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華北地區(qū)最早點燃民眾抗日烽火的“布衣英雄”,他是熱河境內日本關東軍的“眼中釘”“肉中刺”……他就是在河北省興隆縣發(fā)起“黃花川農民抗日武裝起義”,組織“抗日救國軍”與日寇血戰(zhàn)達一年半之久,與吉鴻昌、瞿秋白、方志敏齊名的民族英雄——孫永勤。
興隆縣蘑菇峪鄉(xiāng)孫杖子村是孫永勤的家鄉(xiāng),距離興隆縣城兩個多小時車程。
英雄留下的痕跡已然難尋,只有老宅院中的一個大石碾盤被村民移到村中一片空地上保留下來,靜靜地見證時代變遷。
“ 據說當年起義時,40 歲的孫永勤就是站在這碾盤上喊出‘ 寧為抗日死,不當亡國奴’的口號的!”村民孫中彥回憶說。
午后的陽光穿過山谷,為山林撒上一抹金色,幽靜安詳。然而,1933 年3 月日軍侵占熱河,打碎了黃花川的平靜。
“ 一次,聽說日本人侵占朝鮮后,讓朝鮮人跪在馬下,日本人踩著上馬。我爺爺當時就流淚了,說日本人已到了咱們眼皮底下了,咱們要當亡國奴的話,肯定也是這種下場?!睂O永勤的孫輩孫團營說。
彼時,日偽為更進一步加強統治,推行“ 銃器回收”政策。孫永勤擔任本村自衛(wèi)團團總,有50 多支槍,但他堅決不交:“ 人是中國人,槍是中國槍,要我當漢奸,只能是妄想。”
正當孫永勤憂慮之際,中共京東特委派人化裝成“ 賣水鞋”的人在孫永勤家落腳,與孫永勤徹夜長談。談到共產黨、紅軍,談到開灤工人罷工,孫永勤激動得一夜沒合眼,“ 就像茫茫黑夜,眼前豁然開朗”。
孫永勤決心進行武裝反抗。1933 年12 月11 日,他聯絡承德縣路通溝趙家莊趙林、趙來等7 名農民兄弟,聚集團丁17 人,拉起一支農民抗日武裝—— 民眾軍。孫永勤為軍長,發(fā)動了著名的“ 黃花川農民抗日武裝起義”,打響了華北民眾抗日第一槍。
燕趙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孫永勤能在國民黨領導的長城抗戰(zhàn)失敗以后,帶領農民起義抗日,其膽識和勇氣值得稱頌。”河北省委黨史研究室副主任趙勝軍認為,從孫永勤身上,人們看到了中華民族救亡圖存的偉大精神。
興隆縣蘑菇峪鄉(xiāng)李杖子村在河道右邊的公路旁依山而建。趙連術是村里的村醫(yī),他的父親曾當過八路軍的辦事員,常給他講孫永勤的故事。
“ 孫永勤打仗厲害! 他們在對面山梁間和日本人打過,打死了十幾個日兵,也死了三四個民眾子(當地百姓對孫永勤隊伍的稱呼)?!壁w連術說。
青山處處埋忠骨,綠水幽幽慰英魂。青山綠水并沒有忘記曾經的英雄,孫永勤的傳奇故事仍在山區(qū)百姓中流傳。
“ 孫永勤槍法準,頭上頂洋錢,一槍一個?!睂O杖子村村委會委員張青山小時候常聽家里老人念叨孫永勤的槍法,“ 燕子過來,可以打下來?!?/p>
流傳最廣的還是日本關東軍送給孫永勤的“ 山耗子”綽號。曾經拍攝紀錄片《孫永勤》的河北電影制片廠導演翟麗芳拿出一張河北地圖,指著承唐交界、長城兩邊密密麻麻標注的紅圈,“ 這些都是有據可考的孫永勤和日軍交戰(zhàn)的地點,日軍從山這頭圍堵他,他從山那頭出來,總也堵不住,就像‘ 山耗子’一樣。”
讓日軍最早認識到這只神勇“ 山耗子”的,是孫永勤攻打半壁山警察署一役。
1934 年1 月31 日,孫永勤帶著16 人從黃花川出發(fā),經五指山后背,一宿急行軍,走小路直插半壁山,天沒亮就包圍了半壁山警察署。打到次日9 時許,戰(zhàn)斗異常激烈,因為警察署院墻又寬又高,敵人想憑著墻高院深死守。
孫永勤急中生智,命令戰(zhàn)士加強火力,牽制敵人,自己沖到院墻底下,把秫秸捆點上火,扔到房上頭,轉眼之間,偽警察署就燒落架了。兇猛的大火嚇壞了偽警察,有的把槍扔到井里逃跑,跑不了的全部舉手投降。
1934 年4 月,中共京東特委李葆華派委員王平陸與孫永勤聯系,向他宣傳中國共產黨的抗日主張,提出“ 團結一切抗日力量,與日寇血戰(zhàn)到底”的綱領。孫永勤積極接受了建議,將民眾軍改名為“ 抗日救國軍”。整編后的抗日救國軍分三路活動在長城內外,極大地鼓舞了淪陷區(qū)人民的抗日士氣,隊伍人數猛增至5000 多人,令日軍極為痛恨,稱其為“熱省治安之癌”。
從興隆縣高山深壑中走出,來到遵化市毛山腳下。眼前這一身翠染的毛山,在1935年5 月24 日卻血色如海。
對孫永勤恨之入骨的日本關東軍,調集熱河、喜峰口、潵河橋、建昌營、古北口、馬蘭峪、羅文峪、凌源等多地駐軍近萬人,會同戰(zhàn)區(qū)保安隊、遵化縣民團等,將抗日救國軍主力重重圍困于毛山之上。由于兵力、武器相差太遠,孫永勤及400 多名抗日救國軍官兵浴血奮戰(zhàn),最終壯烈犧牲。
“ 那場戰(zhàn)斗太慘烈了!”據毛山當地百姓回憶,戰(zhàn)后流水為之變藍(抗日救國軍軍服由蘆葦燒成灰后熬水染成),地上的血痂經太陽曝曬,翹起一指頭厚。
偽熱河公署曾多次用各種辦法招撫孫永勤,孫永勤的回答卻是:“ 中國人不缺鬼子的官做,不叫我抗日,那是妄想!”
一再被拒絕后,惱羞成怒的日軍于1935 年2 月開赴黃花川一帶瘋狂“圍剿”抗日救國軍。
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孫永勤率部有計劃突圍。4 月,他們轉戰(zhàn)到承德縣老梁山。這天夜晚,部隊被千余日偽軍包圍,激戰(zhàn)一晝夜,擊斃日偽軍幾十個。突圍過程中,孫永勤腿部不幸負重傷,抗日救國軍也傷亡很重。
之后,日偽當局步步緊逼,從西、北、東三面形成合圍態(tài)勢,使抗日救國軍本來就困難的生存環(huán)境變得更加惡化。
從馬蹄峪、洪山口長城進關后,轉至柴戶場、秋花峪以西,茅山溝東北一帶山地的孫永勤,面對包圍之勢,確定分兩路突圍。孫永勤率直屬隊,沿毛山南麓進發(fā),意欲奔片石峪,出馬蹄峪。
天亮時,日本兵包圍了毛山,一場血戰(zhàn)開始了。四面山頭都架了炮,炮彈雨點兒般投向毛山主峰。
經過幾個小時的激烈阻擊,救國軍的彈藥越來越少,而敵人火力越來越猛。據活下來的戰(zhàn)士回憶,當時激戰(zhàn)中的孫永勤強撐著站立起來說:“弟兄們,這是我們的最后一戰(zhàn),寧死也要跟小鬼子拼到底!”此時,敵人機槍兇猛地掃射過來,他身中數彈,壯烈犧牲。
歷史在這一刻濃縮凝結。據資料記載,孫永勤率領的抗日救國軍在對日作戰(zhàn)的一年半時間里,與日偽戰(zhàn)斗200 余次,攻克敵人據點100 余座,殲敵數千。
1935 年8 月1 日,中華蘇維埃中央政府和中共中央發(fā)表了著名的《為抗日救國告全體同胞書》(《八一宣言》),高度贊揚了11 位譽滿全國的民族英雄,孫永勤的名字赫然在列。
同樣的夏日煦暖,映照著不一樣的歷史塵煙。看著毛山腳下,村莊靜謐,炊煙裊裊,這一派安然似乎在告慰英雄: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
(摘自《河北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