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翻譯家米拉·艾哈邁德最近做了個夢,“我夢見魯迅先生要來我家喝早茶。我知道他很愛吃法式甜點,于是專門備好了法式松餅、豌豆泥、生菜、豆腐片和綠茶,魯迅先生驚喜得很。我們一邊享用早茶,一邊聊起文學。魯迅先生開玩笑說,我們應該一起請孔乙己先生吃個飯?!?/p>
米拉說, 多年前第一次讀完《狂人日記》,自己就成了魯迅先生的書迷,并立下一個宏偉目標:將《魯迅全集》翻譯成阿拉伯文。如今,她離理想越來越近。
小時候第一次看到中文時,米拉就渴望能讀懂這些美麗的文字。高中畢業(yè)后,在父親的引導下,她考入埃及艾因夏姆斯大學中文系。這所大學也是埃及最早設立中文系的高等學府。米拉用了近兩年時間,刻苦鍛煉中文語言能力,直到大三,她對中國文學的熱愛變得更加一發(fā)不可收?!拔易x大三時,印象最深刻的中文作品是老舍的《駱駝祥子》和《茶館》,以及女作家張潔的《愛是不能忘記的》?!?/p>
中國文學為米拉打開了觀望世界的嶄新窗口,“那時我如饑似渴地閱讀中國文學作品,巴不得所有的課都上中國文學課。中國文學對人類苦難的關注,也能在阿拉伯文化中找到共鳴。從那時起,我決定走上翻譯的道路,讓更多的埃及人能夠體驗中國文學的真善美。”
2006年,米拉從艾因夏姆斯大學畢業(yè),面對人生的十字路口,米拉決定隨心而行,做獨立翻譯家。2016年,米拉翻譯的阿拉伯文版魯迅作品集正式出版,隨之獲得讀者和學界的關注與好評。這部以魯迅的名篇《狂人日記》為題的作品集收錄9篇魯迅的雜文和小說,米拉成為第一位將《狂人日記》中文原文直接譯成阿拉伯語的翻譯家。
米拉說,《狂人日記》是她讀過的第一部魯迅作品,也是她翻譯生涯的“幸運符”,“《狂人日記》給我的震撼之處在于,‘狂人’恰恰是小說中最理智、最清醒的人。在我眼里,《吶喊》體現(xiàn)了魯迅作品的核心風格:為生活中的痛苦吶喊,為社會的進步吶喊,為那些被邊緣化、被壓迫的人吶喊?!濒斞傅摹皡群啊贝騽恿嗣桌?,也讓她下定將《魯迅全集》翻譯成阿拉伯文的決心。
作為一名譯者,米拉遵循嚴復提出的翻譯三原則:信、達、雅?!叭狈Ω星榈闹弊g,不啻于對原作者的背叛。”翻譯中國作家畢飛宇的作品《推拿》時,為了真正翻譯出書中視障人士的生活狀態(tài),米拉不僅閱讀大量有關視障人士的資料,還去細致地觀察身邊視障人士的生活狀態(tài),甚至一連幾天戴著盲鏡,試圖接近他們的內心世界。2017年,她翻譯的《推拿》阿拉伯語譯本獲得了埃及文學新聞報翻譯獎。
米拉目前還在緊鑼密鼓地翻譯魯迅作品,計劃出版四部魯迅作品譯文集。除此之外,她還希望有朝一日,自己能夠完成《紅樓夢》的阿拉伯語全譯本,“我希望能把更多中國文學作品翻譯成阿拉伯語,讓阿拉伯國家的讀者更全面地認識中國、了解中國”。(文/鄭敖天,摘自《環(huán)球人物》2025年第2期,本刊有刪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