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先生不會知道, 在他離開8 9年后,許多人的生活被學習、工作和刷短視頻占據(jù)了大部分時間,但他的作品比任何時候都傳播得更廣,堪稱當之無愧的文學頂流。在新媒體時代,我們是如何與魯迅相遇的?又如何運用新媒體對魯迅進行閱讀、傳播和重塑的?如何理解“魯迅熱”現(xiàn)象?
魯迅作為中國現(xiàn)代文學的經典作家,其“民族魂”的形象早已成為中國新文化的重要符號。在新媒體時代的語境下,魯迅逐漸從傳統(tǒng)“教材”走入“互聯(lián)網”,其作品與思想在新媒體平臺被重新激活,經典語錄常常出現(xiàn)在社交媒體中,筆下的人物形象也被搬到了社交平臺中。那么,我們應該如何看待新媒體語境下的“魯迅熱”呢?
首先,這種“魯迅熱”現(xiàn)象對于向大眾尤其是向青年人普及魯迅文學與思想具有積極意義。例如,B站曾將魯迅《野草》中的16篇散文詩改寫成了說唱音樂,用一種新潮的方式呼吁大家重新感受魯迅文字的力量;《吶喊》視頻也用說唱的形式表現(xiàn)出了魯迅在《吶喊·自序》中營造出的“鐵屋子”的形象,有助于年輕人關注魯迅的文學創(chuàng)作。
再比如,魯迅“金句”已成為社交軟件里的表情包,“橫眉冷對千夫指”“不在沉默中爆發(fā),就在沉默中滅亡”“從來如此,便對么”,這些表情包幽默地傳遞了魯迅思想中的犀利與尖銳,打破了學院與大眾的壁壘,降低了作品閱讀與文學接受的門檻,最大限度推動了魯迅及其周邊的普及化。
除肯定“魯迅熱”的積極意義外,我們對其也應持有一定程度的謹慎態(tài)度。雖然自媒體傳播者采取了不少更加新穎的方式傳播魯迅的生平及思想,但由于缺乏權威性與專業(yè)性,難免淺薄化、符號化、庸俗化、碎片化、娛樂化,甚至出現(xiàn)常識性錯誤。此外,新媒體時代下的社交軟件一般都具有“短平快”的傳播特點,可能導致信息缺乏嚴謹性和完整性,只是憑借新媒體軟件的部分快餐式解讀來認識魯迅,極有可能囫圇吞棗、食而不化。
作為中國的國民作家,魯迅的作品可謂經久不衰,常讀常新,新媒體時代出現(xiàn)的“魯迅熱”歸根到底在于其文學的魅力與價值,在于其思想對于我們民族的開導與啟迪。(文/張宇飛)
多年來,魯迅雖然始終是中小學語文教材中的常客與重點,但也因為考試變成學生懼怕的對象。然而,偏偏是“怕周樹人”的孩子長大后借助新媒體平臺與新技術手段,自我更新了他們的魯迅印象。橫眉冷眼的“魯迅先生”變成了親切好玩的“迅哥兒”,他們以新媒體的邏輯和力量,將魯迅打造成了“流量大咖”。
我并不認為將魯迅“玩”成網紅是一種不敬或褻瀆,相反,我覺得這是當代青年在以新的方式向魯迅致敬,邀請魯迅進入他們最熟識而樂居的虛擬空間,并且在事實上幫助魯迅重新擴大了社會影響力。
借助新媒體手段使魯迅與其作品好玩起來,并因此使其得以重返社會,無疑是一種賡續(xù)魯迅文學生命的創(chuàng)舉。這一創(chuàng)舉是如此之受歡迎,以致線上的“流量大潮”甚至帶來了線下的“經濟熱潮”,主打魯迅元素的文創(chuàng)產品如帆布包、鑰匙扣、手機殼、卡通玩偶等紛紛熱賣。
魯迅生前最重視青年問題,最喜歡與青年為友,最反對青年尋求導師,主張青年自己聯(lián)合起來去開辟新的生路。當代青年之舉無疑跨越時空而契合或響應了魯迅的倡導,因而是深得魯迅之精神,堪為魯迅之朋友的。在這一意義上,即使高估“新媒體魯迅”的價值,亦不為過。
有趣的是,越來越多的專家學者追蹤到青年們聚集的虛擬社區(qū)中來了。他們選擇入駐各類新媒體平臺,選擇以青年們喜聞樂見的方式和耳熟能詳?shù)脑捳Z與之交流。象牙塔里的導師搖身一變成了新媒體上的朋友,顯然有益于革新或豐富學問的傳承與推廣之道。不是導師引領了青年,倒是青年引領了導師,這是新媒體造就的值得稱頌的奇景,也是合乎魯迅期待的進化之路。
對于發(fā)生在新媒體上的“魯迅熱”現(xiàn)象,更加值得珍視的是,它所顯示的當代青年的主體性與創(chuàng)造力。魯迅所謂“將來必勝于過去”的希望正在于此。
(文/劉彬)
年初DeepSeek引發(fā)全民關注,我們仿佛進入了一個新紀元。那么,A I時代還需要文科嗎,還需要魯迅嗎?魯迅將會怎樣?
魯迅生前沒有留下任何音頻和視頻資料,然而A I視頻技術可以僅憑一張照片就讓魯迅“原地復活”,你可以看到魯迅的動作,聽到魯迅的聲音。魯迅在此變得輕盈可觸了。
但這實際上延續(xù)了社交媒體時代以來的趨勢,一種我稱之為“輕魯迅”的趨勢。自2009年微博上線,2014年微信推出,社交媒體上開始涌現(xiàn)眾多將魯迅描述為輕松活潑形象的文章,如寫魯迅吃柿霜糖吃到牙疼,寫魯迅愛看電影愛坐小汽車,寫魯迅愛好美術愛搞設計,多才多藝,魯迅是個吃貨/文藝青年/斜杠青年/北漂青年……進入短視頻時代,B站上魯迅成為頂流,魯迅不再是正襟危坐、怒目圓睜的斗士,一變而成為和藹可親、愛玩愛笑愛打鬧的年輕人親近的形象。
這首先當然是對于長久以來魯迅形象的豐富。一直以來,魯迅的簡介沿用這個定義:“魯迅是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文化新軍的旗手”“文化革命的主將”。在實際講授中,可能又偏重于革命家。而在課堂之外,在社交媒體上,年輕人得以發(fā)現(xiàn)別樣的魯迅。
年輕人看待魯迅的視角也發(fā)生了變化,魯迅不再是高高在上,不可企及的偶像,而是可以握手拍肩、平等對話的朋友。這一點倒更接近于魯迅在世時的狀態(tài)。那時候左聯(lián)內部年輕人就有不同的聲音,甚至平易地將魯迅稱為“老頭子”。
回到當代,這種將魯迅輕松活潑化的描述對于魯迅的接受自然是很有裨益,然而,當過于強調魯迅輕松的一面,我們或許有意無意地忽略了魯迅的另一面,即沉重的深具批判性的魯迅,后者才是魯迅的意義所在。我一直關注B站U P主“云社”,“云社”讓魯迅與周樹人說相聲,將魯迅的“輕”與“重”演繹得恰到好處??吹竭@樣的視頻,你又會覺得A I時代,魯迅還是光芒萬丈,魯迅仍將不朽。(文/黃海飛)
蘭侶仁//摘自2025年4月11日《文學報》,本刊有刪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