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東吳政權的締造者孫權,長眠于南京市明孝陵景區(qū)內(nèi)的梅花山上。南京之所以成為孫權的歸宿,因為它曾是吳國首都。
孫吳政權自創(chuàng)立之初,因統(tǒng)治、御敵的需要,曾不斷遷都,京(今江蘇鎮(zhèn)江市)、武昌(今湖北鄂州市)、公安(今湖北公安縣)、秣陵(今江蘇南京市)等地,都曾是孫權設立的軍政中心。那么,南京又是如何在一眾“競爭者”中勝出的呢?
山川形勢
在孫權遷都秣陵前,孫吳政權的都城在京城,即今天的鎮(zhèn)江。與鎮(zhèn)江市隔水相對的揚州,在三國時期為廣陵郡。廣陵在曹魏治下,意味著孫權的都城與魏國僅隔著一條長江。盡管孫氏曾在京城修筑了堅固城墻(如今鎮(zhèn)江市還有鐵甕城遺址留存),但它的地形條件還是比不過南京。
據(jù)《太平御覽》卷156引《吳錄》記載:“劉備曾使諸葛亮至京,因睹秣陵山阜,嘆曰:‘鐘山龍盤,石頭虎踞,此乃帝王之宅?!崩畎住队劳鯑|巡歌》曾云:“龍蟠虎踞帝王州,帝子金陵訪古丘?!苯衲暇┲鞒菂^(qū)內(nèi)有“龍蟠路”與“虎踞路”,即得名于此。烏龍?zhí)豆珗@與清涼山公園內(nèi),還有武侯駐馬坡遺址留存。盡管諸葛亮為南京增添了幾分底蘊,但這個故事的真實性還有待商榷?!度龂尽埨€傳》注引《江表傳》載:“后劉備之東,宿于秣陵,周觀地形,亦勸權都之。權曰:‘智者意同?!於佳?。”這里提到,勸說孫權遷都秣陵的人是劉備。那么,到底哪個說法更可靠呢?
從歷史的角度說,諸葛亮拜見孫權時,后者尚在柴桑(今江西九江市),并非在京城;反觀劉備,在赤壁之戰(zhàn)后確實曾前往京城拜謁孫權,途經(jīng)秣陵是完全有可能的,因此,這個人更可能是劉備?;蛟S是受民間小說、話本的影響,人們認為“神機妙算”的諸葛亮更適合做這件事。
不管是誰的主意,秣陵擁有的山川形勢是孫權定都于此的客觀原因??v覽南京市,它西、北兩邊有長江穿過,西、南兩邊有秦淮河,水路交通十分發(fā)達。加之四面環(huán)山,南有聚寶山,北有幕府山,東有氣勢雄渾的鐘山(紫金山),西有石頭城,可謂天然屏障。相較于沒有屏障又與揚州隔江對望的鎮(zhèn)江,南京給足了孫權安全感。因此,在劉備與老臣張纮的建議下,孫權于建安十六年(211年)將都城遷至秣陵,改其名為“建業(yè)”,取“建功立業(yè)”之意。
稱帝武昌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關羽進圍襄陽、樊城,水淹七軍,“威震華夏”。礙于關羽鋒芒畢露,孫權最終決定與曹操合作,夾攻關羽。于是,東吳大將呂蒙進軍南郡,配合陸遜截斷關羽退路,導致他敗走麥城,最終為孫權擒殺。南郡郡治原在江陵(今湖北荊州市),位于長江以北。孫權派人襲殺關羽后,為了加強對江陵南部的統(tǒng)治,同時又擔心劉備從長江上游的益州順流而下,便將治所暫時遷到公安,與江陵隔江而對。
及至劉備稱帝,調(diào)兵遣將,意欲東征,既為報關羽之仇,也想要重新奪回荊州。孫權收到消息后,迅速做出應對,“自公安都鄂,改名武昌,以武昌、下雉、尋陽、陽新、柴桑、沙羨六縣為武昌郡”。這一時期的局勢,與建安末年又不太一樣:曹操去世后,曹丕即位,旋即代漢稱帝。盡管孫權向曹丕稱臣,但他仍沒有把握安撫住曹丕,一旦后者趁劉備東征之際也來分一杯羹,后果將不堪設想。
因此,孫權又將都城遷往位于長江中游的鄂縣,以此協(xié)調(diào)長江中下游的戰(zhàn)局。江陵、濡須是防御魏國的重鎮(zhèn),夷陵、夷道則是扼守三峽東口的要地,亦是劉備東征的必經(jīng)之路,而鄂縣距離這幾個地方都不算遠。孫權將都城遷移至此,不僅便于他調(diào)動各地守軍,抵御來自北方的進攻,還能及時支援夷陵。為了表達自己的決心,孫權隨即將鄂縣改名為武昌,取“以武而昌”之意。
吳黃龍元年(229年),孫權稱帝,諸葛亮力排眾議,遣使慶賀,承認其皇帝身份,吳蜀兩國重新締結盟約。蜀漢威脅已解,孫權便不再需要居于長江中游的武昌協(xié)調(diào)戰(zhàn)局了。當年九月,孫權將都城重新遷回建業(yè)。不過,畢竟在武昌經(jīng)營了多年,加之此地便于吳國掌控荊州,所以他遷都后,仍留下了一批官員,命他們協(xié)助上大將軍陸遜、太子孫登、太常潘濬掌事。
金陵王氣
時間回到建安十六年(211年),大臣張纮勸說孫權遷都秣陵,曾提到它有兩個優(yōu)勢:一是地理優(yōu)勢,另一個與一則古老傳說相關?!拔羟厥蓟蕱|巡會稽,經(jīng)此縣,望氣者云:金陵地形有王者都邑之氣,故掘斷連岡,改名秣陵。今處所具存,地有其氣,天之所命,宜為都邑。”這是說金陵有王氣,是天命所歸之地,適合定都。
仔細想來,張纮的這番話很有可能被吳國史官改造了。因為在當時,孫權并不具備稱帝的條件和資本,他也不可能將自己的野心堂而皇之地說出。他遷都秣陵,只是出于現(xiàn)實的防守需要。
在更早的時候,這個傳說其實并沒有具體指向。據(jù)《史記·高祖本紀》記載:“秦始皇帝常曰‘東南有天子氣’,于是因東游以厭之。”漢代之所以流行這個說法,大概是因為劉邦在東南地區(qū)(芒碭山)發(fā)跡。此后,隨著讖緯神學的流行,“東南承運”的說法被越來越多的人接受。
“東南有天子氣”的說法,已經(jīng)流傳了上百年;而“天子氣落于金陵”的說法,卻是三國時期才出現(xiàn)的。顯然,東吳君臣為了宣傳孫權有資格承載“天命”,才會不遺余力地宣傳“金陵王氣”。據(jù)《北堂書鈔》卷135《胡綜別傳》記載,有人在金陵挖到了秦始皇命人埋下的寶物,被胡綜認出來歷。胡綜是孫權心腹,其家傳中記錄此事,說明以孫權為首的東吳上層的確在有意識地宣揚“金陵王氣”的說法。
孫權稱帝之際,民間亦不約而同地出現(xiàn)了這種論調(diào):“時童謠云:寧飲建業(yè)水,不食武昌魚。寧還建業(yè)死,不止武昌居?!蓖{就是兒童口耳相傳的歌謠,通過這種途徑,能將某件事迅速擴散到民間各地,并以“打預防針”的形式提高百姓對此事的接受度。接著,統(tǒng)治者會根據(jù)童謠出臺相應政策,以示其注重民間的聲音,以此凝聚人心。
孫權稱帝前后,武昌、建業(yè)等地有黃龍、鳳凰等瑞獸現(xiàn)世,這樣一來,就能表明孫權稱帝同時滿足了天時、地利與人和。孫權遷都建業(yè)后,“金陵王氣”的說法亦廣為后人所知。唐代詩人劉禹錫就曾用“金陵王氣黯然收”來形容吳國的滅亡。
編輯 許宵雪 185073547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