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項目:本文系2020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項目“中日傳統(tǒng)民間燈彩文化結(jié)構(gòu)比較研究”(20BH159)、2024科研啟動項目“日本祭祀中的燈光文化研究及啟示”(71524003)階段性成果。
燈彩又稱花燈,既是一種照明器具,又是傳統(tǒng)節(jié)日的應時之物。在日本,燈彩可分為提燈與燈籠兩大類。燈籠是在制作成各種形狀的木框周圍貼上紙,內(nèi)部以蠟燭點亮的燈具,提燈是以竹骨和紙制成的手持燈具。根植于“萬物有靈”的信仰體系,日本的節(jié)慶活動以祭典為核心,以“町”的形式進行山車巡游、藝能展示來取悅神祗[2,通過祭具與祭典活動,將自然崇拜、祖靈信仰轉(zhuǎn)化為凝聚地域認同的敬神娛神禮儀。燈彩作為祭具,其相關的祭禮可以理解為以提燈與燈籠為核心載體,形成“神域一俗界”的空間敘事體系。其中以睡魔祭為代表的燈籠祭是作為盂蘭盆節(jié)的祖靈送祭禮,提燈祭則是由即成品的提燈組合而成,是疫神驅(qū)邪的夏夜風俗。山車又稱彩車,是祭祀時經(jīng)過彩飾、可拉曳、可移動的臨時祭典展臺,被視為“移動式神座”[3]。白天以將神靈送到絢麗的山車上,晚上讓神靈寄附于提燈華麗的燈光送出街外,讓人們得到內(nèi)心的平安,從敬神到娛神,從迎神到送神的山車巡行是日本最具代表性的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之一。
一、風流的構(gòu)造
在日本,“風流”作為一種審美意識,有“讓人吃驚”“讓人開心”的語意,日本學者九鬼周造在《風流的構(gòu)造》一書中將“寂”與“華”、“嚴”與“笑”、“細”與“粗”三組對立關系圖式化,提出“風流”創(chuàng)造的審美意識的正八面體構(gòu)造[4。日本茶道的“佗寂”“優(yōu)美”“幽玄”等審美都涵蓋其內(nèi),如“宅寂”定位于“寂”“細”與中心點構(gòu)成的直角三角形內(nèi)[4。
二、“提燈風流”
提燈最早在平安時代寫成的《朝野群載》中就有記載,雛形可以追溯到室町時代,由中國戰(zhàn)國時代的青銅明燈經(jīng)過演變后傳到日本,到江戶中期經(jīng)過改良后變成了可折疊、易攜帶的照明器具[5,隨后又結(jié)合和紙染色、漆繪紋樣等獨特工藝衍生出祭禮提燈等細分類型作為儀式載體,成為連接現(xiàn)世與神靈的媒介。提燈山車是由提燈組合而成的提燈彩車,是承載宗族信仰、民俗儀式與空間美學的文化符號。除以提燈為主體的祭禮,如久喜提燈祭、秋田竿燈祭和二本松提燈祭之外,還指白日以山車·笠矛·屋臺等為主體的彩車(日文稱“山··屋臺行事”),夜晚掛上提燈變身夜間花車(日文稱“宵山”)的提燈山車。提燈山車以其迫人的氣勢、多姿的形態(tài)、以及豪勇的演出,被冠以“提燈風流”的美譽。與茶道的風流不同,提燈風流在九鬼周造風流的構(gòu)造中更多體現(xiàn)的是“華”“笑”“粗”的美學特征(如圖1)。其中提燈陳列化構(gòu)成的大型山車燈組給人帶來力量性和壓迫感,是“粗”的審美表現(xiàn);提燈山車中品類的加飾化,增加了“華”的審美價值;祭典的風流常通過爭奇斗艷的儀式讓先靈快樂、安慰,這種娛神性日本稱為“神賑”,表現(xiàn)出“笑”的審美體驗。三者共同構(gòu)成提燈風流在地化演繹,實現(xiàn)神圣性與世俗性的動態(tài)平衡。
三、提燈風流的美學特征
(一)燈彩風流的美學特征:大型
提燈山車以密集懸掛的大型提燈陣列展現(xiàn)了壓迫感的風流之美,這種巨大化特征是通過程式化和象征性的量化幾何形態(tài)疊構(gòu)而成,因此也體現(xiàn)了日本知性的審美意識。根據(jù)提燈山車兒何形態(tài),結(jié)合其所屬祭祀的分布,本文將提燈山車分為山形提燈臺、方(錐)形提燈山、半球形提燈船三大類。圖2標繪了日本具有代表性的提燈祭名及形態(tài)類型。
1.山形提燈臺
早期京都祇園前夜祭中傳承著的“十二燈”提燈臺,是以山形架構(gòu)而成的提燈臺樣式[4 (如圖3)。
現(xiàn)在京都祇園祭山矛(日語寫作“山”)前裝飾的駒形提燈也是多層串聯(lián)、兩邊傾斜的山形樣式,也有稱其為將棋的形狀的說法。象征城町文化的“十二張燈”以京都為核心向周邊地區(qū)傳播,到了大阪地區(qū)后,出現(xiàn)了大型燈組形態(tài)(日文稱為“大額”),現(xiàn)在還保留著的生根神社大額祭為代表。在四角的木框中央立起稱為“心棒”的主桿,架設的八根橫木,被稱為“八本”,用絹繩(日文稱為“絹房”)、捆繩組成山形木架,吊起代表古日本66州的66張?zhí)釤?。這種式樣是在“十二張燈”基礎上向四面增加數(shù)量的設計,被稱為“巨型十二張燈”(如圖3)?!笆垷簟睆木┒枷驏|演變成獨特的“祭車”設計。三重縣的桑名石取祭祭車上提燈按2、4、6個的數(shù)量分層懸掛在長竿上,形成三層山形燈組形態(tài)。由此,在山形十二張的樣式基礎上各町互相競演,發(fā)展成了豪華的提燈臺系列。同為三大提燈祭之一的秋田竿燈祭(東北地區(qū)代表性夏日祭典),其燈組亦以平面山形結(jié)構(gòu)為特征:長約8米的主竿上分層固定橫竹,自上而下共分九段一一頂端一段懸2盞提燈,第二段與第九段各懸4盞,第三至第八段每段懸6盞,總計46盞繪有城町紋樣的高懸提燈,整體呈現(xiàn)山形輪廓,以層疊燈影隱喻豐收的稻穗。與之燈組形態(tài)類似的還有鳥取縣的米子巨大祭,該祭典是以“大”的鳥曲縣方言“い”命名的夏日祭,其燈組形態(tài)又被稱為“萬燈”。
2.方(錐)形提燈山
日本傳統(tǒng)祭祀豐富多彩,祭祀主體常見有神轎、山車、屋臺、山矛、太鼓臺等。到了前夜祭把主體的帷幔卸下,掛上提燈就會變身為提燈山(日文稱“宵山”){。提燈山的形狀也隨著祭祀主體的形狀而有多種變化。方體的提燈山是最常見的宵山樣式,犬山祭、久喜提燈祭、射水曳山祭、岸和田地車祭的夜祭山車都呈現(xiàn)顯著的方體提燈山形態(tài)。犬山祭是日本愛知縣犬山市的祭典,山車呈獨特的三層結(jié)構(gòu),被稱為“犬山型”。底層是哨子所,最上層放置著機關裝置,而中間層被稱為“中山”,用于操作最上層的機關裝置[8。夜晚在三層結(jié)構(gòu)上掛滿365個提燈進行巡游,形成三層方體提燈山,提燈的數(shù)量是以一年為基本時間的數(shù)字,是作為祈求豐饒的祝愿而設計的。二本松提燈祭是以太鼓臺為中心的祭典活動,每臺太鼓臺層層圍繞約300盞提燈,形成方體的提燈山,每盞提燈上都寫著各自的町名,夜晚點亮這些提燈,可染紅夜空形成壯觀景象。提燈吊掛的基本構(gòu)架如圖2所示,中間一個長方形框架上掛4盞提燈,兩側(cè)的長方形框架各掛3盞提燈,以這樣4-3-3的提燈組為一邊,每層由4邊合圍成方形的40盞提燈的設計,共6層。由此,形成吊掛240盞提燈方體形狀,剩余60盞則放置在頂部,掛成山形平面的提燈臺。被稱為日本六大夜景遺產(chǎn)之一的北九州市戶畑祇園大山笠祭,白天是裝飾紅白旗幟和華麗刺繡的“幟山笠”,夜晚取下山笠的裝飾物,就變成重2.5噸、由12層309個提燈裝飾成錐體的燈光金字塔,被稱為“提燈大山笠”。
3.半球形提燈船
在與東相鄰的尾張地區(qū),有著獨特發(fā)展的提燈祭形態(tài),其核心是津島神社的天王祭。津島天王祭已有600年的歷史,是日本三大河流祭典之一,被稱為日本最豪華奪目的夏季祭典。白天的祭車是車樂船,到前夜祭變身為“提燈船”(又稱“卷蒿船”)。在船頂?shù)牡静萆?,?65盞提燈裝飾成半球狀,另外在高高的芯柱上掛上12盞提燈,以此分別象征1年與12月。類似地,須成祭也是半球形態(tài)的卷蒿船祭。另外,同在愛知縣的三好市八幡社祭則是把卷嵩船移用到陸地上的樣式。
(二)燈彩風流的美學特征:華麗
從實用工具到精神符號,提燈的演變折射出日本文化中光與影、生與死的深層意象。與絹布燈籠不同,傳統(tǒng)提燈以竹框和紙為燈罩(日文稱“火袋”)。和紙不僅有朦朧美感,而且兼顧透光的實用性。在紋樣上,提燈常常裝飾以日本傳統(tǒng)紋樣,如梅花、竹子、菊花等,蘊含著對自然的敬畏和對生命的熱愛。提燈的色彩也極具講究,常見的顏色中紅色象征著好運與幸福,而白色則傳達出純潔與寧靜。神社的御神燈常以朱漆與金前繪裝飾,祭祀中也常用紅色提燈烘托熱烈氣氛,而佛寺提燈則常見白色,多采用墨色與蓮花紋樣,形成差異化的視覺語言效果。提燈在神道祭祀與佛教儀式中的雙重應用,反映了日本“神佛習合”的宗教傳統(tǒng)。日本傳統(tǒng)祭典常見的提燈包括:涂有紅色或紅白色的“酸漿提燈”、弓形竹片支撐的手持式“弓張?zhí)釤簟?、棗形的大型“高張?zhí)釤簟薄⒂涡星傲袘覓斓摹暗跆釤簟?、筒型的“切長提燈”、小田原型的“看板提燈”、底部有長柄和底座的六邊形的“角燈籠”(又稱“雪洞”)等。
生根神社的巨型十二燈在紅色高張?zhí)釤艚M頂部掛上白色的氏神提燈,并在傘矛中追加了“額燈”(寫有寺社町名的長方體燈籠),這種增加品類使其異彩紛呈,變得華麗的裝飾性表現(xiàn)被稱為“加飾”。提燈風流還體現(xiàn)在山車中提燈品類組合的加飾性。秩父夜祭是每年12月初崎玉縣秩父神社舉辦的祭典,出陣的是兩臺立矛山車和四臺單層屋臺山車,變身宵山的提燈山車會在屋臺前插上兩盞大型的高張?zhí)釤?,屋臺下層及欄桿處圍上三層“雪洞”,屋檐處掛上紅色的棗型吊提燈;愛知縣犬山祭出陣的夜山車上除了球形吊提燈、高張?zhí)釤簟⒀┒粗?,在屋臺匾額處還加飾了看板額燈;津島天王祭宵祭的卷蒿船上以365盞半球體白色棗型弓張?zhí)釤?,頂部?2盞赤丸提燈柱是其特色,船檐還掛著絹布燈籠;城端曳山祭山車白天是雙層神像屋臺,宵宮時變身的提燈山車被稱為“山宿”,提燈種類包括有球型弓張?zhí)釤簟⒀┒?、高張?zhí)釤簟⑼残颓虚L提燈以及懸挑出去搖曳生姿的挑提燈 (如表1)。
(三)燈彩風流的美學特征:娛神
森田玲在《日本地車文化論》中提出日本祭祀具有兩面性,一面被稱為“神事”,是敬奉神靈的儀式,呈現(xiàn)肅穆的靜態(tài)場面;另一面被稱為“神賑行事”,是將神展示給民眾,娛樂神靈的儀式,呈現(xiàn)熱鬧的動態(tài)場面。晴空之夜的提燈山車巡行是燃燒熱情,吸引慰靈的“神賑行事”,各地的提燈山車通過喧鬧熱情的動態(tài)競演將娛神的祭禮推向高潮。
喧嘩祭以激烈的競演和熱鬧的氣氛而聞名,是日本祭典獨特的風景。參與者往往會在嘈雜的氛圍中進行推擠、拉扯,甚至是模擬打斗,這種活動象征著驅(qū)邪避災和祈求豐收。雖然看似混亂,但實際上這些活動都蘊含著豐富的文化意義和社區(qū)凝聚力。久喜提燈祭是舊久喜町鎮(zhèn)守的八云神社的祭禮,有著230多年的歷史和傳統(tǒng)。傳說起源于1783年淺間山的大噴火,當?shù)厥献訛榱讼捎谝陨錇槭椎南募咀魑锶珳缍鴰淼纳罾Э?、社會不安等問題,拖著祭禮用的山車祈求豐收。代表八個街道的八輛山車每輛四面都裝飾著四百多個提燈,其規(guī)模被稱為關東第一。祭祀中山車以雷霆之勢相互碰撞,互相競爭著各町內(nèi)的繁榮。秩父夜祭更是用力量感染神靈,重達10-20噸提燈山車,與神轎一起攀登陡坡,其場面可謂氣勢恢宏、震人心魄。雄壯有力的大鼓、笛子聲以及號子聲,把觀眾的情緒猛然推向頂點。二本松提燈祭展現(xiàn)豪勇的同時兼顧技巧。祭典共有7臺太鼓臺在鎮(zhèn)內(nèi)巡回,太鼓臺上沒有方向盤,所有的運行和轉(zhuǎn)向都完全依靠人力。用于提燈的蠟燭消耗量相當驚人,每臺太鼓臺在一個晚上要消耗超過1500支蠟燭。演出由被稱為“若連”的男性負責,他們有力并熟練地旋轉(zhuǎn)太鼓臺,用快速瀟灑的點燈技巧將祭典帶入高潮。秋田竿燈祭是日本東北六大祭之一,也是提燈祭中技巧表演的巔峰代表。其核心魅力在于將高12米,重達50公斤,掛滿46盞燈籠的巨型竿燈通過表演者驚人的身體控制力,使用額頭、肩部、腰部支撐和手掌托舉四大表演技法,實現(xiàn)光、竹、人的三位一體。戶畑祇園大山笠的演出精華被稱為“五段抬升”,展現(xiàn)的是一個接一個地正確組裝提燈架的技巧[10°]。表演者在臺座上組裝高4米的盤腿,在上面一口氣抬起高約3米的5層57盞提燈架,接著是第6層、第7層和依次組裝到第12層,完成高約10米、重2.5噸的提燈大山笠。與此類似的還有津島天王祭的插燈演出,提燈竹桿長約3米,表演者需要快速地把365盞點著蠟燭的提燈插到稻草上固定。提燈祭的動態(tài)演出,本質(zhì)是“將脆弱轉(zhuǎn)化為力量”,紙與竹制成的提燈,在人力與自然的共同作用下,成為撼動夜幕的磅礴存在。無論是點燈、碰撞或是組裝都展現(xiàn)了角力的豪勇,與染紅的夜空交織成神降的幻境(如圖4)。在送神后會提燈山車通過相互碰撞將燈破壞并送出到境外或流向水中。作為祭典的落幕,由狂熱到寂滅,這種短暫而強烈的美學,正是日本祭典文化的精髓所在。
四、結(jié)語
“提燈風流”作為日本燈彩藝術的祭禮展演,構(gòu)建出人神共在的動態(tài)美學場域,實現(xiàn)了”神域—俗界”的象征轉(zhuǎn)換,折射了日本近世民俗空間敘事與身體實踐的藝術特征。本文在九鬼周造風流的構(gòu)造思想基礎上,提出由“粗”“華”“笑”三個審美意識來定位“提燈風流”的構(gòu)造,其中“粗”表現(xiàn)為大型的美學特征,是基于提燈陣列型制展開的大型魄力造型,通過物理性膨脹隱喻神靈威儀;“華”表現(xiàn)為加飾的美學特征,在“宵山”上加飾的多元提燈,用異彩紛呈的華麗構(gòu)建神圣邊界;“笑”表現(xiàn)為娛神的美學特征,借由即興的動態(tài)儀式轉(zhuǎn)譯消解人神位階,以集體狂歡完成精神凈化。“提燈風流”構(gòu)筑的空間美學張力突破以“宅寂”“幽玄”為主體特征的日本美學認知,拓展了日本美學的闡釋維度,通過風情與共演的活態(tài)關聯(lián),為數(shù)字時代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的“可觸性傳承”提供跨文化啟示。
注釋:
① 山·銓·屋臺行事:日本的名為“山··屋臺行事”的33個祭日活動,入選為聯(lián)合國世界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是日本神道教祭祀演化出的裝飾精美的移動舞臺式的裝置及整個祭祀慶典的儀式?!吧健敝复罱ǔ缮綘畹难b飾物,放置不動的稱為“飾山”,扛在肩上的稱為“舁山”,裝在車上拉著走的稱為“電山”,統(tǒng)稱“山車”。屋臺指為表演歌舞伎等搭建的臨時舞臺,臺下裝有車輪;指山車上頂著裝飾長矛的祭物裝置。
參考文獻:
[1]符號中國編寫組.中國燈彩[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24:1.
[2]王瀟.祭祀與民藝——對日本民藝文化生態(tài)的思考[J].民藝,2020(3):125.
[3]龐娜.關于日本傳統(tǒng)祭祀中“山形彩車”史料考究——以愛知縣龜崎町的潮干祭為例[J].文化學刊,2017(8):44-45.
[4]大東俊一.九鬼周造における「風流」の構(gòu)造[].法政大學教養(yǎng)部紀要:人文科學編,2018,12(2):138.
[5]朱寧嘉.日本八女提燈的工藝美學研究[J].包裝工程,2019(40):303.
[6]折口信夫.たいかlt;の研究[C].東京:中央公論社,1995:230-231.
[7]植木行宣.山·銓·屋臺の祭り一風流の開花[M].東京:白水社,2001:314.
[8]森田玲.日本の祭と神販[M].東京:創(chuàng)元社,2015:73-74.
[9]森田玲.日本だり文化論[M].東京:創(chuàng)元社,2021:102.
[10]久保田裕道,日本の祭り解剖鑑[M].東京:工クスレ,2018:124.
作者簡介:
朱寧嘉,設計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設計文化研究。
王艷敏,設計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文創(chuàng)產(chǎn)品設計。
王以華,設計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工業(yè)設計。
實習編輯:張艷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