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性格急躁的A型人格更容易患冠心?。繛槭裁从行┤祟l繁出現心慌、胸悶等癥狀,但心電圖、心臟超聲、CT冠狀動脈造影等檢查結果卻一切正常?這些現象似乎在告訴我們,心臟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供血器官,或許它還有一些我們沒有注意到的“情感世界”。
心臟,自胚胎第一次跳動起,便肩負起全身供血的重任,它被稱作人體的“發(fā)動機”,晝夜不停,默默承擔著生命的運轉,從不懈怠。盡管心臟的“耐勞性”不一般,但也需要我們用心呵護,畢竟“久行必蹶,久坐亦倦”,再堅韌的機器也會有疲憊之時。
疾病患者的常見現象之一。不良情緒還會導致自主神經功能紊亂,表現為心慌、胸悶、氣短、頭暈、頭痛、皮膚發(fā)麻、消化不良等癥狀;焦慮和抑郁則會使交感神經興奮,導致心率加快、心律不齊、呼吸急促、血壓升高、炎癥加劇、心肌缺血等表現。此外,心血管疾病患者在應對身體的疼痛、經濟負擔、疾病的恐懼和擔憂時,常伴隨焦慮與抑郁情緒,進而阻礙健康生活方式的保持,這不僅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質量,還可能通過改變神經遞質和激素的分泌,進一步影響心臟健康,從而形成惡性循環(huán),促進疾病的進一步發(fā)展。因此情緒管理在心臟健康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
心臟健康的“情緒密碼”
隨著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不良生活習慣如長期熬夜、吸煙、酗酒和高鹽高脂飲食等,逐步增加了心血管疾病的患病風險。這些行為會對心臟造成不可逆的損傷。據《中國健康生活方式預防心血管代謝疾病指南》指出,終生堅持健康生活方式是預防心血管代謝疾病的根本措施。然而,快節(jié)奏的現代生活帶來的不僅是生活習慣的改變,情緒壓力的累積,同樣影響著心臟健康。不良情緒和心血管疾病的發(fā)生密不可分,抑郁癥和焦慮癥已經被證明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驅動因素,影響其發(fā)生和預后。
影像學研究發(fā)現,當人體處于靜息狀態(tài)時,心臟的影像學檢查顯示正常;然而,當憤怒或激動等情緒發(fā)生時,心肌可能出現缺血等應激反應,使得心臟的血運和室壁運動發(fā)生改變。這種應激性缺血會破壞神經和心臟之間的連接,使心臟更加脆弱,從而容易誘發(fā)心血管相關疾病。精神應激誘發(fā)的心肌缺血是心血管
調節(jié)情緒,保護心臟健康
不良情緒應激易引發(fā)心臟損傷,積極采取相應的預防措施十分重要。減少情緒壓力是最關鍵的措施之一。有些人表面上看似不焦慮,但實際上是一種假象,這并不意味著內在的情緒調控系統(tǒng)正常運作。當表面看似冷靜平和,但內心依然掛念不止時,血壓可能會飆升,心跳加快,這可能提示存在潛在的內源性心肌缺血風險。因此,調節(jié)情緒的真正關鍵在于學會釋放負面情緒。
在日常生活中,調節(jié)情緒的有效方法包括呼吸訓練、肌肉放松、正念冥想等。呼吸訓練可以幫助我們放松身體,通過緩慢而深長的呼吸,幫助身體放松,減輕緊張和焦慮,每次深呼吸時,感受氣息在鼻腔、胸腔和腹部的流動,有助于穩(wěn)定情緒。放松訓練的直接目的是使肌肉放松,使整個機體活動水平降低,達到心理上的松弛,從而使機體保持內環(huán)境平衡與穩(wěn)定。正念冥想是將注意力集中在當前的感覺、想法和情緒上,不加評判地觀察它們,能使思維平靜,達到自我安撫的效果。這些方式都有助于減少交感神經系統(tǒng)的過度反應,從而保護心臟健康。
學會自查情緒
為幫助患者更好地管理情緒,《在心血管科就診患者的心理處方中國專家共識》建議從以下三個問題進行自查:是否存在持續(xù)的睡眠問題,且影響白天精神狀態(tài)或需要藥物干預?是否感到心煩意亂,對以前感興趣的事物喪失熱情?是否有明顯的身體不適,而多次檢查未發(fā)現問題?
如果以上問題中有兩個或更多回答為“是”,那么可能存在心理健康問題的風險,建議及時尋求心理支持治療。常見的“心理急救法”包括呼吸訓練、適量運動和正念冥想,能夠幫助患者恢復情緒平衡,減輕壓力,提高身心適應力。
積極心態(tài)是心臟最好的“守護者
《2023年中國心血管健康與疾病報告》特別提到,良好的情緒管理是防控心血管疾病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美國心臟病學會雜志》刊登的一項研究指出,心理健康和精神面貌與心臟病存在重要關聯,心態(tài)積極、有明確的生活目標者心臟病死亡風險比平均水平低約 38% 。精神狀態(tài)良好的人通常也擁有良好的社會關系和支持系統(tǒng),這些因素幫助他們更好地應對生活中的各種挑戰(zhàn),也有助于心臟健康。相反,長期的憤怒、焦慮和抑郁則會顯著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對于心血管疾病患者及高危人群而言,心理治療有助于提升心臟健康狀況。
情緒管理與心臟健康之間的關系是復雜而微妙的。負面情緒的持續(xù)存在不僅直接損害心臟的生理功能,還通過影響心理狀態(tài)和行為模式間接作用于心臟健康。因此,我們需要高度重視情緒管理的重要性,積極采取有效的策略來維護情緒的平衡和穩(wěn)定。除了情緒調節(jié),健康的生活方式同樣重要。良好的作息、均衡的飲食和適度的娛樂活動都能增強心臟的抗壓能力,降低患病風險。規(guī)律的作息、早睡早起有助于身體恢復;飲食方面,注重蔬菜和全谷物的攝入,控制高脂肪食物,補充足夠的維生素C和B族維生素,都對心臟有益;保持適度的社交和娛樂活動,也有助于釋放負面情緒,避免無謂的精神負擔,從而減輕心臟的負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