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蒙曾說《紅樓夢》是一個讓人迷失的文本。不同心性的讀者,內心懷有不同的期待,于書中所見之景、所悟之情,心中都留存著不同的烙印。我常先入為主地利用自己受過的文學訓練,抽絲剝繭,去窺探其中的奧秘,感嘆大廈將傾的賈府,哀惋雯華若錦的少女。而柯嵐老師的《命若朝霜:〈紅樓夢〉里的法律、社會與女性》為我打開了一個新的視角,回歸真實的歷史情境中,從宗法社會與法律體系切入,還原她們的執(zhí)與悟,愛與痛,生存與死亡。
清代文人諸聯(lián)評《紅樓夢》寫道:“人至于死,無不一矣。如可卿之死也使人思,金釧之死也使人惜,晴雯之死也使人慘,尤三姐之死也使人憤,二姐之死也使人恨,司棋之死也使人駭,黛玉之死也使人傷,金桂之死也使人爽,迎春之死也使人惱,賈母之死也使人羨,鴛鴦之死也使人敬,趙姨娘之死也使人快,鳳姐之死也使人嘆,妙玉之死也使人疑……竟無一同者?!痹诓苎┣鄣墓P觸中,我們看到了死亡所指向情感的不同形態(tài),他構建了十二個美好的女性生命,同時,在“太虛幻境”的判詞中,又讓讀者看到她們的凋零。隨著情節(jié)的逐漸展開,這些生命都不可避免地走向了隕滅。這種“不可避免”不僅僅只是作者對于悲劇情節(jié)的編排,更反映出清朝宗法社會法律體系對于女性價值與生命的漠視與踐踏。金陵十二釵的悲劇性結局,象征著那個時代的女子十二種悲涼的生命走向。她們的逝去,無一不使人感到哀惋。
柯嵐老師通過十二個章節(jié)的設置,讓讀者了解到清朝宗法社會如何通過僵化的法律體系,實現對于一個個美好生命的絞殺。在第一章中,她為我們剖析了清代人口買賣的法律漏洞對于“甄英蓮”這類女子的戕害。第二章中,我們也能看到“秦可卿之死”與清代的親屬相奸罪如何纏繞,成為壓迫女性的最后一根稻草。第四章、第五章中,作為故事主線的寶黛釵三人情感關系,在柯嵐老師對于清朝婚姻繼承法以及選秀制度的解析中,也逐漸讓讀者品悟到新的含義。
大觀園是曹公為女子們塑造的一片純潔凈地,他所描寫的這些美麗靈魂,不僅指代身份較為高貴的“金陵十二釵”,也指代眾多女子,包括大觀園中身份最為低下的“紅樓十二伶”??聧估蠋煂⒆詈髢蓚€章節(jié)的筆觸聚焦到這一組有趣的對比中:“十二釵”與“十二伶”,她們的命運都無可避免地滑向深淵。在封建宗法社會織就的這張巨網之下,女性價值和生命綻放的可能,幾乎都被壓制。
“紅樓十二伶”是大觀園中十二個同樣正值青春的少女,專為府里的小姐太太們唱戲。在歷史上,自清代乾隆時期以來,戲曲表演中的女性演員就逐漸退出舞臺,男性演員取而代之,開始承擔旦角的表演任務?!都t樓夢》中所出現的這十二伶,象征著中國古代社會最后的女伶。她們在戲劇舞臺的退場,不僅僅是因為大觀園的覆滅,還與清代查禁女戲的法令有關。清政府意欲改革,本是想讓女伶脫離賤業(yè)另覓良途,但世俗的歧視卻令她們舉步維艱,并未順利得到社會認可而獲得新生。正是在這種法與禮的交織下,一張看似溫柔的網絡籠罩著,女性伶人們有的只能在鄉(xiāng)間游蕩,有的被視作罪惡的符號,有的被地方四處驅趕……
“十二伶”與“十二釵”就像是一體兩面,擁有截然不同的人生軌跡,卻都不可避免地回到悲劇性的原點。傳統(tǒng)宗法社會的法律對待女性是極其殘酷與不公的,女性是依附于男性的財產,不具備完全意義的法律人格,當家族中的男性成員觸犯法律時,女性親屬往往也會受到牽連,即使她們本身并無過錯。清朝的籍沒刑罰,使得她們無法掌控自己的命運,只能被動承受男性親屬行為帶來的后果。賈府抄家之后的十二釵,大多遭受著和“英蓮”一樣的命運:無依、易主、早夭。同時,這也是古代宗法社會法律網絡下,千千萬萬個女子生命的寫照。
正如曹子建詩云:“天地無終極,人命若朝霜?!?/p>
(撰稿人:佛山市順德區(qū)龍江城區(qū)中心小學"向睿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