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首次提出中國特有的教育家精神,從理想信念、道德情操、育人智慧、躬耕態(tài)度、仁愛之心、弘道追求六個方面作出深刻闡述,賦予了新時代人民教師崇高使命,為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第一,“心懷大我、至誠報國的理想信念”。近代以來,教育承載著無數中國人的夢想和追求。愛國是一種樸素的情感。有這樣一位教育家,2024年9月被授予“人民教育家”國家榮譽稱號。他就是黃大年。
1992年,黃大年在被選送到英國利茲大學攻讀博士學位時,曾堅定地對同學們說,一定會把國外的先進技術帶回來。畢業(yè)之后,他毫不猶豫、堅定不移地選擇回到祖國的懷抱,回到了吉林大學,投身教育事業(yè),為祖國的地球物理學事業(yè)培育更多后備人才。平日里,他常常對學生們講:“你們一定要出去,出去了一定要回來;你們一定要出息,出息了一定要報國?!?/p>
第二,“言為士則、行為世范的道德情操”。師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諸德者也?!皩W高為師,德高為范”是張桂梅校長始終秉持的教育理念。在創(chuàng)辦華坪女高的道路上,她歷經重重困難。資金短缺時,她四處奔走籌措;面對他人質疑,她堅守初心毫不動搖;即使身體疲憊,病痛纏身,卻從未想過放棄。無論多么艱難,她始終堅信創(chuàng)辦華坪女高是無比正確的決定,即便付出生命的代價也在所不惜。她曾說:“只要還有一口氣,我就要站在講臺上傾盡全力、奉獻所有,九死亦無悔!”張桂梅校長用教育照亮大山深處的未來,以高尚師德點亮學生的成長之路。
第三,“啟智潤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教育應關注學生個性化需求,因材施教才能讓每個孩子感知幸福。作為一名特殊教育老師,周美琴堅持走“醫(yī)教結合”的道路,貫徹康復訓練與文化學習并重的教育理念,構建特殊的教育體系,同其他教師創(chuàng)造信息化數字化課堂,幫助孩子們融入社會。原創(chuàng)教具、特殊課桌椅和45度角的鏡子,全都彰顯著為孩子們特別定制的愛。孩子們的成長,就是她最大的成就。
第四,“勤學篤行、求是創(chuàng)新的躬耕態(tài)度”。從教70余年、為推動我國基礎教育改革發(fā)展作出突出貢獻的“人民教育家”于漪,癡迷語文教學,耄耋之年仍然堅守在三尺講臺,踐行著“讓生命與使命同行”的錚錚誓言。師者只有秉持這樣的躬耕態(tài)度,才能更好適應時代變革,實現(xiàn)教育發(fā)展、科技創(chuàng)新與人才培養(yǎng)的全面進步。
第五,“樂教愛生、甘于奉獻的仁愛之心”。仁愛,作為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的核心,自古以來就是師道傳承的精神內核?!皶r代楷模”張玉滾從師范學校畢業(yè)后,放棄了城市的工作機會,回到家鄉(xiāng)任教,二十余年如一日,堅守在大山深處,把自己練就成語文、數學、英語、品德、科學等樣樣都教的“全能型”教師,千方百計上好每一堂課。用愛培育愛、激發(fā)愛、傳播愛,才能培養(yǎng)出更多有大愛大德大情懷的時代新人。
最后,“胸懷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孕育了“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特質和價值追求,從“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的高遠理想,到“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壯志豪情,再到“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深刻自覺,無不體現(xiàn)了胸懷天下的高尚追求。黃會林教授,就為我們做了最好的詮釋。
黃會林老師生在風雨飄搖的舊中國,長在篳路藍縷的新時代。她16歲參軍,參加了抗美援朝、保家衛(wèi)國的戰(zhàn)爭,在戰(zhàn)場上鑄就了人生觀、鑄就了信仰。接受采訪時,黃老師曾經說道:“祖國需要你做什么你就去做什么。(這段經歷)實實在在地給予了我一種熔鑄、一種錘煉?!彼秊榧覈几皯?zhàn)場,也為家國站上講臺。躬耕六十載,她以奮斗者和先行者的姿態(tài),在我國影視學科和藝術學科建設領域執(zhí)著逐夢、拓荒前行。
今天,我們正站在以中國式現(xiàn)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節(jié)點上。教育,在這一過程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它是民族振興、社會進步的重要基石。
從1985年設立教師節(jié)至今,這40年的變遷,不僅是制度上的創(chuàng)新與完善,更是中華民族尊師重教優(yōu)良傳統(tǒng)的延續(xù)與弘揚。目前,我國各級各類教師共有1891.78萬人,這支規(guī)模宏大的高素質專業(yè)化教師隊伍,支撐起世界上規(guī)模最大的教育體系,支撐著中華民族的教育強國夢想。
縱觀文章所提的大先生,不難發(fā)現(xiàn),他們不僅學識淵博,而且品德高尚。作為首都師范大學的青年學子,我們的名字中寫著“師范”二字,這代表著我們所肩負的責任與使命。我們要心懷“國之大者”,肩負起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光榮職責;我們要以德立身,以高尚的品德塑造自身;我們要以德立學,以深厚的學識滋養(yǎng)心靈;我們要以德施教,以真誠的關懷照亮他人。弘揚教育家精神,爭做新時代大先生,是時代的號召,是我們每一個肩負教育使命之人的不懈追求。讓我們以昂揚的姿態(tài),積極投身建設教育強國的偉大實踐當中。
責任編輯:張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