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樹木的信仰,是人類早期常見的自然信仰之一。本期“文化園地”甄選5件與樹有關(guān)的文物,以第一人稱視角,展現(xiàn)其中蘊含的信仰與文明。
青銅神樹
古蜀時期,造型復(fù)雜、體積碩大的我被放置于祭祀現(xiàn)場,祭司帶領(lǐng)族人吟唱著神秘的歌謠,向我祈禱著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三千年后,考古學(xué)家從歷史的封土中將我發(fā)掘修復(fù),站在樹枝上的金烏依舊昂首向上,蜿蜒攀附的巨龍透露著自然的威嚴,向今天的人們無聲講述當(dāng)年的神秘過往。
——來自青銅神樹的自述
文物簡介:
青銅神樹現(xiàn)藏于四川省廣漢市三星堆博物館。銅樹底座呈穹窿形,其下為圓形座圈,底座由三面弧邊三角狀鏤空虛塊面構(gòu)成,三面間以內(nèi)擫勢的三足相連屬,構(gòu)擬出三山相連的“神山”意象,座上鑄飾象征太陽的“☉”紋與云氣紋。樹鑄于“神山之巔”的正中,卓然挺拔,有直接天宇之勢。樹分三層,每層三枝,共九枝;每枝上有一仰一垂的兩果枝,果枝上立神鳥,全樹共二十七枚果實,九只鳥。樹側(cè)有一條逶迤而下的身似繩索相辮的銅龍,整條龍造型怪異詭譎,莫可名狀。
扶桑樹形銅燈
我既是西漢時期實用的“落地?zé)簟?,又承載著彼時人們對遠古傳說的浪漫想象——東海中有棵高大的神樹,由兩棵桑樹相互扶持生長而成,得名扶桑。十個太陽棲于樹上,金烏每天馱負其中一日巡天,人們便得以見到日出東方之景……當(dāng)我身上的十盞燭光亮起,扶桑神樹、金烏負日的神話,仿佛現(xiàn)于眼前。
——來自扶桑樹形銅燈的自述
文物簡介:
西漢扶桑樹形銅燈現(xiàn)藏于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博物館。燈作扶桑樹形,主干為圓柱形,上細下粗,下端為寶瓶形,覆盤形底座。主干分兩層向外伸出九條枝干,每枝頂端托一桑葉形燈盞,主干頂端置金鳥形燈盞,中心均有插蠟錐。枝干有長短,上層短、下層長,上下之間互相錯疊、不重復(fù),枝干的粗端刻有“X”形符號。干、枝、葉、鳥分別鑄造,通過榫卯套合為一體,可以自由裝卸。
在中國古代傳說中,扶桑是太陽棲息的神樹。扶桑樹形銅燈依據(jù)《山海經(jīng)》海外東經(jīng)中“湯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齒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等記載而鑄就,具有深刻的文化內(nèi)涵。
搖錢樹
“古人如何表達對財富的渴望與追求?當(dāng)然是‘種’一株搖錢樹啦!我是國內(nèi)現(xiàn)存體型最高大、保存最完整的一株搖錢樹。想象一下,站在我面前,一陣風(fēng)吹來,枝葉搖動,銅錢嘩嘩地往下掉……”
——來自搖錢樹的自述
文物簡介:
這件東漢搖錢樹現(xiàn)藏于綿陽市博物館。通高198厘米,整體由基座、樹干、樹冠等共二十九種部件銜接扣掛而成?;鶠榧t陶質(zhì),樹身用青銅澆鑄。搖錢樹流行于東漢初期至蜀漢晚期以巴蜀為中心的西部地區(qū)。當(dāng)時的人們認為,擁有了搖錢樹就會消災(zāi)擋難,財源不斷。
果木圖壁畫磚
“果木枝葉長出墻頭,門扉半開,一男子手持棍棒護園……這是魏晉時期果木園的一個場景,體現(xiàn)了當(dāng)時人們的生活狀態(tài)。這些細節(jié),被我記錄了下來?!?/p>
——來自果木圖壁畫磚的自述
文物簡介:
果木圖壁畫磚現(xiàn)藏于甘肅省博物館,畫面描繪一男子,手持棍棒護園,樹枝長出墻頭,極為繁盛的樹梢有一鳥飛過。嘉峪關(guān)魏晉壁畫墓直接反映了當(dāng)時的社會現(xiàn)實生活,具有強烈的時代氣息。
褐綠釉陶桃都樹
“傳說中有座神山桃都山,山上有一棵碩大的神樹桃都樹,樹上有一只天雞,每當(dāng)清晨第一縷陽光照到它時就會開始啼鳴,凡間的雞聽到它的叫聲便會隨之鳴叫,喚醒沉睡的人們開啟新一天的生活……我就是這個故事中最受歡迎的神樹,在匠人們精湛的塑造、上釉并燒制成型后,細節(jié)飽滿的枝干向上而生,活靈活現(xiàn)的動物嬉戲于樹干之中,而立于最上端引頸啼鳴的神鳥,仿佛依然等待喚醒每次新的黎明?!?/p>
——來自褐綠釉陶桃都樹的自述
文物簡介:
這件東漢時期的褐綠釉陶桃都樹現(xiàn)藏于深圳博物館。通高73.5厘米、寬19.3厘米,圓柱狀的樹干,從根部到頂部下粗上細,底部為三角錐體的樹座,向外分出三錐狀足。樹枝共有十二分枝,末端塑出樹葉,有樹頂呈錐狀,頂端的立鳥似乎在引頸啼鳴,下面有一只攀住樹干的小猴子,整體展現(xiàn)了漢代陶瓷的高超工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