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東的冬天總是來得猝不及防。第一場雪落下時,城里的老街巷便蒙上了一層銀白,"屋檐下的冰溜子泛著冷光,街角的爐火卻燒得正旺,蒸騰的熱氣里彌漫著一股熟悉的甜香——那是驢打滾的味道。
驢打滾,遼東人叫它豆面糕,是關(guān)東大地上最樸實的味道。據(jù)說黃米面裹著紅豆沙,"在炒熟的黃豆粉里“滾”上一圈,活像雪地里撒歡的驢子揚起的陣陣黃塵,故得了這么個詼諧的名字。
遼東的驢打滾與別處不同。關(guān)內(nèi)多用糯米,而我們堅持用黃米。遼陽太子河畔的沙地種出的黃米,顆粒飽滿,黏性十足,蒸熟后透著淡淡的金黃,像極了秋收時節(jié)的麥浪。
小時候去看牙,口腔醫(yī)院的對面就有一家賣驢打滾的店,老板家里上數(shù)三代都是遼東人,他和妻子一起在這條街上做了十幾年的驢打滾。只要老板和老板娘不休息,幾乎每天都會有人早早在店門口等著買上幾塊剛卷好的驢打滾,每每一做好,就被大家搶購一空。
從口腔醫(yī)院里看完牙出來,多數(shù)時候母親都會帶著我去老板那里買些香甜的驢打滾,以減輕我對看牙的抵觸。我和母親也時常像早早等著買驢打滾的人們一樣,站在街邊看著驢打滾的制作過程。
老板常說:“黃米面要現(xiàn)磨的才香。”在店里蒸黃米面團(tuán)的大蒸鍋前,放著與蒸鍋體積不相上下的石磨。我時常能看見老板親自推磨,"石磨吱呀呀地轉(zhuǎn)著,金黃的粉末簌簌落下,空氣中還彌漫著谷物特有的香氣。
制作驢打滾是門手藝,更是一場儀式。紅豆需選用遼東特產(chǎn)的“大紅袍”,顆粒大,皮薄肉厚。老板會將紅豆浸泡一夜,再用鐵鍋慢火熬煮。灶膛里的柴火噼啪作響,紅豆在鍋中咕嘟咕嘟冒著泡,漸漸化成一鍋絳紫色的豆沙。這時加入遼東特產(chǎn)的椴樹蜜,豆沙就甜而不膩,"還帶著植物的清香。炒豆沙時,老板娘的手腕翻動如行云流水,木鏟在鐵鍋上劃出優(yōu)美的弧線,直到木鏟在豆沙里能站住才算成功。
最妙的是炒黃豆面。遼東的黃豆粒大飽滿,炒制時火候至關(guān)重要。太小則有豆腥氣,"太大則焦苦難咽。老板娘總能用鐵鍋炒出恰到好處的豆面,金黃油亮,香氣撲鼻。她教客人們看豆面的顏色:“要像太陽、像秋天落下的銀杏葉那樣金黃色的,做出來口感最好、聞著最香。”這樣的手藝在如今機(jī)器加工的年代幾近失傳,可那口鐵鍋炒出的豆香,卻永遠(yuǎn)縈繞在我的記憶里。
包制驢打滾時,要將蒸熟的黃米面團(tuán)趁熱搟開,鋪上一層紅豆沙,再小心地卷成長條。手法極講究,卷得太緊口感發(fā)硬,太松則容易散開。老板的手很巧,他卷的驢打滾圓潤飽滿,"切開來紅白黃三色分明,層次清晰得像極了遼東秋天的落日。最后在豆面里滾上一圈,宛如給糕點披上了金色的外衣。
后來我漸漸地不再去那條街看牙,也不再去買驢打滾。當(dāng)我久違地再踏上那條記憶中的街道,老板一家早已經(jīng)不在那里了,也幾乎沒什么人記得他們,打聽了很久,才聽人說是老板的孩子在經(jīng)濟(jì)發(fā)達(dá)的城市安了家,接老兩口享福去了。
我曾嘗試以記憶中老板和老板娘的制作方式做了一回驢打滾,但黃米面怎么也揉不成記憶中的樣子,豆沙不是太稀就是太干,"切塊時也是亂七八糟。窗外飄著雪,我望著盤中不成形的糕點,忽然明白:故鄉(xiāng)的“驢打滾”,不在精準(zhǔn)的配方里,而在童年和玩伴的回憶里、兒時和父母的舊時光中。
如今的遼東,機(jī)器加工的驢打滾占據(jù)了市場,方便卻少了溫度。唯有在老街巷的攤位上,還能見到堅持手工制作的老師傅。他們用布滿老繭的手揉面、炒豆、包餡,每一道工序都虔誠如儀式。買上幾塊,趁熱咬一口,"黃米的糯、豆沙的甜、豆面的香在口中交融,"那一瞬間仿佛回到了從前的日子——那是我永遠(yuǎn)的故鄉(xiāng),是驢打滾里藏著的最深的想念。
遼東的冬天依舊寒冷。但我知道,在那座小城的某個角落,一定還有爐火溫暖,鐵鍋滾燙,驢打滾的香氣正隨著蒸汽升騰,等待著它的故人光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