撕日歷的日子
◎遲子建
小的時候,我家總是掛著一個日歷牌,我媽媽叫它“陽歷牌”,我們稱它“月份牌”。那是個硬紙板裁成的長方形的彩牌,上面是嫦娥奔月的圖畫:深藍的天空,一輪無與倫比的圓月,一些隱約的白云以及裊娜奔月的嫦娥飄飛的裙裾。下面是掛日歷的地方,紙牌留著一雙細瞇的眼睛等著日歷背后尖尖的銅片插進去,完成與它親密的吻合。
那時候我每天最喜歡做的事情就是撕日歷。早晨一睜開眼,我爬出被窩的第一件事不是穿衣服,而是赤腳踩著枕頭去撕釘在炕頭的月份牌,凡是黑體字的日子就隨手丟在地上,因為這樣的日子要去上學(xué)。而到了紅色字體的日子基本上都是星期天,我便捏著它回到被窩,親切地看著它,覺得上面的每一個字都漂亮可愛,甚至覺得紙頁泛出一股不同尋常的香氣。于是就可以賴著被窩不起來,反正上課的鐘在這一天成了啞巴,可以無所顧忌地放縱自己。有時候父親就進來對炕上的人喊:“涼了涼了,起來了!”
“涼了”是指他做的飯。反正灶坑里有火,涼了再熱,于是仍然將頭縮進被窩,那張星期日的日歷也跟了進來。父親是狡猾的,他這時惡作劇般地把院子中的狗放進睡房,狗沖著我的被窩就搖頭擺尾地撲來,兩只前爪搭著炕沿,溫情十足地嗚嗚叫著,我只好起來了。
有時候我起來后去撕日歷,發(fā)現(xiàn)它已經(jīng)被人先撕過了,于是就很生氣,覺得這一天的日子都會沒滋味,仿佛我不撕它就沒擁有它似的。
撕去的日子有風(fēng)雨雷電,也有陽光雨露和頻降的白雪。撕去的日子有歡欣愉悅,也有爭吵和悲傷。雖然那是清貧的時光,但因為有一個團圓的家,它無時不散發(fā)出溫馨氣息。新日子被整整齊齊地裝訂上去后,嫦娥仍然在日復(fù)一日地奔月,那硬紙牌是輕易不舍得換的。
長大以后,家里仍然使用月份牌,只是我并不那么有興趣去撕它了。我在哈爾濱生活的這幾年才算像模像樣過起了日子,每天早晨起來的第一件事就是翻臺歷,讓它由一側(cè)到另一側(cè)。年終時我將用過的臺歷用線繩串起,然后放到抽屜里保存起來。
不管多么不愿意面對逝去的日子,不管多么不愿意讓青春成為往事,可我必須坦然面對它。如果能把幼時已撕去的日歷一一拾回,也許已故的父親就會復(fù)活,他又會放一條狗進我的睡房催我起床,也許我家那個已經(jīng)荒蕪了的院落又會變得綠意盈門。但日子永遠都是:過去了的就成為回憶。
可它畢竟深深地留在了心底。當我年事已高,將臺歷的日子看花了,翻臺歷的手哆嗦不已時,嫦娥肯定還在奔月。
(選自《我的世界下雪了》,有刪改)
亮點借鑒
本文是一篇充滿情感和回憶的散文,把抽象的時間具化為日歷,清晰的思路使本文主題突出。具體體現(xiàn)在以下方面:
1.以時間為線,以成長貫串,逐步展現(xiàn)作者對時間的流逝、生活的變遷和個人情感的深刻思考。文章在段首設(shè)置“小的時候”“長大以后”“當我年事已高”等結(jié)構(gòu)字眼,便于讀者掌握文章脈絡(luò)。
2.同一事物多次出現(xiàn),展現(xiàn)不同時期對時光流逝的不同心境。在這篇文章中,三次出現(xiàn)對日歷上的“嫦娥奔月”的描寫。第一次出現(xiàn)在第一段,作者回憶兒時的日歷牌,對嫦娥奔月的圖案描寫得非常詳細;第二次出現(xiàn)在第五段,作者在描寫日子的流逝時,對嫦娥奔月簡筆帶過,表現(xiàn)了當時雖生活貧困,但仍然充滿希望;第三次出現(xiàn)在最后一段,是作者對晚年生活的想象,表現(xiàn)了其坦然的心態(tài)。同樣的描寫出現(xiàn)在現(xiàn)在、過去和未來的不同時期,成為了貫串全文的線索,使得文章思路清晰,加深了文章的主題和情感表達。
那個難忘的背影
◎魏欣可
晚秋,暮色抹去最后一縷夕陽。風(fēng)輕輕拂過,落葉飄進了我的心里。晚霞中,奶奶的銀發(fā)被勾了金邊,背影漸淡成水墨,卻在我心里愈發(fā)清晰起來,像老家門前那棵永遠挺著腰的槐樹。
奶奶一輩子不輟勞作。大棚里、小院里的菜畦是她用枯枝劃出的五線譜,辣椒紅、白菜綠、豆角彎,都是她指尖彈奏的優(yōu)美樂章,雞鴨鵝則是流淌在時光里的田園詩,每個生靈都成了她勞作樂章中動聽的音符。
我上幼兒園時,爺爺奶奶在老家,我也常被爸爸送過去在老家待一段時間。每天早晨,我都會被院子里的雞鳴聲、鳥叫聲喚醒。鼻子最早“醒”過來,因為我聞到飯香了!廚房很矮小,墻面都已經(jīng)被熏成了黑色,里面放有一口大鍋,鍋下面是一個年代久遠的爐灶。我看到奶奶彎著腰,打開鍋蓋,熟練地揮動著手中的湯勺,把一大盤餃子一起放到冒泡的沸水中,她的背影被白色的水霧所籠罩。不一會兒,一盤接一盤的餃子被端上了飯桌,是我最愛吃的韭菜餡。
小時候,奶奶的背影氤氳在灶爐邊的霧氣里。
七歲,我上小學(xué)了。為了照看剛出生不久的弟弟,奶奶從老家來到了我家。上一二年級的時候都是奶奶騎自行車接送我。烈日下,我坐在奶奶自行車后面,依偎在奶奶的后背上。奶奶很賣力地蹬著車子,陽光灑在她銀白色的發(fā)絲上,粘連著,帶著汗水,奶奶身上穿的短袖衫后背處已經(jīng)變得濕漉漉的。我跟奶奶說學(xué)校只讓送到接送點,可奶奶執(zhí)意要把我送到校門口。
長大了,奶奶的背影定格在烈日下的汗水中。
再后來,我上初中了,弟弟也可以去上幼兒園了。奶奶放不下老家的一畝三分地,要回家收拾園子種菜。那是一個深秋的傍晚,我送奶奶去車站,金黃色的落葉隨風(fēng)飄落到了地面,和橙紅色的夕陽相呼應(yīng),把奶奶已經(jīng)花白的頭發(fā)染上秋天的顏色。我注視她緩慢地上了車。看著她的背影,我突然發(fā)現(xiàn),記憶中永遠挺拔的脊梁,早被歲月壓成了收割時的麥穗。那一刻,我的眼眶濕潤了,我對奶奶是多么不舍?。?/p>
而現(xiàn)在,奶奶遠去的背影定格在暮色的蒼茫中。
從小到大,奶奶一直陪伴我左右。我長高了,奶奶卻變老了,可不變的是奶奶從早到晚忙碌的勞動背影,不變的是奶奶對一家人的付出。奶奶的背影是扎根在我生命里的老槐樹,春天抽芽,秋天揚花,歲歲年年,永遠向著陽光生長。
【山東東營市實驗中學(xué)】
點評
本文思路清晰,小作者以背影為線索,通過描述不同時間段內(nèi)與奶奶相關(guān)的場景,展現(xiàn)了奶奶的勤勞與對自己的關(guān)愛。作文從晚秋的暮色引入,自然引出了對奶奶的深深懷念,隨后按照時間順序,分別講述了小作者上幼兒園時、上小學(xué)時、上初中時與奶奶相處的難忘瞬間,每個場景都緊扣奶奶的背影這一核心元素,通過細膩的筆觸勾勒出奶奶在不同情境下的形象,展現(xiàn)了奶奶一輩子“不輟勞作”的特征。作文最后以奶奶遠去的背影為結(jié)尾,既呼應(yīng)了開頭,又深化了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