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在《道德經》中有一句話:“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惫?,自然不用解釋;“芻”,在甲骨文中,即手持斷草之形。因此,“芻狗”必然跟草有關。
《左傳》里有句很出名的話:“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币馑际菄业闹卮笫聞?,在于祭祀與戰(zhàn)爭。祭祀就會用到牲畜,普通老百姓祭祀會以狗為祭品。隨著社會風氣逐漸演變,人們漸漸不再用真的狗,而是用草扎一只“狗”來代替,也就是所謂的“芻狗”。
這看似樸拙的草狗,實則是凝聚著先民智慧的祭祀密碼。因為這些草狗的制作規(guī)則暗含陰陽五行:春祭用青草,象征東方木德;秋祭則用金黃的麥秸,代表西方金德。
在祭祀開始之前,大家對芻狗都很重視,碰都不敢隨便碰,可等到祭祀結束以后,大家就把芻狗扔下不管了。正因如此,“芻狗”后來用以比喻微賤無用的事物或言論。
孔子帶著弟子周游列國時,某日途經宋國,見一群孩童在路邊爭搶祭祀后被丟棄的芻狗。子路皺眉:“禮崩樂壞!祭祀之物豈能褻玩?”孔子卻笑著拾起一只殘破的草狗:“爾等可知,此物在《周禮》中曾披錦繡、受跪拜?”
孩童們圍坐聽講,孔子以草狗為喻:“禮器如芻狗,重其‘用’而非其‘形’。昔日周公制禮,為的是天地秩序,而非教人迷戀器物。”
后來莊子聽聞此事,受到啟發(fā),在《天運》中寫下了著名的“芻狗之喻”:“夫芻狗之未陳也,盛以篋衍,巾以文繡,尸祝齊戒以將之。及其已陳也,行者踐其首脊,蘇者取而爨之而已。”這段話的意思是說,“芻狗”扎成而未祭獻時,用竹箱子盛著,上面用有花紋的巾帛覆蓋著。等到祭獻以后,就廢棄了,走路的人就踐踏著它的頭和脊背,拾柴草的人就撿起它來燒火。
莊子筆下的“芻狗”,成為相對主義的注腳。在濮水邊垂釣的莊子認為,執(zhí)著于芻狗在祭祀前后的尊卑之別,就像儒者固守周禮般迂腐可笑。
北宋元豐年間,蘇軾被貶黃州。某日在集市遇老農叫賣舊芻狗:“祖?zhèn)骷榔?!商周古物!”蘇軾湊近細看,啞然失笑:“老丈,這明明是去年秋祭時用的麥秸狗?!币娎限r窘迫,他掏出剛燉好的肉:“我用肉換你的草狗可好?”后來,這只芻狗被他掛在書房,成了“萬物平等”的活教材。
清代《聊齋志異》的作者蒲松齡,年輕時夜宿破廟,忽聽一只被雨水泡爛的芻狗開口:“書生若肯將我晾干重修,必助你金榜題名!”蒲松齡卻搖頭:“我若為功名討好神靈,與那些用完芻狗即棄之人何異?”他將草狗埋入土中,大聲吟道:“塵歸塵,土歸土,方是自然?!?/p>
當夜,蒲松齡夢見老子撫須而笑:“孺子可教!”后來蒲松齡雖未中舉,卻借《聊齋志異》道盡人世冷暖,名傳后世。
(一 豪摘自微信公眾號“馬小馬的故事”,張伯陶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