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子把奶奶買的手表送人了
Q:16歲兒子以上學不帶手機不方便交流為由,讓奶奶給他買了一塊3000多元的電話手表。結果轉手就送給了他喜歡的女孩,還說只是借給她而已。我很生氣,該怎么辦呢?
A:這件事情凸顯出孩子的“三宗罪”:對奶奶的欺騙、對金錢的揮霍、對規(guī)則的破壞。但如果父母用老生常談的說教、懲罰甚至追回財物的方式處理,不僅收效甚微,還會激化矛盾。
16歲是建立深度同伴關系、體驗朦朧情感的向往期和敏感期。將價值不菲的手表借給心儀女孩,潛意識里是試圖用物質(zhì)作為敲門磚,來換取女孩的好感和依賴?!耙晕飩髑椤笔乔嗌倌甑某R?guī)操作,反映了他們對建立親密聯(lián)結的強烈渴望。
面對這種情況,該怎么做呢?
首先,打“共情”牌來破冰,比如“想幫助在意的人,這份心意可貴,給你點贊”,肯定其情感動機,讓孩子卸下心防。
其次,明確指出責任與界限,告訴孩子:幫助別人是美德,但前提是量力而行。用不屬于自己的、欺騙親人的方式去獲得資源來幫助別人,是極度不負責任的行為。而且貴重的物品,也會讓對方有壓力。
最后,和孩子討論如何擔責。引導他思考對奶奶的交代、對家庭規(guī)則的修復、對物品的處理(是否追回、如何追回或承擔后果),以及他是否需要承擔全部或部分費用,比如通過自己的儲蓄、做家務、減少非必要開支等方式償還奶奶。
這件事處理好了,反而對青春期孩子是一次“愛”的啟蒙教育,讓他明白真正的聯(lián)結是基于尊重、真誠和共同成長,而非單方面的物質(zhì)給予或討好。告訴孩子,真正的幫助很簡單,比如傾聽、陪伴和學習互助。
切記,如果孩子不想追回物品,那就尊重他的選擇,3000多元當作交了筆“認知稅”。父母的冷靜與智慧,贏回的將是一個更靠譜的少年。
女兒被曾經(jīng)的朋友特殊對待
Q:9歲女兒抱怨紀律委員專門針對她,別人遲到、上課講話都沒事兒,但如果是她,對方就會讓她站兩節(jié)課。紀律委員曾是女兒的朋友,她很傷心、失望,但又不讓我插手。我該做點兒什么呢?
A:心疼孩子受到的委屈,但依舊尊重了她不讓插手的意愿,可見家長是懂教育且深愛孩子的。其實,這次微小沖突,可能恰恰是孩子獨立面對人際關系世界的第一次試煉。
踏入小學的孩子們,開始涉足班干部這樣的“權力小王國”,拿到小權力的孩子,就好像是得到了新玩具,會忍不住試試其威力和邊界。社會學研究顯示,9~12歲兒童擔任管理角色時,約30%會經(jīng)歷短暫的“權力異化期”,如同捧著一顆酸葡萄,既得意又笨拙。那個曾經(jīng)的朋友,此刻可能處在沉醉于使用權力的“眩暈”狀態(tài),尚未學會如何正確使用,更別提對誰使用了。
讓人欣慰的是,被“管制”的孩子拒絕家長介入,自己勇敢面對,這說明她正在為構建自己的“社交免疫系統(tǒng)”而悄然蓄力。家長若強行干預,猶如撤去溫室的頂棚,反而讓含苞的花朵長不出結實的枝條。
所以,家長不妨成為孩子身后的“情緒加油站”,告訴她:“我們相信你會處理好,你需要時,爸媽就在你身后?!笨梢栽诤⒆拥臅锓湃搿扒榫w急救包”,如她愛吃的零食或?qū)懼皩氊?,媽媽懂你的難過”的小紙條。用甜蜜安撫與認知引導雙管齊下,溫柔地托舉孩子走出情緒的低谷。除此之外,告訴孩子,真正能震懾到別人的是讓自己強大。當她在別處收獲掌聲,這點兒人際關系摩擦帶來的陰霾就會煙消云散。
父母要相信那顆幼小心靈的韌性,相信哪怕我們只是靜默守望,孩子也能在跌跌撞撞中學會平衡,在委屈里長出鎧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