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后,啤酒廣場的宣傳海報開始出現(xiàn)在街頭,想起電影《長安三萬里》中主人公呼朋喚友、舉杯暢飲的情景,沉睡的記憶突然被喚醒,那些年與酒一起“瘋狂”的畫面又清晰呈現(xiàn)在眼前。
在我的心中,有了酒就成就了詩詞中的意境美。詩仙李白的“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是詩句,亦是一幅唯美的畫面;“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彰顯了飲酒者的狂放豪情;范仲淹感嘆“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蘇軾一首“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更是千古絕唱。二十年前,我正年輕,信奉著“酒品見人品”的酒桌文化,酒桌上來者不拒,這份豪爽贏得了圈內(nèi)“酒中君子”的美名。
在我的心中,有了酒就有了豐富的酒文化。將士出征的壯行酒,婚禮上新人的交杯酒,古代稱合巹酒等,都具有地域性和民族性,各具風情。
這些年,我走過了祖國的大山大川,同時領略了各地的飲酒風俗,印象最深的是苗族和蒙古族兩個少數(shù)民族的飲酒儀式感。同樣是苗族,貴州“高山流水”和廣西“三疊瀑”的酒文化,在名稱和盛裝器皿上不相同,形式上卻異曲同工。幾個少數(shù)民族姑娘各執(zhí)一個酒壇或大酒碗,酒壇里的酒水由高到低流入捧在客人嘴前的酒碗里,暢飲不絕;蒙古族人最是豪爽,迎接客人的下馬酒可以是小盞,亦可是大碗,碗中盛酒越多,說明客人越尊貴。在帳篷里,還要邊歌邊舞地奉上酒,喝到位的標準是醉酒倒了。
至于說到燕趙大地,劉伶醉、衡水老白干等品牌酒層出不窮,不同地域又有著獨具特色的酒文化。來到邯鄲,勸酒講究“倒一杯、端一杯、敬一杯”,酒桌上行酒令,主打一個氣氛熱烈;到了邢臺,能感受喝酒的“含蓄”,酒桌上隨意,酒后再邀“喝茶”,這“茶”其實也是酒,只不過從酒桌上的白酒換成了啤酒而已;而來到石家莊,藁城人喝白酒可排第一,二三兩的口杯擺上桌,盛滿酒,他們拿著煙盒橫躺、豎臥、直立倒三次,即“一橫一豎一直”,這三杯開場酒入口后,僅僅是開始,后面還有故事,仍然是主人帶頭“打圈”,不偏不倚讓人佩服;聽說過衡水人的“晨練”嗎?那些年大排檔盛行,晚宴后在大排檔喝啤酒,起早吃個地攤,在朋友的默許下,老板居然拿出幾個二兩瓶裝小口杯酒,朋友的原話是“茶越喝越淡,酒越飲越濃”,大概這就是燕趙兒女的熱情吧。
石家莊人喝啤酒,最早是用保溫桶從商店里灌裝按斤稱重的散啤酒;上大學時,同窗兩人大冬天對飲六瓶啤酒,至今想想喉頭都發(fā)緊;我成家之后,每年正月初二跟著妻子回娘家,會偶遇街上醉酒的男人……
總結(jié)自己的陳年“酒事”,概括兩句話,一句是“以酒會友”,那些年在酒場上交了一些朋友,遇到難事時,這些朋友都會無私給予幫助;一句是“為酒傷身”,年輕時豪情暢飲,容易貪杯醉酒,結(jié)果中年以后,身體開始頻頻亮起“警示燈”。所謂“酒逢知己千杯少”,在社交場合,觥籌交錯,可以烘托氣氛,但是飲酒,還是要掌握度與量,根據(jù)個人酒量和餐敘氛圍分清主次,做到飲酒不失態(tài)、不誤事,既是對他人的尊重,亦不失飲酒之趣。
選自《河北工人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