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有四個年齡:自然年齡,按照出生日期計算的年齡;生理年齡,反映個體身體發(fā)育和衰老的實際狀況;心理年齡,是指依照個體心理活動的健全程度確定的個體年齡;社會年齡,則更多地關注個體在社會行為和職業(yè)發(fā)展上的成熟度。
仿此,我覺得身高也有“生理身高”與“社會身高”的不同考量和區(qū)分:生理身高,是一個人到了某年某月某日的實際身高;社會身高,則是人們對一個人,比如,對某個公眾人物,認知上是正面、陽光, 形象高大, 還是負面、低俗,形象卑污。
我的這一想法來自前幾天與一幫朋友一起到開封包公祠游覽時,導游告訴大家“ 包公的身高不足1.62米”。
無論是網上常見的包拯的身高1.65米左右,還是導游所介紹的“包公身高不足1.62米”,都承認一個真實的包公的身高——包公就像一個嘴唇寬厚、皮膚白凈,土生土長的中原地區(qū)的人。
那么,為何包拯長期以身材魁偉的黑臉形象展現(xiàn)在世人面前呢?答案和民間傳說的神化與戲曲藝術的臉譜化有關。
讓我們重溫歷史上的包公。包拯,字希仁,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東)人,北宋名臣。天圣五年(1027),包拯登進士第。嘉祐六年(1061),任樞密副使。因曾任天章閣待制、龍圖閣直學士,故世稱“包待制”“包龍圖”。
包拯廉潔公正,立朝剛毅,不附權貴,鐵面無私,且英明決斷,敢于替百姓申不平,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京師有“關節(jié)不到,有閻羅包老”之語。后世將他奉為神明崇拜,認為他是奎星轉世,也被稱為“包青天”。
黑色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具有獨特含義和魅力?!墩f文解字》有云:“黑,火所熏之色也。”而五行理論中,黑色為天玄,故在傳統(tǒng)文化中,黑色是莊重、肅穆的象征。由此可想而知,戲劇中將包拯變成黑臉,實為情有可原,“黑臉包公”更能在民間喚起人們情感上的同頻共振,和諧共鳴。
千年來,包公的形象已經深入人心,現(xiàn)代影視劇中“臉色黝黑、身材魁梧”,與包拯的性格人設,形成了良好的呼應和標配。
所以,一直以來,只要一提到包拯,人們第一時間便會想到包拯高大、英武的形象。至于包拯本人具體身高是多少,已經不太重要了。
與之相反,歷史上和現(xiàn)實生活中,那些不但不體恤民情,不關心群眾痛癢,反而利用身份、地位搞腐敗的家伙,人們恨之入骨,哪怕個頭超過1.8米,“形貌麗”,其社會身高也是低矮、卑污,形象丑陋、齷齪。
之妙//摘自2025年1月7日《聯(lián)誼報》,本刊有刪節(jié),李雅璋/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