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國在實施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在方法上存在著一定共性。由于歷史演進、文化傳承、社會體制等諸多因素的差異,各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理念、內容與方法層面均呈現(xiàn)鮮明的特色。本文聚焦中國與德國,系統(tǒng)梳理兩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流方法,并深入展開對比剖析,旨在批判性借鑒德國經驗,探尋契合我國國情與教育需求的優(yōu)化路徑,為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注入新的活力,提供切實可行的參考與啟示。
中德兩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指教育者為了實現(xiàn)某種目標,在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過程中采用的一系列途徑與方法。中國和德國在長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總結了許多方法,各有其特點。
中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法:理論指導教育法。當前全國各高校主要開設《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及《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四門思想政治理論必修課。課程主要以理想信念教育為核心,深入講解馬克思主義理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等內容,強化學生的思想道德建設,使他們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思想疏導教育法主要強調廣開言路、集思廣益,通過疏通和引導兩個核心環(huán)節(jié),學生能夠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情感和想法,以減輕心理壓力,并在此基礎上積極引導學生分析問題并探索解決方案。中國高校通過各種形式的主題討論、研討會等活動,為學生提供一個開放、包容的環(huán)境,他們能夠自由地分享自己的見解和觀點,增進彼此之間的理解和尊重。
社會實踐教育法是一種借助社會實踐活動來實施教育的方式。在我國高等教育體系中,高校充分認識到社會實踐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注重引導學生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引導學生將所學的知識運用于服務社會的具體行動中,使大學生能夠深人了解國家的發(fā)展歷程、國情民情,從而在內心深處鑄牢愛國情懷,增強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感。
德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法:滲透教育法,這種方法是指教育者將知識以一種潛移默化的方式,傳遞給全體受教育者,以達到更好的教育效果。德國高校雖不設立專門的思想政治教育課程,但會巧妙地將思想品德教育融入其他科目與專業(yè)課程之中,通過滲透的方式實現(xiàn)教育目標。以實現(xiàn)對學生民主、自由價值觀的培養(yǎng)。此外,德國高校還充分利用宗教教育的資源,為沒有宗教信仰的學生提供中立且多元的倫理課程,旨在探索多元文化、人生價值等哲學倫理議題。
咨詢輔導法是由具有從業(yè)資格的教育者,通過口頭或書面等形式,與來訪者進行溝通,用專業(yè)理論與知識對其在思想、心理和行為方面進行指導和啟發(fā)。德國的大學普遍設立了專業(yè)化程度頗高的心理咨詢部門,配備心理咨詢師團隊,依托豐富多元的形式介入學生成長過程,為大學生提供輔導,使其在生活、工作、學習和就業(yè)等方面遇到的焦慮、思想困惑等問題得到有效的幫助。
實踐鍛煉法。德國高校在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時,將其與學生的日常生活實踐緊密結合,積極鼓勵大學生投身于課外實踐活動,并組織學生參觀戰(zhàn)爭遺址、參與志愿服務和公益活動等,使其深刻認識到所學專業(yè)的社會責任,同時在實踐中鍛煉動手、思考能力和基本的社會生活技能,學習自我教育與自我管理。
中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比較
中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上的相同之處。無論是德國還是中國,都十分重視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都是結合自身的實踐,對其方法進行了多方面的探索與總結。兩國教育方法共同點主要表現(xiàn)在:第一,重視理論教育法。中國高校專門設立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直擊理論要點對學生開展系統(tǒng)教育。德國高校雖未單設此類課程,卻將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巧妙滲透于廣泛學科教育里,各學科教學注重融人相關理論知識,促使學生收獲知識與思想的雙重培育。第二,對咨詢輔導法的重視程度較高。德國大多數(shù)大學都建立了相應的心理輔導機構,配備了專門的教師,我國各大高校也逐步建立和完善了心理咨詢室,積極對學生進行心理測評。第三,兩國都非常重視學生的道德認識、情感和道德意志的培養(yǎng),注重提高學生的社會實踐水平。德國的學校通常會組織學生參觀歷史古跡、博物館等各種活動場所,并參與各種社會實踐活動和各種志愿活動,如今我國高校也注意通過實踐鍛煉來加強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中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上的不同之處。雖然中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有許多相似之處,但也存在著許多不同之處,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思想政治教育主導方法上的差異。德國的大學并未設立專門的思想政治理論課,而是將思想政治教育的元素融入每一門課程的教學之中,通過教學過程的各個環(huán)節(jié)進行潛移默化的滲透,以此來實現(xiàn)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同時,社會實踐和社會活動的熏陶和感染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法,學校組織學生前往各類博物館以及歷史古跡參觀游覽,讓同學們于潛移默化之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洗禮,深化對民族精神、歷史傳承的認知。此外,德國還以宗教為載體,向整個社會開展思想政治工作,宗教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而我國作為社會主義國家,主要接受馬克思主義教育,其科學世界觀與宗教世界觀存在根本差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采用比較正面的、直接的說理引導方法,課堂是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陣地。
心理咨詢中的價值取向差異。作為一種源于歐美的特殊文化,心理咨詢是一種以價值中性為中心,運用某種技巧和手段,對當事人實施心理輔導的一種方式。心理咨詢師幫助大學生克服輕度心理障礙,糾正不合理的認知模式和非邏輯思維,疏導大學生因生活中的瑣事、重大事件而產生的心理障礙,使其擺脫困境。德國的心理咨詢采用了西方的方法,在對學生進行心理疏導的時候,嚴格遵循價值中立的原則,不會對當事人進行任何價值觀的指導和勸告;而中國高校的心理咨詢服務往往融人了具有中國特色的價值取向,這與德國心理咨詢在價值觀導向上存在顯著的差異。此外,德國大學生在遇到心理問題后會積極求助于咨詢師,中國大學生則更多的是被動地獲取相關幫助。
勞動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應用差異。勞動是實踐鍛煉的一種方式,德國無論是家庭還是學校,都十分注重勞動教育。根據(jù)德國的法律,每個年齡段的子女都要為家里做相應的工作,大學將勞動作為一項重要的考核標準,要求學生必須參與一定量的體力勞動,并完成規(guī)定的社會服務時長。相比之下,盡管近些年來中國的勞動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得到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但是在實際生活中,許多家長出于疼愛孩子或擔心影響學業(yè)等原因,很少讓孩子參與家務勞動,導致孩子們缺乏基本的勞動技能和勞動習慣。部分高校在勞動教育課程設置和實踐活動安排上也存在不足,使得學生們難以通過實踐活動來深
化對勞動的理解和認識。
對中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啟示
德國教育模式為中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寶貴的啟示。中國高校應結合自身實際,借鑒德國教育的有益經驗,不斷創(chuàng)新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體系。
加強其他學科滲透教育方法的應用。當前,我國思想政治教育與其他學科的融合性不強,各學科間的關系不是很密切,對此,我們可以借鑒德國的間接滲透式教學法,將思想政治教育的精髓融人每一門課程的教學內容之中,確保學生在全方位的學習過程中都能接觸到思想政治教育,從而更有效地引導學生,在不知不覺間提升其思想道德品質和社會責任感。
推動社會力量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發(fā)掘。我們既要依靠各級政府和奮戰(zhàn)在一線的思想政治工作者,也要借助整個社會的力量,充分動員社會各界的力量,共同營造一個正面的、健康的社會氛圍,同時借鑒德國滲透式的教學方式,加強滲透效果,擴大輻射范圍,讓學生們在校園內外健康的氛圍中得到心靈的洗禮和道德的熏陶,潛移默化地提升他們的思想道德水平。
借鑒德國家庭教育的模式。如今,中國的家庭教育仍存在著一些問題,家長們過度重視學業(yè)水平的提升,而忽略了學生其他能力的培養(yǎng),這種溺愛在一定程度上會使孩子的各種能力不健全、社會責任感缺失。同時,有些家長的教育與學校相關教育背道而馳,無形之中削弱了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力量。我們應學習德國家庭教育模式,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從而影響其家庭教育,在日常生活中,鍛煉自己的獨立自主能力,從而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使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形成合力,最大程度
發(fā)揮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重視勞動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當前我國已逐漸加強了對勞動教育的重視程度,許多高校紛紛開設勞動教育相關課程。我們可以從德國勞動教育的成功實踐中汲取靈感,在學校,增加對學生參與社會勞動實踐的要求,積極創(chuàng)造更多可行的勞動環(huán)境,為學生提供豐富多樣的機會,讓他們親身投人到實際的勞動鍛煉中;在家里,家長轉變觀念,鼓勵孩子在學習之余,積極參與到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中來。這樣的安排,不僅能夠培養(yǎng)孩子的自理能力和責任感,還能讓他們在溫馨的家庭氛圍中體驗到勞動的樂趣和成就感,進而促進心靈的成長與升華。
謹慎利用宗教中的有益成分。我國致力于尊重并保障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對宗教保持中立態(tài)度,既不倡導也不反對,而是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協(xié)調。我們可以參考德國的教育模式,在學校課程中納入宗教知識的介紹,幫助學生全面了解宗教,形成對宗教的正確認知,這樣的教育能夠使學生具備辨別宗教中積極元素與潛在風險的能力,避免盲目追隨或誤入歧途。
雖然中德兩國在歷史文化、社會體制及意識形態(tài)上存在顯著差異,但兩國高校均深刻認識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義。在我國,大學生肩負著國家與民族的未來,對他們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我們有必要對中國和德國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進行比較,客觀全面地對其進行分析,取其精華,棄其糟粕,通過積極的學習與借鑒,將德國思想政治教育的有益經驗應用于我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進而推動我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不斷發(fā)展和提升。
(作者單位:長春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