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坐在我的辦公桌前,眼神里有點迷茫。她手中拿著一份簡歷,紙張邊緣已微微卷曲了。她是我校電子商務專業(yè)的一名大三學生,成績中規(guī)中矩,參加過直播實訓、做過兼職撰稿,在我印象中,這是個認真踏實的女生。
“老師,我是不是不夠好?”
“我已經(jīng)海投了30多份簡歷,可……沒有接到一個面試機會。”雖然她竭力在臉上擠出一絲笑容,但仍難掩聲音中透出的無力感。其實,這不是我第一次聽到類似的反饋了。在高職院校,像林這樣的同學并不少見。他們不是不努力,但常常在真正“走出校園”的那一刻,被現(xiàn)實打一個措手不及。
翻看林的簡歷,我看到一頁紙寫滿了課程成績、技能證書、獲獎情況,卻沒看到一句能讓我相信她“適合這個崗位”的內(nèi)容。她明明申請的是短視頻運營、社群編輯、助理策劃崗,但簡歷卻像是交給“教務處”老師的個人總結,完全看不到任何行業(yè)語言和崗位適配條件。
聽到我指出的問題后,林若有所思,原來寫在簡歷上的成績單,不一定能被所有人看懂。好簡歷更需要好“翻譯”。
補上“最后一課”
我?guī)е忠黄鹬鹱植鸾鈳准艺衅钙脚_上的崗位信息。短視頻文案助理、內(nèi)容運營實習、直播場控……這些崗位對學歷要求并不嚴苛,卻對應聘者的業(yè)務能力提出了直接而詳細的要求:內(nèi)容策劃能力、社媒運營意識、直播控場、數(shù)據(jù)復盤、文案寫作……
我問林之前有沒有做過相關的實習工作。她先是搖了搖頭,繼而又想了想說:“上實訓課時,我做過一次直播主持,還寫過帶貨文案,但那不是正式的……”
我糾正她:“不正式不代表沒價值。你要學會把它講出來,要用HR能聽懂的方式。”在接下來的交流中,我得知林還做過學校公眾號的編輯、參與過全流程的電商直播課程,她有一份兼職是幫一家店鋪寫促銷文案以及維護客戶社群,但她從沒想到這些不算“正式經(jīng)驗”的小事能寫進簡歷中。
這其實是不少高職院校的同學面臨的一個典型困境:他們嘗試過很多工作,但常常忽略了“表達自己”的重要性,不會說“職業(yè)語言”。職業(yè)教育強調實用、強調落地,在項目、課程、實訓、崗位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第一手經(jīng)驗,但他們普遍信息過濾能力弱、職業(yè)認知淺。很多同學并沒有建立“崗位思維”與“行業(yè)判斷”,容易迷失在信息洪流中。如果不能將個人的工作實習經(jīng)歷進行結構化呈現(xiàn)、場景化表達,就很容易在求職中“失語”。
于是,我再次和林詳細回溯她的每一段經(jīng)歷,把原本模糊的“做過、參加過、幫忙過”轉化為清晰的“時間—任務—成果”。我?guī)土指膶懥撕啔v內(nèi)容。那段被她一筆帶過的“參與直播實訓”,瞬間變了模樣:“擔任校園直播項目主持,參與選品策劃、流程控場與話術設計,累計直播3場,曝光量超4000,帶動轉化率達8.6%,熟練掌握剪映與OBS操作?!笨吹竭@段重新編寫的內(nèi)容后,林的眼睛都亮了:“老師,原來我這么專業(yè)呀!”我點點頭:“你不是不行,你只是不知道怎么讓自己被別人看見?!?/p>
林參加學院公眾號編輯工作的經(jīng)歷是這樣描述的:“運營學院公眾號賬號1個月,撰寫并發(fā)布原創(chuàng)推文4篇,平均閱讀量提升至800+,善于選題策劃與用戶語言風格匹配?!彼@呼:“老師,原來這些小事在簡歷上,真的能叫‘內(nèi)容策劃’‘直播控場’‘平臺運營’?”
我笑了:“在學校,它們是學習任務。但走向職場后,它們就是你的業(yè)務能力,只是你需要學會換種方式說出來?!?/p>
這正是職業(yè)院校的同學需要補上的“最后一課”。同學們不僅學會做事,更要講清楚自己究竟做了什么事?達到了什么目的?這一步,是從“練技術”到“走前程”的臨門一腳。
第一通面試電話
4月底,林終于收到了自己的第一通面試邀請,這是一家區(qū)域電商公司,招聘的崗位是“內(nèi)容運營助理”。林很滿意,緊張和興奮之余,她邀請我?guī)退鲆淮文M面試。
我讓林介紹自己最得意的一次工作經(jīng)歷,她不假思索地講出了參加那場直播實訓的經(jīng)歷,包括如何做流程策劃以及怎么掌握直播節(jié)奏。不僅如此,她還補充了用戶互動數(shù)據(jù),復盤了那場直播實訓中的優(yōu)化點??粗衷街v越自信的樣子,我知道她已經(jīng)準備好了。
3天后,林果然順利拿到了offer,最終她決定加入這家公司?!安皇且驗檫@家薪資有多高,而是我覺得,這份工作能讓我繼續(xù)往‘運營策劃’這個方向前進?!绷謭远ǖ卣f,這可是她過去從不敢想的事。
其實,林的故事并不特殊。在職業(yè)教育體系中,我的學生往往要面對“雙重挑戰(zhàn)”:一是社會對“高職學歷”的認知偏差,二是同學自身對職業(yè)路徑的模糊理解。他們努力卻迷茫,勤奮卻不自信,勤快卻不會表達。在這個求職競爭越來越“精細化”和“精準化”的時代,學會掌握“職業(yè)表達”“崗位適配”和“自我定位”的能力,遠比一次面試的勝敗更重要。
(路遙,北京財貿(mào)職業(yè)學院商學院輔導員,北京市社會實踐優(yōu)秀指導老師)
責任編輯:刁雅琴