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畢業(yè)后,我從本科讀到博士,經歷了漫長的求學歲月,遇見過許多老師。然而,我的初中班主任黃光宗老師始終是我心目中堪當“第一師”的人物,因為她是第一位真正在我們生命中鐫刻下重要意義的老師。
我中學就讀于新都一中。它雖然位居成都周邊的一個小縣城,但在當時還是挺出名的省重點中學。新都一中也是2005年爆火的超級女聲全國總冠軍、后來成為超級偶像的李宇春的母校。不知道是不是和我們那時流傳下來的開放明快的校風有關,她也是在這里新鶯初啼,從學校的小舞臺走向世界大舞臺的。李宇春還寫了一首歌叫作《1987我不知會遇見你》,而1987年前后,正是我在新都一中那個春天白玉蘭如云似雪、夏天草木豐美的校園里讀初中,遇見黃光宗老師的日子。
20世紀80年代是風氣初開的時代,迪斯科、錄音機開始流行,牛仔褲、喇叭褲引領時尚。在教育上,也是傳統(tǒng)與現代交匯并容的時代。老師們使用著傳統(tǒng)的舒緩沉靜的教學方式,也開始學習外來的教學理念和手段。黃老師應該就是使用新的教育教學方式、開風氣之先的人物。當年的她,身材小巧合中,常著一身緊致的黑西裝,燙著那個年代流行的卷發(fā),眼略小,有點迷蒙又有點嚴肅的樣子,用今天的話來說應該是有點高冷偏知性風。現在想來,她應該是三十出頭的年紀,正是事業(yè)上升期,有著前沿的、放在今天也不過時的教育理念,也頗具才干,并將自己的理念運用到班級管理的實踐中去,從而造就了我們不一樣的初中時光。
在黃老師生動有趣的理念設計下,我們整個的課程和班級活動不再局限于呆板的課堂和枯燥的學習,而是盡可能地拓展了更豐富多樣的形式,使我們班具有別的班級沒有的特色。
給我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黃老師獨特的“訓話”時間。她是我們的語文老師,按常規(guī)也擔任我們的班主任。每次語文課上,她都會先點評和處理當天的班務。我們那時的教學樓是充滿詩意的綠色兩層園林式建筑。每當她胳膊下夾著書本經過窗外,進入教室后把書本往講臺上一放,我們就知道訓話時間又開始了。之所以稱為訓話,是因為她并不總作慈眉善目狀照本宣科地講書上的大道理,而常常是有點嚴肅的樣子,點評和處理當天的班務人事,誰做錯事了,她還會直接批評或責罰。
奇怪的是,這樣的訓話我們內心里是很喜歡的,只要挨訓的不是自己……一則因為這樣一訓話,往往三分之一或者半節(jié)語文課就過去了,聽她“罵人”比枯燥的語文課業(yè)學習可有意思多了。二則她講話也頗具語言藝術。點評人事、陟罰臧否,都盡情盡性、嬉笑怒罵、揮灑自如;同時由班事而旁及人生社會,在行云流水、旁征博引間,就把人事的道理乃至語文的知識都明白曉暢地傳達給我們了。我第一次學到“觸類旁通”這個詞,就是從“黃婆婆”(大家給她起的外號)的訓話中聽來的??梢哉f,黃老師講話富于性情和文采,處理事情也公正合理,會把依據和道理講給我們聽?,F在想來,這“每日一訓”為我們提供了充分的溝通、交流以及思考人事的機會,讓懵懂的我們自然而然地明白了為人做事的很多道理,心里不再迷茫,這對青春期的我們來說,無疑是大有裨益的。記得后來去北京讀大學的同學回來說,“黃老師訓人比我們大學校長開學致辭還好聽”,這大約就是對她語言和教育藝術的最高評價了吧。
除了這種別具一格的訓話,我們班還有豐富的課外活動。記得當時競選班長、競選主持人、才藝晚會、互相批改作文以及春游活動等,都在黃老師的設計下,穿插在我們的課業(yè)生活中,給我們的初中生活增添了豐富的內容和樂趣。這些活動黃老師都最大限度地給所有學生提供參與的機會,有的還全程交由大家組織和策劃。比如像春游活動,在老師的督導下,校內外的組織和聯系全部交由學生群策群力地完成。還記得那天天已經黑了,很多同學還留在校園里不肯走,等待春游活動包車的確定消息。因為全程是由學生自己聯系辦理的,那種接觸社會的參與感和興奮感是我們至今不能忘記的。春游回來,還在全校的板報欄舉行作文展,請擅畫的同學在每篇作文后畫上栩栩如生的配圖,至今想來仍是難得的精品,恐怕很多同學都還保留著。我寫了詩,黃老師還專門拿去請另一位愛詩的老師點評指導。
黃老師帶領的班級就是這么一個活躍的、富于意趣的集體。神奇的是,那種占用一刻鐘乃至半節(jié)語文課時間的例行訓話,并沒有使我們的語文成績落后于其他班,反而使我們班以課業(yè)成績和豐富的課外生活見長,在黃老師的帶領下,很快成了遠近小有名氣的“初八八級三班”。后來高考時,從三班出來的學生也占據了本校大學錄取榜的大半江山。那是擴招前,大學還實打實地難考。
究其原因,首先,黃老師并沒有把學習成績視作唯一目標,而是著眼于學生自身的全面發(fā)展,用形式豐富的活動調劑了課業(yè)學習的枯燥。她深諳青少年喜歡新鮮有趣事物的心理特征,平衡了課本知識學習和其他能力發(fā)展的協調關系,最大程度地調動了我們在學業(yè)和其他方面追求卓越的內驅力。
第二,以平等和愛的態(tài)度對待學生。毋庸諱言,學校也是社會的縮影。在20世紀80年代的小縣城里,甚至在今天的某些學校,官本位、人情社會或者唯成績論等因素都有可能影響教師對待學生的態(tài)度。黃老師卻能夠最大限度拋棄世俗的眼光,用發(fā)展的視角來看待所有學生,公開公正地為同學們提供各種活動的參與機會,使大家能夠各自發(fā)揮所長。她處理人事,對事不對人、有理有據、公開透明、賞罰分明,故而,盡管她表面上有點冷峻嚴肅的樣子,盡管有時她會不留情面地批評學生,但大家?guī)缀鯖]有真正記恨她的。相反,她以內在的愛、平等和公正贏得了我們真心的尊敬。幾十年過去,我們仍然尊敬她、愛她。在課外,她也常根據我們個人的特點給予額外的指導和幫助。像我,是屬于家庭背景一般而成績較好的學生(我是縣里小升初和高考狀元),不僅得到當主持人的鍛煉機會,也得到黃老師在語文乃至文學上的鼓勵。她還特意請她的先生薛雪醫(yī)生幫忙,建議我去注射氨基酸以促進生長。點點滴滴,這種看似細微的關切背后凝聚著黃老師的大量心力,也使她成為我心目中真正的“第一師”,一生難忘。
第三個特點是這些活動并不流于形式,而是賦予學生真實的參與感。各種課外活動的開展,增加了大家積極參與的機會,也發(fā)展了我們內在的才干和自我價值感。個子小小的我,除了成績和作文不錯之外,是沒什么文藝才能的。即使這樣,我也得到當班會活動主持人的機會。在參與和(下轉第40頁)"(上接第15頁)組織這些活動的過程中,體驗到自己是不錯的、有價值和能力的人。這種在初中時代就被賦予的內在價值感,在后來的生活中一直伴隨著我。無論經歷什么挫折痛苦,我始終相信自己獨特的品格和價值,這種信心至今仍激勵著我前行。記得當時我還寫了一篇作文,大概是寫記憶中的童年小院,寫得頗為老練出彩,黃老師在文后點評道:“希望以后能成為你小說中的一部分?!蔽易罱K也沒成為小說家,轉而探尋起了哲學,如今年逾五十,仍在專業(yè)上對自己有所期冀。我想,價值感和人生意義的塑造才是老師給予我們的真正財富。在今后的幾十年中,我們“三班娃”無論是否考上大學,大多都能擁有一種充盈的價值感,過上不錯的人生。
現在想來,黃老師教育的最大特色,是從“教書”轉向“育人”。在基礎教育階段,以傳授書本知識和考試為導向的教育模式是有些枯燥乏味的,忽略了青少年作為成長著的鮮活主體“人”自身的心理發(fā)育和人格發(fā)展特點。青少年處于身心迅猛成長但尚未發(fā)育完善的階段,他們需要積極的溝通、交流和引導,需要新鮮有益的方式以及帶領他們內在發(fā)展和成長的力量。如果僅僅以書本知識和成績來衡量他們,無疑是片面的、有局限的,也容易造成許多心理問題。反觀黃老師,之所以能把較多的時間和精力放在“訓話”和其他課外活動上,我認為是她在思想上跳出了“教書”的藩籬,真正開始了關注學生自身和內在發(fā)展的“育人”工作。她的訓話時間和其他創(chuàng)意活動,增進了與我們坦誠而直接的溝通和交流,使我們的理智和情感都在青春期得到持續(xù)的引導和均衡的發(fā)展,也給我們內心灌注了充沛的價值之源,反過來又以素質的提升促進了學業(yè)的進步。她用前瞻的教育理念、獨創(chuàng)的教育方式和平等之愛在我們的人生中鐫刻下不可磨滅的重要印跡,為我們的一生打下良好的心理價值基礎。
曾經在年輕的時候無比熱切地期盼未來,卻不曾想,那些在黃老師帶領下度過的日子就已經是最好的時光。如今我們這些學生都已經年過半百,黃老師想必也年逾七十,兩鬢飛霜了吧。謹以此文,獻給我的老師黃光宗和她的愛人薛雪醫(yī)生,獻給我們充實、奮進和有意義的美好青春。
責任編輯"晁芳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