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題呈現
閱讀下面的文字,根據要求寫作。
有人說,生活中要學會低頭,低頭是一種謙遜,是一種智慧,能讓我們在面對困難時找到更好的解決辦法。也有人說,生活中不能輕易低頭,低頭意味著妥協(xié)、屈服,只有永不低頭,才能堅守自我、實現夢想。
你對“低頭”與“不低頭”有怎樣的思考和感悟?請以“低頭與不低頭”為話題,寫一篇文章。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少于800字。
思路點撥
這是一道話題作文,圍繞“低頭與不低頭”展開?!暗皖^”和“不低頭”代表著兩種不同的生活態(tài)度和處事方式,寫作時同學們需要對這兩種態(tài)度進行深入思考和分析??梢詮亩叩膬群?、適用場景等方面入手,運用比較論證,展現它們的差異與聯系,從而清晰地闡述自己對“低頭”與“不低頭”的看法,以及適用情況。在寫作過程中,要注意選取恰當的事例,從不同角度進行對比,讓論證邏輯嚴密、層次分明。
原文在線
低頭與不低頭
在人生的漫漫長路上,“低頭”與“不低頭”宛如兩條岔路,時刻考驗著我們的智慧與勇氣。這兩種看似對立的選擇,實則蘊含著深刻的處世哲學,值得我們細細品味、審慎抉擇?!鹃_篇直接闡述對“低頭”的一種常見看法,未點明主旨,且沒有體現“低頭”與“不低頭”的對比,引入比較突兀?!?/p>
但實際上,低頭絕非懦弱的代名詞,而是一種審時度勢的智慧?!緦Α暗皖^”內涵分析不當?!刻A相如完璧歸趙后受人稱贊,引得廉頗嫉妒,公然揚言“必辱之”。當廉頗帶著士兵在街頭準備攔住藺相如的馬車時,這位能在秦國朝堂上怒斥秦王的“勇者”,卻選擇驅車避讓,甚至稱病不上朝。他的低頭,并非畏懼廉頗的武力,而是深知“兩虎共斗,其勢不俱生”的道理。直到藺相如舍人說出“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廉頗才意識到自己的固執(zhí),最終負荊請罪。這場交鋒,讓我們看到:藺相如的低頭,護住了趙國的根基;廉頗及時放下身段的低頭,成就了“將相和”的千古美談。【此段僅闡述了“低頭”的正面事例,沒有與“不低頭”進行比較,論證不夠全面?!?/p>
不低頭也同樣有著重要意義。蘇武持節(jié)出使匈奴,卻因內亂被牽連扣押。匈奴單于令衛(wèi)律以“君因我降,與君為兄弟”的許諾誘降,遭蘇武痛斥。后單于又將他幽禁于地穴,斷絕飲食。時逢天降大雪,蘇武蜷臥窟中,以雪止渴,扯碎氈毛充饑,以血肉之軀對抗刺骨嚴寒。五日后,蘇武仍不屈服,單于又生毒計,將其流放至北?;臑?,讓其牧羊,揚言“羝乳乃得歸”。北海的冬季環(huán)境惡劣,蘇武棲身于冰窟石穴,以野鼠藏糧為食,以破氈為衣。但每當日落時分,他必面朝南方,顫抖著捧起漢節(jié)——節(jié)杖上的牦牛尾早已被風雪磨盡,只剩光禿禿的竹桿,卻始終被他抱在胸口焐暖。就這樣面對匈奴的威逼利誘,他始終不低頭。正是這份不低頭的堅持,讓他保持了民族氣節(jié),流芳千古?!驹摱螁为氄撌觥安坏皖^”的事例,沒有將“低頭”與“不低頭”在同一情境下對比分析,難以突出二者的差異和選擇的必要性。且論證過程中敘述內容過多。】
然而,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不能一味地堅持不低頭。有些時候,如果我們不懂得低頭,可能會陷入困境。比如在學習上,當我們遇到自己解決不了的難題時,如果還固執(zhí)地不向他人請教,不低頭承認自己的不足,就很難取得進步。【這段雖然意識到要從不同角度看待“低頭”和“不低頭”,但對比論證不夠深入,只是簡單舉例,缺乏更細致的比較和分析?!克?,我們要學會在適當的時候低頭,也要在該堅守的時候不低頭。【結尾簡單總結,沒有再次強化“低頭”與“不低頭”的對比,升華主題也不夠有力?!?/p>
◆升格建議
本篇作文對“低頭”與“不低頭”有一定的思考,列舉了相關事例,但存在不少問題:一是作文整體缺乏系統(tǒng)的比較論證,沒有在關鍵處將“低頭”和“不低頭”放在一起進行對比分析;二是事例論證不夠深入,每個事例只是流于簡單敘述,沒有充分挖掘其背后所體現的“低頭”或“不低頭”的意義,以及通過對比能給讀者帶來的啟示;三是作文結構不夠清晰,沒有圍繞比較論證構建明確的層次,使得觀點的闡述不夠鮮明。建議重新梳理文章結構,在論述過程中強化比較論證,讓讀者更清晰地理解在不同情境下“低頭”與“不低頭”的選擇。
除此之外,同學們還要明確比較論證就是將兩種或多種事物進行對比,突出它們的特點和優(yōu)劣,使讀者更直觀地理解作者的意圖,增強作文的說服力。
化蝶之作
低頭與不低頭
◎劉 宇
寒風中倔強挺立的枝干,因不愿彎下枝丫而被積雪壓折;柔韌的柳條卻懂得適時低垂,在風雪過后依然生機盎然。在生活中,我們常常在“低頭”與“不低頭”的岔路口徘徊。世人總習慣將低頭視作懦弱的象征,就像面對他人的批評指責時,那些默默垂首、一言不發(fā)的人,常被貼上“認輸”的標簽。殊不知這種片面認知,如同給人性套上了刻板的枷鎖,卻忽視了低頭背后潛藏著的智慧與格局。
低頭,并非是軟弱無能的代名詞,而是一種謙遜內斂、顧全大局的智慧。藺相如面對廉頗的挑釁,沒有選擇針鋒相對,而是多次低頭避讓。他的讓步,是因為他心中裝著的是趙國的安危。廉頗在明白藺相如的苦心后,負荊請罪。他們的舉動,不僅化解了矛盾,更成就了將相和的美談,讓趙國在諸侯中保持強大。與之相反,在楚漢相爭時期,項羽身邊有許多謀士,其中范增多次為其出謀劃策。尤其在鴻門宴上,范增已經為項羽做好了部署,多次示意項羽動手殺掉劉邦,以絕后患,但項羽剛愎自用,認為劉邦對自己構不成威脅,沒有聽從范增的建議,結果讓劉邦逃脫,為后來的失敗埋下了伏筆。兩相對比之下,我們可以看出低頭展示出謙遜的智慧。
不低頭,是一種堅守自我、不屈不撓的精神。蘇武出使匈奴,被匈奴扣押。匈奴人對他威逼利誘,許以高官厚祿,想讓他屈服,但蘇武堅決不低頭。流放北海,他渴飲雪,饑吞氈,手持漢節(jié),牧羊十九年。這份不低頭的堅持,是對國家使命的忠誠,是對民族氣節(jié)的捍衛(wèi)。而在近代中國,清政府面對列強的侵略,卻一味地低頭求和。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割地賠款,喪權辱國。這種毫無底線的低頭,換來的是列強的變本加厲,讓中國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這一鮮明的對比,充分說明了,不低頭是鐫刻在民族脊梁上的傲骨,是寧折不屈的堅守。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需要在低頭與不低頭之間找到平衡。在追求夢想的道路上,遇到難題時,我們要低頭向他人請教,學習經驗,這不是認輸、放棄,而是為了更好地前行。但在面對原則性問題時,如道德底線、國家尊嚴,我們絕不能低頭,要堅定地捍衛(wèi)正義。
低頭與不低頭,沒有絕對的對與錯,關鍵在于我們能否明辨是非,在合適的時機做出正確的選擇。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加穩(wěn)健、更加長遠。
【安徽長寧中學】
◆升格點評
升格后的作文在結構上更加清晰。開篇點明主題,引出對低頭與不低頭的探討;中間運用兩組對比事例,從不同角度深入分析低頭與不低頭的利弊,比較論證十分突出;結尾結合現實,闡述如何在二者之間做出正確選擇,并升華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