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洞大槐樹是國家5A級的旅游景點,具有很高的知名度。整個景區(qū)占地約10萬平方米,由“移民古跡區(qū)”、“祭祖活動區(qū)”、“民俗游覽區(qū)”、“汾河生態(tài)區(qū)”等四大主題版塊組成,共六十余處風(fēng)景文化景點,其中包括集釋、儒、道三教合一的觀光景點。去年盛夏,我隨妻一起去了山西洪洞大槐樹。在大景區(qū)逗留的8天,我們吃的是齋飯素食,住的是僧舍禪房,我們平生第一次享受了苦行僧那種清心寡欲、寂默恬淡的生活情趣。
來到大槐樹,首要做的第一件事便是祭祖?!皢栁易嫦葋砗翁??山西洪洞大槐樹”“祖先故居叫什么?古槐樹下老鸛窩”,這兩句名言金句早已深深植入百姓的心田。650年來,無論是達(dá)官顯貴、巨賈富商,還是黎民百姓、海外游子都會在每年的春節(jié)、清明、中元節(jié)、寒衣節(jié)等不同節(jié)日,從四面八方不約而同地前來尋根祭祖。這一盛世空前的大典活動迄今已舉辦了31屆。2008年6月,這一傳統(tǒng)習(xí)俗被列為國家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
為何要祭祖?《論語》中講:“慎終追遠(yuǎn)、民德歸厚?!边@是千百年來中華民族世世代代所傳承弘揚的一種仁愛、和諧、禮節(jié)、道義的精神理念。通過尋根祭祖,讓我們由衷養(yǎng)成一個厚道的心、孝順的心和感恩的心,自覺形成一種孝敬父母、忠于祖國的美德和情操。
到大槐樹的第二天一早,我與妻便拜謁了“祭祖堂”?!凹雷嫣谩弊背?,殿宇東西長110米,南北寬55米。整個大殿供奉著 1230位移民先祖的姓氏神位。它是全國最大的姓氏祠堂,是大槐樹移民后裔的家廟祖祠。從明朝朱元璋洪武二年至朱棣永樂的四十多年間,先后有18批數(shù)百萬民眾遷徙到全國的18個省份。六百多年前,正是從這棵枝繁葉茂的大槐樹下,將百萬移民源源不斷地輸送到全國各地……大槐樹啊,你見證了歷史的變遷!
游覽的最后一天,即八月廿八日,我又戀戀不舍地來到大槐樹下與她告別。當(dāng)我撫摸著一塊矗立的上面鐫刻著赤色的“大槐樹”字的巨石,與它合影留念時,心中涌起了滾滾熱浪,同時大腦中萌發(fā)了陣陣浮想……
1973 年的某一天,在祖母八十歲高齡時,曾給我講述了一段家族歷史的變遷。她說,我爺爺?shù)臓敔攣碜哉憬慕B興。常年奔走在京杭大運河之上,負(fù)責(zé)當(dāng)時清朝鹽商的販運、銷售。歷經(jīng)兩代,即到我爺爺這一輩,不知何故,竟將家眷遷徙到北方商鎮(zhèn)一一天津,從此便在這里安家落戶、扎下了根。
聽完奶奶的講述,我大吃一驚。我的祖籍并非是固定的天津。在我一生的簡歷中,我只把天津認(rèn)作故鄉(xiāng)。為了證實祖籍的問題,我問了父親,父親搖頭不知,同時又寫信給當(dāng)時在天津第一人民醫(yī)院工作的伯父。而伯父在回信中也只字未提祖籍一事。只是說,他的爺爺在清朝(不知什么年代)任過“把總”一職。這也是聽他的父親所說的(即我的爺爺) 。我努力認(rèn)真地查閱了“歷代紀(jì)元表”,我爺爺約出生于光緒十年,在我出生的前一年(即1945年)即已作古,祖孫從未謀面。至于爺爺?shù)臓敔攤鞯轿疫@兒已是第五代,被稱為高祖。據(jù)我推算,他大致生活在清代道光至咸豐年間,至于“把總”是干什么、做什么的?一般人根本無法考證。古代官職等級森嚴(yán)。七品才是一個縣官,而這位“把總”的高祖肯定是不入流的。所以我猜想:“把總”也就是一個監(jiān)工頭而已。
翹首望著大槐樹,我又聯(lián)想:我爺爺?shù)臓敔斏踔猎傧蚯巴迫倌曜笥遥欠窬褪橇倌昵皬拇蠡睒湎伦叱龅囊泼衲??很難說。因為時代在變遷、生活在動蕩、工作在流動。以我為例,5歲時,就跟隨父母從津、唐(山)來到山西三晉大地。父親在鐵路工務(wù)段工作,時任橋梁技術(shù)員,工作調(diào)動十分頻繁。八年間,先后輾轉(zhuǎn)于朔縣(即今朔州市)岱岳、柴溝堡、天鎮(zhèn)等地。1958年調(diào)至大同工務(wù)段,全家也隨之定居大同,迄今已有67個年頭。我的兒孫輩均生于斯、長于斯。我的祖母、父母先后都長眠于大同這塊風(fēng)水寶地。如今,我已進(jìn)入耄耋,再談?wù)摷炦€有意思、還有必要嗎?如果有人問:你的老家在哪里?我真不好回答。我早已把大同這片響亮而美麗的熱土視為可愛的故鄉(xiāng)!
入鄉(xiāng)隨俗、順其自然。安吾心處是吾家,吾安身處是吾鄉(xiāng)。我是炎黃子孫、軒轅后裔、華夏蒼生、中華兒女。我的血脈里流淌著中華民族的情愫,骨子里鐫刻著中華民族的烙印。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的神州大地處處是我的故鄉(xiāng)。
燈光漸暗,夜已至深。濃濃的家國情懷凝聚筆端:大槐樹下庇涼蔭,四海游子覓祖根。千山萬水赴一愿,祭祀祖先不忘本。六百年前情未泯,同是軒轅后繼人。復(fù)興中華展偉業(yè),不忘報國亦報民。
選自《美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