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數(shù)學作為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要傳授知識,更要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深度學習強調學生對知識的深度理解和靈活運用,在深度學習視域下探討解題思維的拓展策略,有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學生在數(shù)學學習中實現(xiàn)從知識到能力的轉化.
1構建數(shù)學模型,訓練解題思維
例1有兩輛汽車(一快一慢)負責把一批物品從甲地運往乙地.快車抵達乙地后,立即沿原來的路線返回,且在往返過程中速度大小不變.兩車與甲地間的距離 y(km) 和慢車行駛時長t(h)的函數(shù)關系如圖1.那么,兩車先后兩次相遇相隔的時間為
解析由圖,快車 慢車:
設快車行駛
兩車首次相遇,行駛 yh 再次相遇,那么 40×(x+2)=120x ,40×(2+y)+120y=240×2, 得 x=1,y=2.5 .因此,兩次相遇相隔的時間為 y-x=2.5-1= 1.5h ,故選(C).
點評本題通過圖象考查了一次函數(shù)模型的構建與應用,通過函數(shù)圖象獲取有關的信息是解題的關鍵.通過這種模型構建的訓練,學生熟練掌握一次函數(shù)模型及其圖象,為進一步深度學習夯實基礎.
2變式運用模型,促進深度學習
例2有一筆直路面上依次存在著A、B、C三地.小王從A地朝著C地跑步,與此同時,小李從B地向A地跑步,休息 1min 之后收到通知,要求他比小王早 1min 抵達C地.兩人在跑步過程中均保持勻速運動.如圖2是兩人距離A地的路程 s(m) 與小王的跑步時間 Ψt (min)之間的函數(shù)圖象.
(A)1h. (B)1.2h. (C)1.5h. (D)1.8h.
(1)a=- ,小李前往A地的速度是 ;(2)根據(jù)圖象,求出線段 FG 所對應的函數(shù)表達
式,并寫出自變量的取值范圍;(3)計算兩人距B地的路程相等的時間.解析(1)由于小李休息1分鐘,則 a=3-1=2 ,小李去A地的速度為 400÷2=200m/min (2)線段 FG 對應的函數(shù)表達式為 s=kt+
b(k≠0) :因為 F(3,0),G(7,1200) ,所以 ,解得
)所以線段 FG 對應的函數(shù)表達式為 s=300t-
900(3?t?7) (3)設線段 OH 對應的函數(shù)表達式為 s
=mt(k≠0) :因為 H(8,1200) ,所以 8m=1200 ,解得 m=150 所以線段 OH 對應的函數(shù)表達式為s
=150t(0?t?8) :① 當 0?t?2 時,200t=400-150t ,解得 1(20 ② 當 2 16,不合題意,舍去.③ 當 3 3或t=6.④ 當 t=8 時,兩人距B地的路程相等.綜上,兩人距B地路程相等的時間為
或
或 6min 或 8min
點評本例2考查的模型和例1相同,是例1的變式題,但在例2的第(3)問中,需要考慮很多種類型,運用了分類討論的思想來處理問題.層層深入,培養(yǎng)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促進深度學習.
3深度學習視域下解題思維的拓展策略
3.1一題多解,拓展思維廣度
在教學中,在有條件的情況下,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同一道題目嘗試多種解法.通過不同解法的比較和分析,學生能夠從多個角度理解問題,拓寬思維視野.例如,在幾何問題中,既可以運用幾何定理進行證明,也可以通過建立坐標系,利用代數(shù)方法求解.
3.2多題一解,提煉思維方法
許多數(shù)學問題雖然表面形式不同,但本質上解法相同.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這類問題進行歸納總結,提煉出通用的解題方法和思維模式.這樣,學生在遇到新問題時,就能夠迅速識別問題的本質,運用已掌握的方法解決問題.
3.3題目變式,深化思維深度
對題目進行變式是深化學生思維深度的有效方法.教師可以通過改變題目的條件、結論或情境,引導學生重新思考問題.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需要深人分析問題的變化,挖掘問題的本質,從而深化對知識的理解和運用.
4結語
在初中數(shù)學深度學習視域下,通過一題多解、多題一解、題目變式等策略拓展學生的解題思維,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數(shù)學素養(yǎng)、創(chuàng)新能力和應試能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注重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思考問題,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實現(xiàn)深度學習,為學生的未來發(fā)展奠定堅實的基礎.同時,在實際教學中,教師還可以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教學內容,不斷探索和創(chuàng)新解題思維拓展的方法和策略,以更好地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
參考文獻:
[1]邱宏毅.活用數(shù)學思想解題促進學生深度學習[J].數(shù)學學習與研究,2022(3):62-64.
[2」陳曦.初中數(shù)學解題思維障礙及其教學策略J].數(shù)理化解題研究,2024(35):20—22.
[3]余莉英.拓展·延伸·創(chuàng)新—初中數(shù)學解題教學中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培養(yǎng)[J].新課程導學,2023(10):95-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