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日郊游,晚上住民宿,在散發(fā)著桐油清香的木屋里,沁人心脾的桐油香使我不由得想起兒時的故鄉(xiāng),想起那段快樂時光,想起關(guān)于油桐樹的故事。
故鄉(xiāng)在大山深處,十來棟木板屋散落在深藍深藍的林海里。勤勞善良的鄉(xiāng)親們住在木板房里,家具大多也是木制的。木板房和木制家具,鄉(xiāng)親們都會涂上桐油,起到防潮、防蛀作用,桐油散發(fā)的芬芳很是醉人。記憶中,除木板房和木制家具外,就是竹制用品,甚至斗笠也會涂上桐油。在沒有煤油燈的時候,桐油燈也用來照明。桐油還能做藥,用來消腫,防止破傷風。記得兒時,我們兄妹如有摔傷、燒傷、燙傷,母親就會用棉簽蘸上桐油,涂抹在傷口上面,其藥效很好,常常一個晚上就能消腫。
或許正是家家戶戶要用桐油的緣故,兒時的老家,鄉(xiāng)親們種了很多油桐樹,門前屋后、山坡溪邊,隨處可見。暮春時節(jié),漫山遍野怒放的桐花,使原本綠色的山巒,仿佛瞬間變色,一幅幅如白雪點綴山頭的壯麗景觀,美得讓人陶醉。記得兒時,我家房屋旁邊的山坡上就有很多油桐樹。每年桐花一開,我常和小伙伴們在樹下追逐打鬧、玩游戲,有時找塊剛剛長出嫩草的干凈草地躺下,一邊欣賞著林中美景,一邊看天空的白云從這峰飛向那峰。有時我們也爬到樹上,踩著高高的枝丫摘桐花。那種愉悅歡快的心情,現(xiàn)在仍讓我們不時回味。
較之桐花的美麗,對鄉(xiāng)親們來說,他們更看重的是成熟后的果實。桐花凋謝后,油桐樹上那一枚枚綠色的果子慢慢長大,密密麻麻,猶如繁星點點。長大后的果實把枝丫都壓彎了。桐子收獲的時候,鄉(xiāng)親們爬到樹上,將一顆顆摘下的桐子放進竹籃。那些夠不著也搖不下來的桐子則要用長竹竿敲打下來,打下的桐子從樹上落下,仿佛天上的星星墜下,有時驚得松鼠、野兔等小動物在叢林里閃電般出現(xiàn),轉(zhuǎn)眼又消失。收獲桐子時,大山里的歡聲笑語常常是此起彼伏,好像整個大山都是快樂的。
桐果皮跟核桃有點近似,不易剝開。一擔擔桐子挑回家后,鄉(xiāng)親們常常先將其堆放在一起,經(jīng)過一段時間,待到外殼腐爛脫落,才把里面的籽粒剝離出來,在曬谷坪里曬干,拿去榨油坊榨油,或賣到收購站,換錢添補家用。大山里有不少野油桐樹,兒時的我和小伙伴們常常相約去摘野桐子,摘回的野桐子常拿去收購站換錢。拿著換來的錢,我們?nèi)ド痰曩I喜歡的文具、糖果、小人書,因為是自己勞動換來的錢,這時即使多花了點,大人們一般也是不會責怪的。
油桐樹用處還有很多。比如桐葉,鄉(xiāng)親們常用來包粑,叫作“桐葉粑粑”,口感細嫩油滑清香。特別是玉米成熟時,家家戶戶會摘些嫩玉米用石磨碾成漿狀,然后用洗凈后的桐葉包著,放進蒸籠,用柴火蒸。蒸熟后,掀開蒸籠,嫩玉米和桐葉混合的香味迅速彌漫開來,直入心扉,讓人嘴饞得恨不得立即吃它幾個。記憶中,我家每次做桐葉玉米粑粑,母親總是要挑幾個最好的給爺爺奶奶送去,也會挑一些給院子里的老人小孩送去,然后一家人再津津有味地吃著剛剛出籠的桐葉玉米粑粑,那快樂勁兒,像過年似的。
我有很多年沒有吃桐葉玉米粑粑了,前不久母親打來電話,說待玉米成熟時,要為我做些桐葉玉米粑粑寄過來。掛了電話,遙遠的記憶像初融的春水,涌動著,奔流著。
選自《新民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