮮章平的父母卻搖身一變,成了生活的魔法師,總能將生活打點得活色生香,尤其是將每一頓來之不易的蔬菜或是野味,變戲法似的,為孩子們奉上一頓頓美食。
在鮮章平的筆下,父親作為下井挖煤的煤礦工人,從不虧待匱乏的生活,不虧待孩子們。他會將各種蔬菜,配以麻、辣、酸、香味料,制成家鄉(xiāng)川味美食,也可以為了一家人第二天不寒酸的下飯菜,在寒冷的雪夜,托舉馬勺沖洗清理羊雜。待掛起羊雜,又就著爐火正旺,用火鉗子燒羊蹄、羊頭,燎盡上面的羊毛,以備細水長流地烹制。等一切收拾妥當(dāng),父親又在寒冷的星月下,趕在去往煤礦的路上。
誘引味蕾的是美食,銜接親情的也是美食。鮮章平對每一次與家人體味親情的團聚時,都是通過做美食來呈現(xiàn)的。當(dāng)大哥大嫂露一手的拉條子,摔打在案板上啪啪嗪亮的聲響,鮮章平聽到的是生活的激情;當(dāng)舅哥在排堿渠挖來的水芹菜,在油煙的翻滾中噴香回蕩時,鮮章平聞到的是生活的豐美;與妻子共同悉聽父親做臘肉的手藝,傳承技藝時的溫馨場面,是對生活持有的感恩。從兒子成為女兒和兒子的父親,在女兒連連的贊美聲中,鮮章平將一幅歲月靜好的和諧畫面和對生命樸素的敬仰呈現(xiàn)給了我們。
可以說,鮮章平把對生活的過往和印記,以及對故鄉(xiāng)深厚的情懷,轉(zhuǎn)化進對一餐美食的品味與感念中。美食就是生活,生活就是美食。他筆下的美食穿腸過肚,樸素的人文情結(jié)昭然紙上。
在對青少年時代艱苦歲月的回望中,鮮章平的寫作使用了電影蒙太奇手法,令人印象深刻。
在《美味的兔子》一文中,我們可以看到那個追兔子的小小身影,貓腰躍過一個溝坎,又一個迅捷止步回身,再一個起跳猛撲。那一躍、一止、一轉(zhuǎn)一撲中,時間的跨度,就從夏季轉(zhuǎn)場到了白雪的冬天。從追兔子,到套兔子,再到為了抓到兔子,需要辨別狗爪、貓爪等各種動物的爪印中區(qū)分兔爪的精準,是他對生活和大自然細心的觀察。
他的筆觸,拙樸但不失豐富,就像戈壁雖然蕭索,但滿目皆是風(fēng)景,這使得作者在對故事的鋪展上,頗具看點和妙趣,更攜抒情與浪漫。想要逮住一只肥碩餐桌上的美味,作者又給我們描繪了一幅美好而又童趣十足的生活畫面。相信每一位看過文章的讀者,在看到抓野兔的情節(jié)時,內(nèi)心一定和我一樣,都是柔軟的懷念,因為那也是我們曾經(jīng)的童年生活。當(dāng)野兔的美味滿足胃腸之后,作者又回憶起與兒時玩伴的往事,其間最多的,還是對小兔寶寶的親昵。
鮮章平的味蕾,華麗而又挑剔,得虧于廣闊的大自然提供了豐富的美味品種,才滿足他的味蕾。在對美食的品鑒中,最動人的還是對親情的記憶。比如,父母為了孩子們能吃上原汁原味的農(nóng)家蔬菜,會專門在菜園子里種上毛白菜、生菜、黃瓜、棘椒、西紅柿、茄子、豆角等。又會安置起可以生蛋的家禽圈舍,這些點滴情深,令作者感動備至。哥哥姐姐們秉持了父母的美德,將薺菜、紫花苜蓿、馬齒莧等可以入胃的野菜覓回家中,由掌管灶間大廚的父母制作。家人的一系列操作,都是在炊煙——餐桌—團聚中完成了一次次親情的銜接。
盤踞在鮮章平心中的,不僅僅是吃飯團聚,還有盛秋來臨,翻菜地、采果子、儲冬菜、腌醬菜、做臘肉。一家人各司其職,將一個普通兵團人的農(nóng)家小院躍然紙上。
可以說,鮮章平筆下的每一個家人,他都讓他們再次穿梭生動起來,以此把情境拉回到過去,從而讓文字中的故事更能打動讀者。
故事樸素的表面,隱藏著鮮章平對家人、對生活、對過往的牽掛與回憶,也體現(xiàn)出,他對往昔生活的眷戀與感恩,同時,又向讀者詮釋著父輩對堅守兵團的忠貞與熱愛。
鮮章平是一個具有浪漫情懷的人,他邊走邊記,邊記邊感慨。在他的內(nèi)心深處,悵然地涌動著一股暖流,那就是:縱有一顆懷夢奔向遠方的心,等安靜下來,也不過是一間屋、一盞燈,燈下有妻兒相伴,明天有關(guān)懷囑托。當(dāng)有這一切時,世間所有的苦難都煙消云散。書中有一個描寫作者與妻子燈下腌制臘肉的情節(jié),畫面感尤為深刻。那些瑣碎的溫馨、操勞的美好都在夫妻共同的協(xié)作中,達到了家的港灣給予的安寧和動容。
從家庭的人間煙火中,鮮章平引領(lǐng)著我們走向外面的世界。
伊犁豐饒的物產(chǎn)催生出的三文魚躍出水面,迎著波光粼粼的水面飛翔,滿載漁獲的嘎斯車緩緩從遠方駛來。他兩鬢斑白,提醒著每一位讀者,兵團二代們已經(jīng)長大。孫輩的嬉笑玩鬧,又承載著第三代兵團人的笑靨如花走來,鮮章平用最樸素的故事與語言,將堅守與奉獻的兵團精神融入文字中,融進讀者的思考中。
美食的修行
任何一道能稱得上美食的制作,都是經(jīng)過了匠心打磨之后的時空凝聚。
鮮章平的胃,由美食的一根絲線牽引,由北向南,再由南回到最初打開味蕾的地方。這是時空上,作者為我們提供的評述依據(jù)。
一路走來,鮮章平從入他眼的美食開始,然后是搜美食、琢磨美食,最后,上升到考證所品嘗美食的淵源。他在滿足味蕾需求的同時,解決讀者對每一道美食文化上的人文訴求,這是他對美食和讀者的雙重敬重。
粉蒸肉、扣肉、夾沙肉、龍眼肉、重慶小面、抄手等大眾美食,是因為作者父親的拿手手藝,他不自覺地成為川菜的忠實追隨者。鮮章平最初了解的川菜,不過是花椒、辣椒兩種調(diào)料的粗淺認識,隨著對泡椒鳳爪、新疆大盤雞的各種制作方法和配料的偏愛,加上自身高超的廚藝,他開始探究起從美食口味的品鑒,到動手的實操……
僅出自他手的大盤雞制作方法,就繁復(fù)到“9”個步驟。對于其他的美食愛好者來說,只管吃,不管做,但鮮章平不是,他不僅要吃,還要品,還要學(xué)著做。了解了各地大盤雞做法之后,他躬身上灶臺,自己研究,反復(fù)炒制,最終成為一名新疆大盤雞地道的品鑒官。
不僅如此,鮮章平還從制作大盤雞的經(jīng)驗中抽絲剝繭,一一查證配料的歷史。例如,辣椒在絲綢之路上的食用;麻與辣在適應(yīng)北方濕寒氣候的同時,結(jié)合勞動人民御寒的需求,都一一做了考證。在考證大盤雞中主要的配料——土豆、蘿卜、皮帶面時,他又多方采集、反復(fù)對比,娓娓道來。而對新疆另一款傳統(tǒng)家常美食一—拌面的對比上,鮮章平無一不親身試驗,為更好地做出一盤可口的拌面,也是用盡了心思。
從喜好美食的表面,上升到美食的另一個時空維度,鮮章平不亞于一個孜孜以求的學(xué)者。去查詢相關(guān)資料,這是他與其他很多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美食家不同之處,體現(xiàn)了他在對待享用美食這件事上的專注和執(zhí)著,說明他也是一個堅守美食文化素養(yǎng)的人。他要將內(nèi)心難以忘懷的美食文化,與現(xiàn)實生活相結(jié)合,達到心靈與思想的統(tǒng)一。
鮮章平的細心觀察中,看到全羊宴從羊肉到羊雜需要分裝十六個瓷碗,又從《筵款豐饈依樣調(diào)鼎新錄》的查證中,了解到羊雜可有一百零八道美味的做法。凡此種種,讓鮮章平在品嘗全羊宴的過程中,體悟著屯墾戍邊時所付出的血淚艱辛。對羊雜美食了解得多了,他便深入蘆草溝羊雜一條街去采訪。每一個挖掘的背后,其實展示的是人們花在食物上的精力與投入。鮮章平品嘗美食的本身,其實是對生活的自身修行。
每一種美食的出現(xiàn),都有它宿命的起源,但絕不是終點,因為故事流傳的淵源大不相同。
手抓肉則要一套完整的流程,從宰殺一只羊開始,流程瑣碎,耗時之長,不是其他美食所能媲美的。在等待的過程中,牧民約食客前來,或嘮家常,或?qū)W燉法技藝。另外,鮮章平筆下的飲食寫作,既拉近了鄰里關(guān)系,又增加了團結(jié)之情。鮮章平的美食背后,是真實呈現(xiàn)的人間煙火。
追尋著作者對美食鍥而不舍的行跡,在我的眼中,仿佛看到了鮮章平看似無趣,勝似有趣的對美食的修行詮釋,最終落回到地面上。
青年艾尼瓦爾是一個賣野蘑菇的小伙子。作者路過他的蘑菇攤,買走了艾尼瓦爾所有的蘑菇。一則,他是對肯為生活吃苦的人的鼓勵;二則,蘑菇做出的各種美食,又引誘著他的味蕾。
從鮮章平對美食的修行中,我們可以看到,作者將美食相關(guān)方面的呈現(xiàn),概括為生活文化藝術(shù)的凝結(jié)。
以伊犁大名鼎鼎的俄羅斯列巴店為例,祖孫三代已將這門手藝傳承了半個世紀之久。手工的面食烤制,是一門手工技術(shù)活,但是,歷經(jīng)三代人,鮮章平著墨較多地將列巴店的歷史變遷寫了出來。鮮章平體味著他們靈魂交織的無助,同時,又為他們堅守發(fā)揚光大本地美食的多元心存感激。
鮮章平品味過的南北美食,數(shù)不勝數(shù)。對美食的愛與挑剔讓他發(fā)現(xiàn),所品味美食的缺陷中,總有那么多的溫情護他味蕾圓滿。例如,在上海旅游時,上海阿姨為他奉獻的老干媽,這一細節(jié),對在外旅游的人尤其珍貴。
再沿著作者的鄉(xiāng)愁走一走,就品出味道來了。在《粽子里的鄉(xiāng)情》里,鮮章平向我們展示了濃濃的鄉(xiāng)土情:發(fā)小花狗家的軟糯甜香的粽子;花狗的哥哥叫黃狗,花狗媽的干兒子叫小蛋蛋,小蛋蛋的哥哥叫大蛋蛋。這些鄉(xiāng)野小名,真是打動了我。我們從中是否會想到小時候,我們兒時玩伴里,那些小名里,哪一個不是土俗得冒著鄉(xiāng)野氣息?鮮章平在文字的記憶里,逆風(fēng)呼喊著他的玩伴,呼喊著在時光的流逝中,越來越遠的鄉(xiāng)愁和對父母的懷念,讀來令人潸然淚下。
不知讀者看到這一幕,是否如我一樣晞噓不已,傷懷備至。寫作的時候,作者遠離家鄉(xiāng),定居烏魯木齊,回想兒時的點滴過往,每一幕都不會落下母親的紅棗粽子,以致令他眼角濕潤,情難自禁。
外地的美食留不住一個旅人家鄉(xiāng)的胃。任何一種美食,在鮮章平眼中,都是歲月和人生的積淀。以前物資匱乏,甜食尤其珍貴,父親愛吃甜膩的糖糕,這既滿足味蕾,也增加消化時長。那時作者的父親起早貪黑地下煤礦,需要能量支撐體力。而當(dāng)父親年老后,換了假牙,吃甜膩的糖糕是味蕾的記憶,是對艱苦歲月的回望。父親去世后,鮮章平在祭拜父親時,總有一碟早起購買的熱乎乎的油糕。在火苗閃爍的跳躍中,父親品嘗到油糕了嗎?作者在文章中對父親的哀思,他的父親也一定收到了吧。
使命與大愛無疆
作為一個地道的兵團寫作者,身兼弘揚文化重任,鮮章平遇到數(shù)不勝數(shù)的感人故事。援疆絕對是貫穿兵團史濃墨重彩的一筆。從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的屯墾戍邊,到近年的建城戍邊,他在燈下翻閱典籍,記錄著眾多在援疆建設(shè)中,身先士卒、為使命奔赴的人們。
四師六十一團是蘋果的樂園,也是鮮章平小時候和小伙伴們偷蘋果的“好戰(zhàn)場”。
門派斯、斯特洛維、夏檸檬、秋檸檬、東檸檬、塔赫勒……這些極具風(fēng)情的名字,都是蘋果的品種,在鮮章平的文章中,他為了讓讀者一飽眼福,像一個滿腹經(jīng)綸、口才精湛的說評書老者,將讀者拉入他的故事當(dāng)中。
一九六五年,北京知青尤光華因為師長的一句“我們有這么好的土地,難道就種不出好蘋果嗎?”之后,尤光華一輩子撲在培育“紅星蘋果”上;上海知青陳順祥,從大會戰(zhàn)工地拖著疲憊的身軀回到連隊倉庫改造的集體宿舍還為工友們奉上香噴噴的“紅燒肉”;七十一團呂宴兵回到了當(dāng)年連隊的青紗帳,以有機糯玉米榛子帶領(lǐng)群眾走共同富裕道路;一位屯墾老兵懷抱一把稻禾,成就了六十八團“伊香大米”的軍墾使命;農(nóng)業(yè)技術(shù)員鄧世雄用一生心血,培育出867公斤高產(chǎn)的伊農(nóng)——61小麥新品種。父親“打月餅”的傳統(tǒng)手藝,和許許多多像鮮章平母親自制的玉米面“發(fā)糕”“攪團”“手搟面”“饅頭”一樣,無一不是從當(dāng)時環(huán)境里精心打磨出的美食,又無一不體現(xiàn)著眾多戈壁母親在屯墾戍邊中的奉獻精神。
寫至此,仿佛又重新賞讀了這本書一番,竟使我此刻內(nèi)心安寧、情緒美好。合上書頁,腦中還是作者書稿中散發(fā)出來的生活情境:精致飯蔬的噴香、濃烈親情的回望,以及大自然與人類的和諧共生。人間煙火,是個體生命前行的根本,是大地饋贈給各種生物以及人類的一切生活來源。鮮章平用平實、樸素的文字,以贊美和輕撫,以感動和疼痛,以銘記和詠頌,為我們展示了一個在他眼中勤懇、和善、友愛的真實生活。我想,這就是鮮章平寫作此書的初衷,也是他對自身生命歷程的點滴恩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