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jié)前,我和弟弟跟著爺爺進山,去尋找藏在竹林里的“魔法材料”。
這種“魔法材料”和竹林相伴相生,寬大如手掌般的它們長在只有手指粗細的樹干上。爺爺教我們選“三指寬”的老竹葉,用手指沿著葉脈輕輕一掰,一片完整的裹粽葉就輕松到手。
回到家,奶奶把花生、紅棗和臘肉一股腦兒全倒進一個大盆子里,將它們和糯米攪拌在一起。
開始包粽子嘍。粽葉在奶奶手里就如同聽話的小扇子。她輕巧地把粽葉折成一個“小漏斗”,用勺子舀起拌好的糯米餡料,緩緩地放進“小漏斗”里,再用繩子把粽子緊緊捆起來,一個粽子就大功告成啦。
奶奶一邊包粽子,一邊給我講故事。很久以前,屈原投江之后,苗族的先民們把用竹葉裹著的粽子,投入巫水河中。那粽子在河里飄呀飄,一旦撞到礁石,就會自動裂開,米香便彌漫開來,那些魚兒聞到米香,就會被吸引過去啦。奶奶說:“現(xiàn)在粽葉裂開的聲音,就是屈原爺爺在說‘謝謝’呢!”
原來呀,粽子里藏著綏寧人用竹葉、糯米和艾草寫的“密碼”——那是跨越千年的不畏艱難的精神和生存智慧,還有對苗族文化深深的愛。
老師小評
習作賦予尋常食材以守護與祝福的深意。奶奶講述的苗族“裂粽引魚護屈原”的傳說,讓指尖技藝成為跨越時空的文化密碼。竹葉裹住的不僅是糯米與臘肉,更包裹著祖輩傳承的生存智慧。
【作者系湖南邵陽市大祥區(qū)華夏方圓學校2109班學生,指導并置評:魏可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