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意是一種古老的中國哲學觀念,強調活在當下,專注于當前的狀態(tài),追求內心的寧靜,關注身體與自然界的和諧關系。其核心旨在追求內心的平和與自由,透過自我探索和理解,達到對生命深層的領悟。明代畫家丁云鵬擅畫道釋人物,其作品清澈悠遠、充滿寧靜和虔誠,因其獨特的藝術風格和深刻的禪意內涵,成為中國繪畫史上的經典之作。
道釋畫是中國繪畫藝術的一種獨特表現形式,它不僅是畫家借助畫面闡釋哲學思想的實踐,也是人們在復雜紛繁的世界中尋求心靈平靜的依托和想象。道釋畫往往鐫刻著深厚的內涵一一禪意。
禪意的廣博深邃實在是文字所難以涵蓋和窮盡的。在某種層面上,我們可以以禪的方式去領悟和感受周遭萬物。禪,實際上是內心智慧的一種存在,它能直抵內心深處,深人事物的核心,使我們對社會事物有更深層次的領悟和把握。禪要求我們保持“靜”,靜觀思緒,專注進取;禪要求我們擁有“定”的心境,守住初心,懷有忠厚之情;禪是一種“頓悟”的思維方式,是直覺的思維,要求我們探索人生真諦,達到新的境界。
道釋人物畫,是指以道教和佛教人物為題材的繪畫作品。其中道教人物著重表現神仙、道士、道、仙女等形象,佛教人物則表現佛陀、菩薩、羅漢等形象。這些畫作不僅是宗教文化的重要載體,也是藝術創(chuàng)作的重要手段。其畫風以夸張奇幻的造型呈現,融合了晉唐五代的傳統(tǒng)和民間藝術,以表達道教和佛教的教義和信仰,以達美術教化之功用。
丁云鵬的道釋人物畫不僅僅是他個人藝術成就的體現,更是他對道教和佛教精神的深刻理解和展示。他的作品以獨特的藝術風格,生動地表現了道教和佛教的精妙內涵,展示了藝術與生活之間緊密的聯系,讓我們深切感受到禪意之美。
丁云鵬人物及其藝術特色概況
丁云鵬(1547年—1628年),字南羽,號圣華居士,出生于安徽休寧,以畫聞名,擅長人物、佛像、山水和花卉等多種題材。他的畫作初看顯得樸拙,然而深入品味后,才能領略到其深厚的學識和古樸的筆墨風格。
徽州以雕版和制墨著稱,丁云鵬亦擅長于此,且積極投身于版畫與墨譜繪稿,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新安木刻畫的發(fā)展。他曾供奉于宮廷長達十余年,與著名藝術家董其昌、詹景鳳等交往密切,董其昌贊其“三百年間無此作手”,還為他刻制了印章,印章刻“毫生館”三字。
年輕時,丁云鵬隨父親行醫(yī)游歷徽州,接觸了當地富商的書畫收藏,這拓寬了他的藝術視野,也激發(fā)了他對繪畫的興趣。他憑著自發(fā)的熱情開始繪畫,尤擅以生動的筆法描繪人物,贏得了鄉(xiāng)里的贊譽。成年后,他拜詹景鳳為師,在繪畫上取得了更進一步的成就。晚年回到安徽,他專注于繪制圖書版畫,后來游歷長江兩岸,包括南京和揚州等地,最后定居在蘇州城外的虎丘山寺,直至去世。
《書畫旨》中詳細記述了丁云鵬的藝術發(fā)展:年幼時,他勤學苦練山水、人馬和花鳥畫,盡管作品精致,卻未能形成自己的獨特風格。直到中年時期,他開始聽從詹金鳳的教導,逐漸領悟到只有汲取古人技藝和風格,方能創(chuàng)作出深邃內涵的作品。他的人物畫法借鑒自錢舜舉,色彩鮮艷的花鳥則師法黃筌,山水青綠則受趙松雪和文征仲影響,而淺絳技法則向王叔明、黃子久和吳仲圭學習,逐漸形成的獨特風格足以被世人稱道,展示了深厚的匠心。
丁云鵬的作品多樣且技法嫻熟,特別在人物畫方面,刻畫精細生動,具有高古文雅之境。無論是高僧還是道士,在他的筆下都栩栩如生,透露出深邃之意。他受刻版刀法的啟發(fā),筆下線條硬朗深沉,為人物形象增添了立體感和飽滿感。強調流暢清晰的線條,使得他的作品充滿了灑脫不拘的獨特韻味。他的代表作《三教圖》和《洗象圖》(見圖1)充分展示了其個人風格與內心的無我之境。
丁云鵬以其獨特的藝術表達方式,生動地展現了道教和佛教的深厚內涵。在他的筆下,佛祖、菩薩和羅漢栩栩如生,莊嚴肅穆。我們能在他的作品中窺見道家“以乎其神”的精神理念,畫面上長眉羅漢、老君等形象灑脫自如,神態(tài)溫文雅致,仿佛融入了天地之間,呈現出完美的和諧境界。
在晚明畫壇,丁云鵬以其精湛的佛道人物描繪而著稱。他的作品不僅追求創(chuàng)新,同時堅守質樸真實,表現出一種古樸、遺世獨立的禪意。精準的筆觸和高古雅致的意境形成強烈對比,將莊重的法相與玄妙的意境巧妙融合,既奇特又平正,從樸素中讓人感受到無盡的禪意,仿若看透虛偽,自我證明至高境界。
他的畫風在不同階段有所演變,但始終保持著獨特的個性。他通過獨特的藝術表達,生動地展示了道教和佛教的豐富內涵,揭示了藝術與生活不可分割的連結。丁云鵬的道釋人物畫,不僅是他個人藝術成就的體現,更是他對道教和佛教精神的深刻理解和表達。
禪意在繪畫中的體現
莊子對“道”的論述是對老子思想的繼承與發(fā)展,強調道的至高無上、德行的尊貴,主張無需命令而自然順應。禪宗美學思想對文人畫家有著深遠影響,他們的作品中呈現出佛門般的清幽境界。作品之中的悠然、簡潔、靜謐,共同構筑出一種禪意的境界。這種藝術境界不僅凈化和深化了心靈與思想,也讓人在超脫中領悟宇宙的深邃。
自南朝以來,佛教禪宗的思想開始滲透到文學和繪畫領域,為當時眾多文人和畫家?guī)砹苏J知上的解放。王維是中國繪畫史上早期踐行禪意的代表畫家,他通過作品將禪意之境生動表現,對后世諸如貫休、石恪等大家產生了深遠影響。王維的山水詩融合了繪畫藝術與禪宗之美,有超然忘我之境。
王維從參禪打坐中領悟到“空”“寂”“閑”“靜”的心境,因此他能以細致入微的觀察和感受表現自然景物。在他的作品中,藝術家無我、無欲的表達,并非消解欲望,而是讓欲望在“無”中超越,從而表達了道的超越性。明末清初的石濤、八大山人等畫家更將畫中禪意的表達推向了藝術的巔峰。他們以清新簡約的筆墨,巧妙地融合儒、釋、道三教的精華,提升了畫作的藝術價值,對后人的影響深遠。
丁云鵬道釋人物畫所映之禪意
在中國繪畫史上,道釋人物畫占有重要地位。古時因老子猶龍之說,道畫多畫龍,至魏晉,道釋人物畫漸有駕經史故事畫而上之勢,時有弗興弟子衛(wèi)協,擅作道釋畫而冠絕當代。南朝有顧景秀、顧駿之以道釋人物著聲于時。北朝諸家,皆長于道釋人物畫之一門。
以陳洪綬和崔子忠為代表,他們在藝術上主張“寧拙勿巧、寧丑勿媚”,以夸張奇幻的造型表現道釋人物。陳洪綬的人物畫融合了晉唐五代的傳統(tǒng)和民間藝術,其代表作品有《九歌圖》《水滸葉子》等。道釋人物畫的創(chuàng)作,不僅需要畫家具備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藝術修養(yǎng),還需要對道教和佛教的教義有深入的理解和把握。同時,道釋人物畫的創(chuàng)作也需要畫家具備高超的繪畫技巧和表現力,以展現道教和佛教人物的神韻和精神。
自明代中期唐寅、仇英之后,人物畫逐漸呈現衰退的趨勢,直至明代末期才出現一些獨具風格的畫家,如丁云鵬。丁云鵬并未追隨浙派的風格,而是以其獨特的禪意表達著稱。與以寫意手法詮釋禪意的石濤、八大山人不同,丁云鵬常采用兼工帶寫的方式,通過藝術形式傳達禪宗的精髓。禪宗和繪畫都源于同一內在精神,即性情流露,作品本身即是禪意的具現。藝術家們繪畫之前往往有一個思考的過程,或漫長或瞬間超越現實,進入充滿哲理與藝術情趣的境界,創(chuàng)作出令人難以移目的佳作。
丁云鵬的人物畫充溢著禪意,與禪宗思想密切相關。禪宗強調個體的自我覺醒與發(fā)現,這在丁云鵬的作品中表現為深刻的人物內心與個性特征的描繪。他的早期作品深受吳道子、季公麟、貫休等人影響,生動地描繪了各種佛教形象,如《待朝圖》中的佛祖、《伏虎尊者圖》中的尊者、《白馬馱經圖》和《洗象圖》中的菩薩與羅漢。這些形象既生動逼真,又莊嚴肅穆,充分體現了佛教的慈悲與智慧。
隨著丁云鵬個人生活經歷和藝術風格的成熟,他晚期的作品越發(fā)深邃。例如《伏虎尊者圖》中尊者的表情,透露出對內心深處的探索;《洗象圖》中的菩薩與羅漢則充滿了慈祥與寧靜,這些作品超越了生命的痛苦和不安,帶領觀者找到靈魂的安寧。
丁云鵬的道釋人物畫蘊含著深邃的禪意與思想,他通過對人物形象與周遭環(huán)境的描繪,營造出一種令人心境寧靜的禪意境界,如《漉酒圖》描繪了陶淵明的田園生活。畫面中,陶淵明身著道袍,從容坐在虎皮上,展現出非凡的氣質,兩個小童正忙著為他漉酒。畫面背景是三棵高大的柳樹,綠蔭滿地,四周點綴著爭艷的菊花。畫家運用了半露半藏的手法,雖然畫中只有三棵柳樹,但觀者仿佛可以看到更多,這種遮掩的技法營造了獨特的禪意空間。
畫面底部裝飾著坡石、菊叢,還有張案、一把古琴、一盤仙桃、一函書冊,以及酒壺、酒杯、香爐等物品,展示了主人豐富的興趣和追求。據傳記載,陶淵明擅長彈琴但不懂音樂,因此有一把無弦琴,每次與朋友聚會時都會親自彈奏。陶淵明曾說:“但識琴中趣,何勞弦上聲。”圖中描繪的正是這種“大音希聲”的無弦琴?!段辶壬鷤鳌分?,陶淵明自稱“好讀書,不求甚解”“性嗜酒”“期在必醉”,畫中的書冊和酒具生動地展現了他真實的生活面貌。
在明朝天啟五年(1625年),丁云鵬已經年屆78歲高齡時,創(chuàng)作了《白馬馱經圖》,現藏于中國臺北故宮博物院。這幅作品描繪了七人一馬的場景,傳說取材于蔡愔的西天取經故事。畫中使團成員各自負責,遠處可見三位僧侶,包括迦攝摩騰和竺法蘭,第三位僧人身份尚未確定。漢明帝在聽聞佛陀得道故事后,命令畫師繪制佛像、收藏經書,并賜予興建寺院的許可,從而推廣佛教信仰。該寺位于洛陽城西陽門外三里處的御道南側,因“白馬馱經”傳說而得名“白馬寺”。迦攝摩騰和竺法蘭在此合譯《四十二章經》,并在此圓寂。
丁云鵬在道釋人物繪畫作品中所展現的禪意,呈現了道釋生活方式的和諧與內在精神的延展。他的《觀音圖》也是典型具有“禪意”的作品。觀音菩薩的形象象征著慈悲、智慧和救贖。在這幅畫中,觀音菩薩的形象生動逼真,她的眼神深邃而寧靜,仿佛能洞察一切。她的衣紋以流暢的筆觸勾勒,色彩古雅自然,毫不矯揉造作,展示了禪宗文化中對真實和自然的追求。
這幅畫作展現了丁云鵬對內在精神境界的探索,所畫道釋人物畫,是源于其內心對于道釋的崇尚。觀音頭戴標志慈悲和覺悟的寶冠,面容慈祥慈悲,微微仰頭,仿佛在傾聽世俗喧噻;她身著的白色長袍展現了神圣的純凈,透露出“救苦救難,大慈大悲”的內心世界。線條簡潔而神秘,幾筆勾勒出觀音的富貴典雅氣息,整幅畫以白描勾勒觀音形象,淡彩渲染,生動逼真,尤其是面部表情和身體姿勢蘊含深刻內涵。
此外,畫面背景的白云和新竹環(huán)抱,展現了禪宗文化對自然的敬畏和對自然和諧共處的追求。這種背景與觀音菩薩的形象相輔相成,共同構成了一幅充滿禪意的作品。丁云鵬的繪畫風格獨特高明,每幅作品都令人感受到超越塵世的寧靜與深遠。他注重表達內心的禪境和精神狀態(tài),使得畫作充滿了高遠、淡泊和清脫塵境的獨特魅力。
丁云鵬的藝術作品筆法嚴謹,情感真摯,充滿了平和的禪意,還反映了時代特色。他對時代特征的深刻理解和感受成為當代藝術創(chuàng)作的寶貴靈感源泉。通過他作品中禪意的表達,觀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國傳統(tǒng)文化,包括儒釋道哲學思想以及中國傳統(tǒng)繪畫的特點和技法。其道釋人物畫通過獨特的藝術表現形式和深遠的哲學內涵,使觀者在賞析中感受到禪意帶來的共鳴。
(作者單位:華北水利水電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