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年前,父親的枕邊總是擺放著《婚姻與家庭》雜志;如今,她也成了我的枕邊書。作為讀者,我和家人從這些雜志中汲取了經營家庭的智慧;作為作者,我渴望通過她,與更多人一同分享自己在家庭中的成長歷程。
與《婚姻與家庭》初相識,是在我的童年時代。因為父親喜歡閱讀,他的枕邊總放著一沓報紙雜志,其中就有《婚姻與家庭》。再次與這本雜志相遇時,我已經在學校工作了多年。以往總覺得圖書館是學生刷題的地方,從未想過踏入。直到一個炎熱的午后,同事提議“去圖書館吹空調歇會兒”,我才跟著走進了二樓的期刊區(qū)。
一排排木色書架上,一本封面印著相依母女的雜志赫然入目—《婚姻與家庭》。聞到清新的油墨香時,童年記憶突然翻涌:家附近的郵政報刊亭里,老板總把新雜志用鐵夾夾在木架上,父親每次經過都扯著嗓子問:“老板,最新的《婚姻與家庭》到了嗎?”買到雜志的父親總會心滿意足,我和姐姐則捧著少兒雜志蹦蹦跳跳。
回到家,房間里總響起沙沙的翻書聲。父親習慣靠在床頭,枕頭邊的書換了又換,唯有《婚姻與家庭》始終陪伴。這個曾被母親笑稱“甩手掌柜”的男人,正是通過閱讀一頁頁文字,慢慢變成會分擔家務、耐心陪娃的靠譜丈夫與父親。
每晚臨睡前,我和姐姐總能聽見父母臥室里傳來一陣陣低語—原來是他們正依偎在一起,分享剛讀完的《婚姻與家庭》里的故事呢。有時,我和姐姐會賴在父母床腳,作為這場“讀書會”的小聽眾……后來,隨著我們慢慢長大,回家的日子變得屈指可數(shù),而《婚姻與家庭》像一位沉默的老友,始終替我們陪伴在父母左右,見證著他們的煙火日常。
轉眼間,我也到了父親當年的年紀,成為兩個小孩的母親。想起父親對這本雜志愛不釋手的樣子,我也認真地翻閱了起來。原以為傳統(tǒng)紙媒內容比較老套,但手中的雜志很快就消除了我的刻板印象。2024年2月那期雜志中,有篇講爆火網(wǎng)絡的“學渣爸爸”的文章讓我深受觸動。說來慚愧,我雖刷到過短視頻,但并不了解故事的全貌。靜下心來認真閱讀后,我才知道這位爸爸看似輕飄飄的幾句喊話背后,藏著怎樣的心路歷程。原來《婚姻與家庭》非但不老套,反而以細膩的視角解讀時代熱點。4月刊《婚姻如養(yǎng)花,唯“用心”二字》里,魏梓老公的故事更讓我想起自己的先生—那個總把我高中作文片段掛在嘴邊、鼓勵我重拾寫作的人。
自那以后,圖書館成了我每日的“充電站”。我讀新刊、補過刊,讀到《如何讓父親參與育兒》時,會和先生討論如何讓他多陪孩子;看到《二胎家庭的情緒管理課》,又會對照著調整自己的教育方式。某天靈感突發(fā),我將和先生的故事寫成《重拾筆尖的婚姻:謝謝你記得我年少的夢》,試著投給雜志編輯安妮老師。沒想到很快就收到修改意見,文章見刊那天,先生比我還興奮,捧著雜志反復讀了好幾遍。
隨著文字陸續(xù)變成鉛字,《婚姻與家庭》也成了我床頭的???。每晚親子共讀時間,孩子們翻著繪本,我和先生各捧一本雜志,讀到“夫妻溝通黃金法則”或“孩子撒謊背后的心理需求”時,總會互相分享。有次父親來家里,一眼認出了這本“老相識”:“這不是我當年看的雜志嗎?”看著他摩挲封面的樣子,我立刻訂了全年刊—既能讓父親隨時閱讀,也免去了我“忍痛借刊”的糾結。
在快節(jié)奏的生活里,《婚姻與家庭》像一汪清泉,總能讓人心靜下來。它記錄著父親那代人在紙頁間探尋婚姻答案的身影,也見證著我在文字里重新發(fā)現(xiàn)愛的旅程。當女兒某天指著封面問“媽媽,這是什么書”時,我忽然意識到:這份跨越時光的閱讀陪伴,或許正悄悄在下一代心里種下關于“家”的溫暖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