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同學:
見字如晤,展信舒顏。
日常閑暇在手機上瀏覽來自天南地北的信息時,你可曾留意過老匠人手下由古法制成的徽墨?當埋頭于題海時,你可曾聽見過河南汝窯中傳出的聲聲脆響?此刻,我寫下這封信,想和你探討一個看似遙遠卻又與我們血脈緊密相連的命題——在這個日新月異的時代,我們當如何賡續(xù)先輩們流傳下來的文化薪火?
去年元宵節(jié),我有幸在山西大同古城目睹了一場視覺盛宴:一個個赤膊的壯漢將1600℃的鐵水拍上夜空,這鐵水在觀眾的驚呼中,變成火樹銀花。那一刻,鐵水真真切切地在每一個觀眾的心里開出一株絢麗的文化之花。在那一瞬間,我突然懂得了“更吹落,星如雨”的浪漫,體會到了“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所描繪的震撼。這些文化符號早已超越了器物本身,融入中華兒女的血脈之中。
但是我們必須直面一個殘酷的現(xiàn)實,文化斷層的危機比想象中更為嚴峻:全國現(xiàn)存348項國家級非遺項目中,近半數(shù)傳承人超過70歲;古琴字譜能識讀者不足百人;部分傳統(tǒng)技藝甚至面臨“人亡技絕”的困境……而更令人擔憂的是文化認知的異化,人們把傳統(tǒng)文化當作消費主義的裝飾品,就如一些人為了附庸風雅,把手機殼或壁紙設(shè)置成名家書法作品,但心中對書法并沒有深刻的認識。這種“符號化生存”讓我們與文化真諦漸行漸遠,也讓文化傳承變?yōu)榱艘患埧照劇?/p>
所幸,文化在如今被創(chuàng)造性轉(zhuǎn)譯,傳承有了方向。在故宮博物院,“數(shù)字文物庫”讓《千里江山圖》在光影里流動;在去年的春晚舞臺上,西安分會場的《山河詩長安》用文化喚醒人們的盛唐記憶。這些鮮活的事例告訴我們:傳統(tǒng)文化不只是博物館里陳列的文物,更是厚植于華夏兒女的心間??梢?,真正的文化傳承并非生搬硬套,而是讓傳統(tǒng)文化在當代環(huán)境下煥發(fā)新生。
此刻窗外繁花似錦,讓我不禁憶起《悟道詩》中的那句:“歸來笑拈梅花嗅,春在枝頭已十分?!边@些跨越千年的文化之花依舊鮮活如初,而當我們將這花傳承下去、弘揚下去,不就正應(yīng)了那民族復興之春?
同學,愿我們都能成為文明的擺渡人,既不墨守成規(guī),又能開拓創(chuàng)新。撥云見日,此時的窗外,春光正好。
此致
順頌時祺!
×××
××年××月××日
【陜西西安市第八十九中學高二(10)班】
◆點評
這篇作文以清新的筆觸寫出了文化傳承的重要意義,通過分析現(xiàn)實生活中文化斷層的現(xiàn)象引出自己對文化傳承的看法,并在結(jié)尾發(fā)出呼吁。感情真摯,文筆優(yōu)美,發(fā)人深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