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
漆永祥,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主要從事中國古文獻學史、清代學術史、清代考據(jù)學與朝鮮《燕行錄》研究等工作,曾擔任北京高考語文閱卷領導小組副組長。
現(xiàn)在,有的中學老師建議孩子寫作文不要寫自己,結果孩子難以寫出真情實感。孩子寫的全是遙遠的故事,筆下最常見的“四大人物”是莎士比亞、拿破侖、王昭君、孫中山
筆者:您多次參加北京市高考語文閱卷工作,能否給家長朋友們講講高考語文作文是如何打分的?
漆永祥:現(xiàn)在,一般通行的是雙評制度,就是一篇作文最少有兩位老師評閱,而這兩位老師給的分值要合理,不能超出閾值范圍。假如一位老師給的分特別高,另一位老師給的分特別低,就可能超出閾值范圍。所以,閱卷老師的壓力很大??杉幢闳绱?,我們也鼓勵閱卷老師要敢打高分,也要敢打低分。唯有如此,才能拉開距離,讓真正的好作文顯現(xiàn)出來。
筆者:高考滿分作文一出爐就會受到廣泛關注,請問,年年高考都有滿分作文出爐嗎?
漆永祥:不是。2012年北京市高考就沒有滿分作文,不是我們不想給孩子的高考作文打滿分,是實在找不出一篇可以打滿分的。那年,北京的高考作文題給的材料是關于一個鐵路巡道工的真實故事。本以為考生對真人真事會有很多話想說,沒想到考生的作文普遍寫得不好。其實,我們的要求并不高,就是希望孩子能在作文里說人話、實話、真話。我們國家曾走過浮夸的彎路,這種壞風氣最好不要再延續(xù)。
現(xiàn)在,有的中學老師建議孩子寫作文不要寫自己,結果孩子難以寫出真情實感。孩子寫的全是遙遠的故事,筆下最常見的“四大人物”是莎士比亞、拿破侖、王昭君、孫中山,從初一寫到高三,無論議論文還是記敘文,用的例子來來回回就這幾個人。
北京孩子寫作文,還有一個特點,就是愛寫捉蛐蛐。寫議論文,我從捉蛐蛐中捉出了道理;寫記敘文,我從捉蛐蛐中捉到了快樂。拿他的高三作文和初三作文對比,句子沒有加長,詞匯沒有豐富,基本沒什么變化。孩子寫作文的僵化程度,令人咋舌。
為改變這一點,我們反復提倡讓孩子寫自己。從2015年開始,北京高考把作文拆成一大一小,大作文有兩個題目任選,一個是記敘文,一個是議論文。不知為什么,多數(shù)孩子不寫記敘文,而寫議論文,閱卷老師把這種現(xiàn)象稱為“一花獨放,百花齊萎”。
孩子能把小作文寫好,就是丟掉了老師、家長的要求,放開了,因為它分值低,真寫不好把分全丟了也就10分,沒壓力,反而寫好了
筆者:近幾年情況好些沒有?
漆永祥:這幾年微寫作的興起讓這種情況好了很多。有一年閱卷,小作文題有三個:一是給師弟師妹們談你學習語文的體會,二是每年高考家長都送考,結果造成考場門口堵車,你認為家長應不應送考?三是寫一段話紀念自己的十八歲。考生任選其一,有的孩子就寫得很好。
比如,有個孩子寫了一首詩《奠十八歲》——
十八歲是一場苦難/太多的歡笑/伴著淚水漣漣
十八歲是一次災難/靈感迫切地迸發(fā)/炸得我軀體皮開肉綻
我小心地將你度完/從此你我都平安/猶如葬花將你掩埋/千萬別再來找我
我們就這篇小作文展開討論,最后決定打滿分。因為孩子說的是真話,或許他失戀了,或許家里老人過世了,畢竟不是每個人的十八歲都青春亮麗、幸??鞓?。如果他遇到重大打擊,那么為什么不能表達對十八歲的憎惡和不滿呢?我們提倡孩子說真話,孩子終于說真話了,我們就要肯定他的勇氣與誠實。
還有個孩子寫學習語文的體會——
語文就像一首歌,語文就像一首詩,是一股從山間流出的淙淙清泉,滋潤著我的心田,給我以快樂與愉悅。語文伴隨我長大,是我生活中的好朋友,我歡樂時它和我分享,我失意時它給我勇氣。我喜歡語文,它充實了我的學習,裝點了我的生活,給了我無限期望,我會永遠熱愛語文。
這篇微寫作句子優(yōu)美,如行云流水,加上考生的字跡工整秀美,獲得不少老師青睞,要給高分??晌艺J為此文有硬傷,文不對題,沒有說出學習語文的體會,而且所有的句子都似曾相識,作者一味地如黃鸝婉轉,雖然悅耳動聽,卻沒有針對性。如果把文中的“語文”換成“數(shù)學”“物理”“化學”等學科,一樣成立,因此我認為此文華而不實,不宜給高分。
有個孩子這樣寫學習語文的體會——
三字經(jīng),師兄傳。話不多,要記住。學語文,重基礎。抓字詞,是關鍵。明字形,析意思。字與字,拼成詞。詞和詞,造成句。話說明,靠句子。文顯明,靠內(nèi)容。多讀書,多看報。莫封閉,莫冷默(漠)。聞大事,看新聞。品社會,感人生。學語文,還需記。繼傳桶(統(tǒng)),呈未來。會對聯(lián),賞古詩。懂實詞,知虛詞。語文簡,多生活。從生活,學語文。
這篇小作文,考生用三字經(jīng)的形式談自己學習語文的體會,由淺入深,層層推進,不說大話,簡明易懂,雖有兩個錯別字,但瑕不掩瑜,獲得閱卷老師的一致好評,給打了高分。
同樣,紀念自己的十八歲,有個孩子這樣寫——
我走在放學回家的路上,望著對街的商鋪,張大爺?shù)墓芬呀?jīng)老得不成樣子;洗衣店老板的姑娘上初中了,沒小時候長得好看了;湘菜館開張關張來回了好幾次;畫材店的老板娘生孩子了。仔細想想,時間已經(jīng)過去好幾年,我十八歲了,在感嘆身邊事物不斷變化的同時,我也對未來充滿了希望,希望我的十八歲像早晨的陽光一樣明媚燦爛。
這篇微寫作引起閱卷老師的爭議,有人認為寫得不好,不知考生要說什么。但我認為考生寥寥幾筆,用幾件不經(jīng)意的小事、幾個類似蒙太奇的鏡頭,將他的十八歲折射了出來,從容、和緩、老到,給人一種歲月無情、青春易逝的感覺,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好作文??忌绻嗉幽挘僖詴r日,一定會成為講故事的高手。
筆者:為什么孩子能把微寫作寫好卻寫不好作文?
漆永祥:我覺得是這樣。長期以來,孩子寫作文有兩根拐杖:一根是老師的要求,一根是父母的要求。孩子撐著這兩根拐杖走路,腳不沾地。我對老師、家長說:“讓孩子把拐杖放下吧?!笨衫蠋?、家長不愿意,說“放下,孩子就倒了”。實際上,如果孩子真把拐杖放下,是會自己走路的。孩子能把小作文寫好,就是丟掉了拐杖,不理會老師、家長的要求,自己想怎么寫就怎么寫。因為它分值低,寫不好把分全丟了也就10分,沒壓力,反而寫好了。
想學好語文,一定要打好字詞句的基礎。現(xiàn)在,好多孩子不背書,這是不對的。除古詩文外,好的句子、段落也要背。在精力最旺盛、記憶力最好的年齡,多背點東西,一輩子受用
筆者:有個學生說,寫作文時他的想法很多,但就是寫不出來,因為想不出詞兒。同樣一件事,人家寫很好,他寫就很爛。您覺得這是為什么?
漆永祥:我還是建議孩子多閱讀,尤其是要整本書閱讀。對此,有家長不屑地表示:“書本來就要整本閱讀,還用你說?”其實,這位家長是不了解現(xiàn)在孩子閱讀的真實情況。
我做過問卷調(diào)查,詢問孩子從高一到高三完整地讀過幾部長篇小說。結果,近一半孩子沒有讀完過一部。這還是在北京上學的孩子,就讀的還是北京中上水平的學校。
孩子高中三年沒完整地讀完過一部長篇小說,這還不應該提倡整本書閱讀嗎?但問題是,現(xiàn)在孩子的時間被各種作業(yè)、活動占滿了,沒有那么多時間閱讀。
有位中學老師抱怨,他在課堂上講巴金、老舍、沈從文、茅盾的寫作特點與語言風格,不管怎么講,學生就是不懂。其實,如果孩子把這些作家的作品分別看上一部,很快就能弄清楚這些作家的寫作特點和語言風格。但是不讀這些作家的書,光靠老師在課堂上講幾個文章片段,確實難以明白。
有個孩子說他寫不好作文,我問他喜歡看什么書,他說《西游記》。我說:“你看《西游記》里三打白骨精那回,白骨精第一次變成美女,第二次變成老婆婆,第三次變成老大爺。每次出場,作者都寫了一段話來形容其長相打扮。比如,美女是月貌花容、齒白唇紅,老婆婆是兩鬢如冰雪、弱體瘦伶仃,老大爺是白發(fā)如彭祖、蒼髯賽壽星等。妖精每次出場都很動人,這么多好詞你看沒看?”孩子回答:“我不看這個?!蔽覇枺骸澳悄憧词裁??”他說:“我趕緊往后翻,看妖精被打死了沒有。”
你看,平常不記,寫作文時哪里有詞可用?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啊!如果平時看書的時候記一些,寫美女、老人,不就有詞兒了!
筆者:現(xiàn)在語文界愛談這個派、那個派,您覺得自己是什么派?
漆永祥:我是基礎派。因為我到哪里都強調(diào)打基礎、打基礎、打基礎,重要的話說三遍。想學好語文,一定要打好字詞句的基礎?,F(xiàn)在,好多孩子不背書,這是不對的。除古詩文外,好的句子、段落也要背。在精力最旺盛、記憶力最好的年齡,多背點東西,一輩子受用。
家長總問我怎么培養(yǎng)孩子的語文素養(yǎng),素養(yǎng)是什么?是日積月累的修養(yǎng),是最根本、最平常,也最見功力的基本能力與習慣。語文不是一兩天能學好的,必須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培養(yǎng)。怎么培養(yǎng)?從最簡單的字詞句入手,多背、多練,不要急于求成。
一次上課,我看到講臺上擱著一張請假條,上寫:“漆文(永)祥老師,我病了,不能出席今天下午的課。”我沒什么名氣,學生不熟悉我,把我的名字寫錯尚可原諒,但是一個北大本科生認為自己上課是出席,這不讓人笑話嗎?
很多年輕人喜歡追求高大上,不重視基礎知識。他們辨析反義詞,很清楚,辨析同義詞、近義詞,就不行了,至于區(qū)別書面語和口語,就更不行了。問對方年齡,問小朋友:“你多大?”問老人還是:“你多大?”就不知道換個詞:“大爺,您高壽?”
總之,想讓孩子學好語文、寫好作文,家長一定要重視孩子的基礎,從字詞句入手,等基礎打好后,再多讀點書,尤其要重視整本書閱讀,這樣語文素養(yǎng)慢慢就有了,作文也就能寫好了。
【編輯:楊"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