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近的班會課上,我設置了一個有趣的活動環(huán)節(jié)——“覺察你對公平的認知”。假設你和一個陌生人分到一組,你先進入實驗室,面臨兩個選擇:選項A,你得到了800元,這些錢是屬于你們組的,你可以任意分配給隊友;選項B,你在外面等候十分鐘,把機會讓給陌生人,那么他得到的總額是1600元,這些錢由他來任意分配。我要求學生進行選擇,并說明理由。
在經過短時間的思考后,同學們提供了五花八門的答案。選擇A方案的同學,有以下幾種分配方式:自己得800元,其他人0元,這樣自己對于分配方案更有掌控力,并且可以實現(xiàn)利益的最大化;一人400元,這是最公平的分配方式;根據(jù)對方需求的緊迫性和與自己的關系決定。
選擇B方案的同學,有以下幾種考慮:自己沒有任何付出,所以隨便陌生人如何分配,不管得到多少錢,哪怕沒有錢,自己都不“吃虧”;期待對方給自己1599元,他/她會告訴陌生人,如果自己選擇第一種方式,陌生人可能一分錢都沒有,相當于陌生人幫自己一個忙,得到了一點回饋;把分配權交給陌生人,一是因為選擇和分配本來就會消耗自己的精力,二是相信每個人都擁有基本的道德和良知,不管怎樣自己都會有所收獲。
我很高興看到同學們在思考這個問題時運用了博弈的方法,但更重要的是,不同的答案反映出他們對“公平”這一概念的不同理解。有的人認為公平是兩方絕對相同;有的人認為公平是基于不同人的實際需要和主觀立場;有些人的公平建立在利己的基礎上;有些人相信公平取決于每個社會個體基本的道德和品質。
可見,公平是相對主觀的,對公平的理解因個體的經歷、價值觀的差異呈現(xiàn)出不同偏向。對公平認知的覺察正是對自我思維模式的一種審視,也是認識自己的一種途徑。
我曾經也認為自己是一個具有較高公平感知的人,這體現(xiàn)在我處理問題時不偏不倚,不搞“特殊”。直到后來,撞上了教學實踐中那些未曾預料的矛盾與困惑。一位成績比較優(yōu)異的同學小清找到我,她想要在期末復習期間請假一下午,跟其他同學共度18歲的生日,給青春留下一些儀式感。我當然毫不留情地拒絕了。她不服氣地問:“我可以保證期末考試考得好,并不會耽誤復習效果,為什么不能出去?”我跟她聊了整整兩節(jié)晚自習,從個人對課堂的敬畏感到班風營造、學校規(guī)章制度,再到儀式感的本質,終于打消了她要出校的念頭。她走的時候鼓起勇氣看向我,說:“張老師,我覺得對于成績好和成績差的同學需要區(qū)別對待,成績好的同學需要有更多的自由和關注,而成績差的同學本來上限只有那么高,你花再多的時間也改變不了什么。”當時我非常嚴肅地駁斥了她的觀點,我說:“在我心里,每個同學都是一樣的,我會公平地對待你們每個人,不會因為你成績好就對你特殊優(yōu)待,讓你凌駕于校規(guī)之上,你成績不好,就歧視辱罵你。因為人和人之間是平等的?!?/p>
然而,讓我沒想到的是,我認為自己平等而公平地對待了每個學生,特別是對基礎相對較差的學生,給予了足夠的時間個別輔導,但他們心里并沒有感激,也并未感到公平。
有一天,小然找到我,說想要午休時出校,因為他爸爸媽媽正好在學校附近,想和爸爸媽媽聚一下。我說:“今天下午放學后就是周末了,還有很多時間可以和爸爸媽媽一起吃飯,不必急于一時?!币源司芙^了他的請求。而且,當我前段時間接受了一個學生午休出門拿快遞的請求后,連續(xù)一個星期,每天都有學生以各種事為由想要出校門。于是我在班級宣布了在校期間不能以任何理由請假出校門的規(guī)定,除非是非常緊急和特殊的事情。自然,小然的事情在我看來并不緊急。
后來,又一次跟小然出現(xiàn)了矛盾和分歧。在跟他溝通的過程中,他“指控”我處理事情很不公平,明明說了不準出校門,但是我還是允許個別同學出校門,而他的請求卻被我駁回了。我耐心解釋道:“允許那個同學出校門是因為他的腿受傷了,需要去醫(yī)院進行復查,而跟爸爸媽媽吃飯什么時候都可以?!?/p>
“可是在我看來,父母一兩個月才來一次,我希望能夠盡快跟他們見面,多跟他們相處一會兒,中午出去和晚上出去對于我而言意義是不一樣的。”他又繼續(xù)吐露,“為什么你每次課前抽背都可著勁讓我們幾個固定的同學背書?我覺得你就是看不起我們。”
我說:“為什么老師抽你們?是因為我覺得你們基礎相對較差,而且缺乏自覺性,希望通過這種方法加強對你們的督促,讓你們能夠在學習上不斷進步。正因為我不想放棄你們,所以才在你們身上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
跟他對話后,我反思良久,為什么我的付出學生不但不理解,反而認為是在針對他們?當時,我感到挫敗,甚至有些心寒,但是并沒有思考出原因。直到有一天,我偶然看到了一篇文章,作者說,她的家庭關系非常和諧,因為每個人都感覺到被“偏愛”。
她認為,在很多多子女的家庭,家長都會認為孩子需要公平,于是努力修煉“端水”技術;然而家長越“公平”,孩子對公平的要求就越高,計較得就越多。事實上,“公平”的標準是相對主觀的,具體到每個人身上,體悟都會不同,孩子們最需要的是感到“被偏愛”。作者舉例子說,她一直覺得自己被偏愛,因為父母常常帶她出去玩,在玩的過程中她跟父母聊天,彼此傾訴,獲得堅定的情感支撐,自然覺得他們偏愛自己。所以,雖然每次搬家姐姐擁有最大的向陽房間,而自己房間狹小,連書桌都是舊的,她對此卻并不會感到不公平。因為她已經得到了足夠的愛,自然不會在這種“小事”上斤斤計較。
相反,在姐姐看來,自己才是被偏愛的那個,最好的房間、最好吃的零食都是自己的,從而內心會對妹妹產生愧疚感,自然也不會事事要求公平。父母這樣的偏愛讓姐妹倆都更努力地為對方付出。
作者寫道:“其實仔細思考,我姐姐不喜歡跟父母出去玩,放假喜歡自己待著或跟同學一起玩,所以父母出去玩大多數(shù)時候都是帶上我,這讓我感覺在父母心中是特殊的。特殊就意味著偏愛,因為我們都覺得自己是被偏心的那個,即使我們知道了父母在一些事情上沒有做到完全公平,也不會覺得父母是在偏心對方?!?/p>
有人總結說:“能夠讓孩子覺得被偏愛的本質是了解孩子真實的需求,以及他們之間的細微區(qū)別,并做到差異化滿足?!?/p>
那一刻,我醍醐灌頂。當初小清提醒我的話,本質是學習習慣比較好的同學需要更多的信任,在某些時候要讓他們的“小任性”有一處可以安放的角落。自制力相對較差的同學,更需要的是鼓勵和陪伴,而非一直用當眾抽背等方式提醒他們,“你們還不夠努力,不夠自覺”,這種重復甚至會強化那些貼在他們身上的標簽。
我漸漸明白,要更細致地適應學生的個性化發(fā)展,讓每個學生被看到,感到“被偏愛”,這才是真正的公平。
于是,我開始真正地走近學生,給予學生想要的關注和幫助,把“我覺得你應該怎樣做”變成“你需要我怎樣幫助你”。我不再以統(tǒng)一的學習進度要求每一個學生,而是給予他們更多的容錯空間以及更廣闊的成長空間。對于基礎較差的同學,我理解他們的困難,為他們制定可達成的學習目標,可落實的學習計劃;對于基礎較好的同學,寄予他們更高的期望,在主干知識外注重素養(yǎng)的培育。慢慢地,對于背書,學生也不抵觸了,因為他們明白,他們每個人都一直被我關注并愛著。
(作者單位:四川省綿陽中學)
責任編輯"晁芳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