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氣重容易傷脾
濕氣是傳統(tǒng)醫(yī)學理論中的種病理概念,有內(nèi)外之分。
外濕,主要是由氣候潮濕、淋雨涉水、居住環(huán)境潮濕等外部因素引起。
比如,梅雨季節(jié)空氣濕度大, 人體就容易受到外濕侵襲。
內(nèi)濕,大多由于臟腑功能失調(diào),尤其是脾的運化功能失常,導致水濕內(nèi)生。
例如,過食生冷、油膩等,都可能損傷脾胃,從而產(chǎn)生內(nèi)濕,中醫(yī)認為,脾胃是“后天之本”,并有“內(nèi)傷脾胃,百病由生”一說。這里的“脾胃”并非指現(xiàn)代解剖學中的淋巴器官脾,而是涵蓋多個系統(tǒng)的機能。
一旦脾胃運轉(zhuǎn)失常,糾正功能受損,病邪入侵,內(nèi)外受困,容易出現(xiàn)各種免疫性問題,如過敏性疾病、干燥綜合征、糖尿病等,也可能出現(xiàn)腹脹、腹痛、腹瀉、便秘、食欲不振等癥狀。
脾具有“土”的特性,土很容易吸水,所以濕氣進入體內(nèi)最容易傷脾。當脾胃虛弱,水液運化代謝失常時,容易生內(nèi)濕,而濕困脾、脾氣不奮,又加重了水濕的問題,形成惡性循環(huán)。
脾胃虛弱還有諸多成因,長期的勞累過度,無論是體力勞作還是腦力勞動,都會損耗人體正氣,累及脾胃。中醫(yī)講“勞則氣耗”,當脾胃之氣受損,其正常功能就會減弱。
濕氣重的人有5個表現(xiàn)
當濕氣入侵身體并扎根后,就會出現(xiàn)以下癥狀。
身體沉重、困倦乏力。濕氣重的人常常會覺得身體像被什么東西包裹著一樣,沉重無力,即使睡眠充足也會感到困倦
食欲不振、消化不良。濕氣困脾,會影響脾胃的運化功能,出現(xiàn)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腹脹等癥狀。
皮膚長痘、出油多。濕氣重的人,皮膚容易油膩、長痘、起濕疹,這是因為濕氣會影響皮膚的新陳代謝,導致毒素堆積。
大便黏膩、不成形。濕氣重的人,大便都很黏膩、不成形,容易粘在馬桶上,不易沖干凈。
舌苔厚膩。觀察舌苔是判斷濕氣的一個重要方法,濕氣重的人往往舌苔厚膩,顏色發(fā)白或發(fā)黃。
夏天做好4件事除濕
古話說:“千寒易除,一濕難去,濕性黏濁,如油入面?!币馑际钦f濕性重濁、黏滯,由濕熱造成的濕疹等病不易好。
由濕熱造成的疾病,需要通過清熱利濕來治療。生活中,大家可從以下幾方面來除濕
飲食除濕。一般來說,油膩、煎炸、辛辣的食物,以及膏粱厚味、黏滯肥膩之物,都屬于濕熱范疇,夏季不宜多吃。
如果無節(jié)制地胡吃海塞,腸胃內(nèi)的食物無法得到及時清理,就會出現(xiàn)口氣重、喉嚨痛等濕熱表現(xiàn)。
身體除濕。淋雨或出汗后要及時擦干,不要穿潮濕未干的衣服,不要猛吹空調(diào),以防外邪侵襲。
南方雨后常出現(xiàn)云山霧罩的天氣,此時應(yīng)減少戶外活動。出門記得帶傘,少穿拖鞋和洞洞鞋,避免涉水。
濕氣重的人大多因為飲食油膩、缺乏運動,常感身體沉重、四肢無力而不愿活動。運動可加速濕氣排出體外,跑步、健走、游泳、瑜伽等都是不錯的選擇。
運動要選在比較涼快的早晚時段,避免汗液流失過多造成津液虧耗。
家居環(huán)境除濕。如果房間里濕氣很重,要在相對干燥時及時開窗通風,下雨時緊閉門窗,打開除濕機或有除濕功能的空調(diào)。
南方人少用易吸潮的棉被和蕎麥枕,可選擇不吸濕、透氣好的絲綿被、記憶棉枕頭。有太陽時及時晾曬被子、枕頭等。
南方雨季,宜食用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可以吃一些清熱利濕的食物,比如綠豆、冬瓜、玉米、西瓜、薏米、赤小豆等。尤其推薦薏米紅豆湯,但不要加大米。
按揉養(yǎng)生穴位。位于腋窩的極泉穴,在腋窩頂點,腋動脈搏動處。建議每天按揉或撥動極泉穴2次,每次不少于36下。
位于小腿肚的承山穴,踞腳尖時,小腿后側(cè)肌肉隆起的尖角凹陷處就是承山穴??梢皇址鰤?,單腿站立,用另一條腿的腳面踢打承山穴,每次5~10分鐘。
位于膝窩的委中穴,在腿窩的中心點上,建議每次撥動或敲打委中穴不少于36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